文 王 蓓
園本教研活動是常態化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教師就職后專業成長最直接、最接地氣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隨著幼兒園集團化辦學的推進,園所涌入大量青年教師。
我園立足園本結合實際,致力于園本教研建設的實踐研究,通過“研”提高“教”的高度,通過“教”增進“研”的深度,以園本教研為抓手,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實現教師層層跨越、階梯式成長,從而推動園所保教質量穩步提升。
為確保園本教研活動的有效落實,我園加強過程性監督和管理,依托“每月園務例會”“園長蹲班跟蹤”“教研階段展示”,要求年級組、教研組、課題組等密切配合,確保園本教研的真實、有效。
我園建立健全建立各項管理制度,實施“行政推動、科研引領、專家指導、典型示范”的管理工作機制,保障各層級有序、有效推進。
在園本教研落實過程中,園長作為第一負責人,從宏觀上提出總體思路,微觀上參與每個環節,把關、定調、拿措施,指導和統領幼兒園的教研管理。
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自覺決定著保教質量實施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從哪些方面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為此,我園實施園部“骨干教師”培養工程,制定骨干教師培養和教師分層培養計劃,組織專題研修,聘請專業導師,完善評價激勵機制等,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驅動力。
我園借助幼兒園省、市、區域共同體、集團內等各級各類教研活動平臺,鼓勵教師大膽展示交流,分享回顧,“講”自己的課程故事、“說”自己的成長故事、“議”自己的教研故事,讓教師理解園本教研的真正價值。
隨著集團化辦學的需要,大批年輕教師補充進來,整體師資素質面臨著嚴峻考驗。我園依托泰州市首批“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提出不同教師成長要求,在師德、師能上下功夫,有效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
我園年輕教師占教師總數的50%以上,作為不斷發展壯大的主力軍,他們的專業水準和職業素養影響著整體師資質量和辦園品質。
對新進教師,我園制定“一年入門”的目標,過好常規關,按常規模式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熟悉幼兒園一日保教流程。
我園通過“組織專項培訓”“班主任結對幫扶”“園長跟蹤聽課”“定期工作匯報”等途徑,幫助新教師盡快進入角色,搭建成長階梯,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變個人中心為團體視角,激發工作的主動性和成長的內在動能。
青年教師的成長期在個人職業生涯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我園制定了“兩年過關達標、三年成熟、五年成骨干”的要求,通過“講述成長故事”“承擔班級現場教研”“參加四有教師團隊”等途徑,促進青年教師在“定標—追標—達標”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風格。
每位青年教師都有機會在各種活動中成為主角,在擔當和責任中逐步從“他律”走向“自律”,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優秀品質。
隨著課程游戲化項目的不斷推進,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個性的骨干教師,將是園所內涵發展所必需的。
對骨干教師,我園搭建了“送教交流”“導師結對”“骨干講堂”等平臺,發揮他們的示范作用,展示自己、磨煉自己,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成為發展自覺、學習自覺、成長自覺的優秀教師。
課程游戲化建設區域視導不僅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我園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立場、改進教育方法的過程。
我園需要思考當下的“有”和“缺”,保持獨立思考與精準行動的能力。我園每月聚焦一個重點話題,進行討論,每月關注幾個區域,進行重點整改。
我園鼓勵教師關注并圍繞幼兒的一日生活、時令時節、周圍環境等,及時發現本班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不斷挖掘課程契機與資源,隨時隨地開展“小團體”活動以及生成為主、預設為輔的班本化活動,進一步豐富園本課程的內涵,做好課程資源的收集、整理與梳理,做好幼兒過程性發展的評估,不斷提高活動生發、課程生成的質量。

我園鼓勵教師進一步研讀有關環境創設的文章,深入領會其含義并將理念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結合班本化課程的推進,鼓勵教師在開學初有目的、有計劃地與幼兒共同創設班級基礎性課程環境,年級組每月聚焦幾個區,開展相互學習與分析,不斷實現環境的動態調整與優化。
我園鼓勵各年級組依據班本課程的生成,結合班級開展、推進活動時的現狀,開展具有問題導向的課程審議,深入分析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的興趣、需求、活動推進時遇到的問題、解決策略等,反思課程生成的策略、方法、資源利用等,從而有效推進班本化課程的實施與生成。
我園依托教研室組建“幼兒園讀書工作坊”,篩選推薦共讀書單,在閱讀中浸潤“兒童在先”的理念;通過章節領讀、互學共享,問題對話,重新認識兒童與課程;借力團隊力量的輻射,帶動各年級組、教研組的學習氛圍,形成聯動的實踐反思型讀書機制,不斷更新教師觀念。
我園以鼓樓分園為集團中心點,構建園所文化、隊伍建設、教科研、后勤管理等全面融合發展的共同體,建立課程、教科研聯動,每月開展觀摩研討、跟崗學習、專題講座等活動,實現教師共同成長,助推集團教師課程建設水平整體提升。
各教研小組指向現場開展教科研活動,實現班本化的一對一跟進,關注在一日生活的組織中每位教師教學行為的個別化的指導;整合人員資源、時間資源,將園本研修與各項中心工作緊密結合,同步提升教師的保教水平,將支持性環境、聚焦性觀察、針對性指導進行落實。
教研室制定課程評價的體系,從課程本身、教師執行情況、幼兒發展評估三大塊檢驗課程質量;定期召開各層級課程評估會議,針對一個階段的課程實施進行反思;定期參與一線教師召開的各類課程審議會議,聆聽一線教師發現活動中成長的驚喜和實施困惑;通過教師個體化的落實,評估教師對課程實施的理解和實施情況,便于教研室跟進與調整。
依托正在進行的江蘇省“十三五”規劃課題《依托社區資源構建和樂課程的實踐研究》以及泰州市卓越教育體系培植項目《小小社區探索者》,我園聯動各園區落實課題,加快推進。
每月召開課題推進會,實現課程意識和行動的提升;通過課程故事、課程案例,進行課程實施的記載和分析,做好教研成果和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歸檔,做到過程資料有據可查、規范有序,將課題研究不斷推向縱深,以研究促發展、樹品牌。
集團構建教育資源“NAS云存儲”大數據中心,在集團內實現管理、課程、教研培訓等資源共建共享,為集團園所共同發展提供豐富、個性的資源支撐,實現優勢互補、資源互促、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