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謝曉華

植趣活動是幼兒感受自然、關愛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現的過程,不僅讓幼兒獲得多方面的經驗,還能促進家長、教師等成人的專業發展。為此,我園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精神為指導,結合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幼兒發展為本,有效利用幼兒園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創設幼兒植趣園地,開展“全收獲”理念指導下幼兒植趣園的開發與利用項目研究,力爭為幼兒提供一個親近自然并進行生活化教育的探究場,為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提供更生態、更趣味的實踐場,促進幼兒和植物“共成長”。本文從落地、生根、發芽、修剪、開花等五個方面著手,體現了幼兒園植趣園的開發與利用之成效。
我園從幼兒視角,充分挖掘戶外資源,鼓勵幼兒一起參與規劃,打造滿足幼兒需要的植趣園,為幼兒的植趣活動提供獨立、自主、開放的硬件資源保障,為植趣園課程的實施創設條件。
幼兒園老教學樓的內院是一個只供觀賞的休閑式小花園,占地200多平方米,平時中午散步時幼兒會去轉一轉,看一看。我園移除了其中的灌木,挖去了沙土混合層,換上了適合種植的營養土層,使只能觀賞的小花園變成幼兒能進行種植體驗、藝術創作、探究生命、合作分享的小天地——幼兒植趣園。原木本色的門樓,纏繞著一些藤蔓植物;原生態的木板路、石板路、磚頭路,幼兒可以在上面自由穿行,零距離觀察植物的生長;旁邊的材料架上放著澆水的壺、紙筆、PV管、小型的鏟子、小桶、捕蟲網、昆蟲盒以及卷尺、放大鏡等一些材料和工具,并做好相應的標記,為幼兒的學習探究提供了物質上的支持,幼兒自主選擇,開展種植、觀察記錄、測量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開展項目需要教師明晰理念,更新觀念。
兩年多來,我園通過各個層面、多種類型的進階閱讀、專題培訓、現場研討等活動,進一步深入理解《指南》精神,轉變課程觀,逐步樹立“全收獲”的種植課程理念。我園利用幼兒園QQ群、微信群等平臺轉發幼教專家虞永平、張暉、王海英等觀點,自主學習;邀請省特級教師祝曉燕、無錫市學科帶頭人徐君等幼教專家來園,舉辦植趣園方面的相關講座,結合疑惑進行點撥指導。我園立足幼兒園教育現場,從實踐中的問題入手,開展沉浸式的高質高效的實地教研活動,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課程觀,建立全收獲的種植課程理念,提升植趣課程實施能力。
2018年項目實施初期,我園組建以園長為組長、業務園長為副組長、教研組長、骨干教師為組員的研究團隊,成立植趣園微課程工作坊,進行基于幼兒的班級微課程項目探索研究,生發建構幼兒需要的課程。2019年年初,我園成立了植趣園微課程協作組,由骨干教師領銜組建八個植趣園協作組。在組長的引領下,結合班級植趣園,觀察捕捉幼兒的興趣、需要,生發建構植趣園微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我園注重對課程的前、中、后審議,及時改善和調整建構策略,使之更具適切性。為使探究更深入,2020年9月,我園組建以無錫市學科帶頭人為負責人的植趣園課程研究工作室,引領研究,帶動教師團隊的整體性發展與突破性成長,助力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
我園以幼兒為中心,以生活為基點,以問號為導向,捕捉開發各種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大膽進行基于幼兒問號的植趣園班本微課程實踐,使課程符合幼兒發展的特點和需要,貼近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首先,把探究幼兒作為課程的起點并貫穿課程實施的始終,用心觀察和識別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支持推進幼兒的學習;其次,充分挖掘利用幼兒身邊的資源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建立幼兒主動探究學習與資源之間的聯系,創設相應環境材料,為幼兒不同類型的學習創造更多條件和可能,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最后,在課程建構過程中,我園樹立“全收獲”的理念,站在幼兒的立場,關注幼兒全面長遠的發展,引導幼兒進行勞作實踐、科學探究、藝術創造、種植故事等不同領域的學習,獲得多元經驗。

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在課程游戲化指導中強調:“發展幼兒有益經驗的資源才是課程資源,要圍繞《指南》中的經驗尋找課程資源,用足用好當地資源?!睘榇耍覉@活用家長資源,巧借社區資源,讓家長資源、社會資源為項目的研究提供最大幫助。
我園通過專題講座、家教小報、觀摩半日活動、沙龍研討等途徑,促進家長觀念的轉變,讓家長在親身體驗中感知植趣活動對幼兒多元發展的重要作用。我園成立幼兒園家長志愿團,將家長納入規劃實施植趣園的隊伍中,讓更多家長加入種植顧問的行列,真正成為幼兒園的支持者、合作者,以幫助解決植趣過程中的一些疑難問題,確保植趣活動順利展開。同時,充分發揮社區資源作用,組織幼兒走進鵝湖玫瑰園、南青蕩種植基地、蔬菜大棚、鵝真蕩秋香步道等地,感受先進的種植技術,將一些稀有植物的種子、秧苗帶進幼兒園,讓幼兒觀察它們的特性,并嘗試在植趣園種植,讓幼兒在種植過程中親身體驗和感受植物的不同特征,了解了其生長過程。
兩年多來,田園野趣已深入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植趣園微課程像種子一樣,在植趣園生長出來,直至開花結果。幼兒全程自主地參與、實踐,他們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了多元發展,變得開朗、自信、活潑、好問,建立起通過實際探索來獲取事實的科學態度。幼兒的核心經驗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細心觀察、溝通交往、比較推理等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此過程中,家長看到了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的學習和發展,樹立了正確的教育理念,增進了親子之情。教師在幼兒植趣園的開發和利用過程中,解析課程、研讀幼兒、不斷反思,追隨幼兒的興趣,關注幼兒生活中的事件,積極開發和利用各類資源,課程的開發、實施方式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課程意識不斷增強,專業素養不斷提高。
“全收獲”理念指導下的幼兒植趣園的開發與利用項目研究,推動了幼兒園課程園本化、生活化、適宜性的改造,呈現的課程更加適宜、豐富、多元。我園撰寫的幾十篇植趣園項目研究論文在省、市、區各類比賽中獲獎,成為我園課程游戲化建設中的一道美麗風景。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在《指南》精神引領下,追隨幼兒,我園將以高漲的工作熱情,緊跟課程游戲化改革的步伐,在幼兒植趣園的開發和利用上一路耕耘,一路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