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 云 劉 俊
早在小班時,幼兒就喜歡在角色區大膽表演。升入中班之后,他們的表演欲更強了,表演機會變多了,表演能力也得到提升。本文以《小馬過河》故事表演為例,見證幼兒在自主游戲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
在一次排練前,教師帶著幼兒一起找場地準備練習,可找了幾個地方都沒找到。教師之前排練的地方被其他幼兒捷足先登了。于是,幼兒七嘴八舌地討論:“沒有表演場地怎么辦?表演給誰看呀?”
一年又一年的排練中,場地短缺情況一直存在。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教師帶著幼兒的疑問,一起制作了調查表,讓幼兒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教師思考:排練中遇到問題后,教師并沒有“包辦”做主,而是將問題丟給幼兒,讓幼兒主動積極地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是他們“發現—討論—表征—整理”的學習過程。幼兒的探究比較多變,存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我并沒有急于干預,而是繼續觀察,看到幼兒能進行到什么程度,接下來會怎么辦。
教師和幼兒一起整理調查問卷的時候,子喬提出:“上次爸爸媽媽、哥哥帶我去看電影的,能不能像放電影一樣,到每個班上表演?這樣,不就有場地了?”幼兒紛紛表示贊同,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大多說:“我們從哪一個班開始表演呢?”
洋洋說:“我們可以到別的班商量一下嗎?”
景妍說:“我們可以抓鬮,抽到哪個班就去哪個班表演。”
大琪說:“老師去跟其他班上的小朋友們商量一下,看他們愿意不愿意。”
幼兒開始分工,分別去其他班級征求意見,最終全票通過。接著,幼兒開始想辦法設計演出票。子喬對景妍說:“教師先要畫上一只小馬,再畫一條小河,幼兒就知道是《小馬過河》的故事表演了。”于是,景妍邊畫邊說:“要寫上時間,2021年5月18日。”說完,兩人同時寫下日期。此時,易洋說:“可以給我一張電影票嗎?”景妍說:“等一等,畫好了給你。”
子喬提出:“老師,到演出的時候,觀眾需要遵守觀看規則。上次,爸爸媽媽帶我去大劇院看演出的時候,大廳里的廣播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我說:“那觀看表演的小觀眾應該遵守什么規則呢?怎么讓小觀眾能知道怎么做呢?”瑞瑞說:“我們來制定一個規則吧。”“好主意,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說完,我便和幼兒忙碌起來。

教師思考:幼兒是天生的藝術家,只要有一個場地,他們就會自由自在地表演起來。因此,他們愿意去找場地,并且有了新思路:走進每個班級去表演。這應該是一次挑戰。我思考:“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的話,幼兒的表演、排練是否能繼續下去?該怎么繼續下去呢?我是不是該介入呢?”我想,應該充分給予幼兒機會與時間,相信他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到了進班演出那天,幼兒興致勃勃地演出了《小馬過河》,獲得了陣陣掌聲。結束之后,幼兒共享成功的喜悅。
小演員們還在現場跟與觀眾小朋友互動起來,一些小觀眾還提出了一些建議。在父母的幫助下,幼兒商議著進行調整完善,完成了“導演、場務、編劇、演員”等表演工作分工。
教師思考:演出后的交流是幫助幼兒梳理經驗、激發思考、深入游戲的過程。為了推進游戲有效進行,我在充分尊重幼兒意愿的前提下,鼓勵幼兒不斷完善節目內容,使幼兒的表演愈加生動且豐滿,新一輪表演計劃開始萌發。
子喬跑過來,對我說:“老師,我是小馬,我的面粉送給媽媽了,我還想和梓燁(老牛扮演者)一起玩呢!”
我看到其他幼兒都在點頭,就問他們:“你們還想玩什么呢?你們想一想,老馬媽媽一開始是怎么說的?小馬可能還會做些什么事情啊?”他們的思路被拓寬,開始創編《新小馬過河》。


教師思考:子喬在游戲中提出“我還想跟誰誰玩”的需求時,幼兒紛紛參與進來。幼兒的游戲持續進行,他們的奇思妙想和果斷行動,使得游戲有了更多互動、更加有趣的情節,也讓我對后續的游戲產生了更多期待。在游戲過程中,幼兒漸漸獲得了更多關于表演的新經驗。幼兒的生活經驗和游戲實現了充分融合,他們的生活經驗滋養和豐富著他們的游戲,而他們的游戲又給他們的生活經驗以練習、驗證、反饋。
從以上四個階段中,教師看到了幼兒的發展歷程:排練時遇到困惑—走進班級表演—學會表演分工—創編新故事。幼兒在每個階段的表現都體現了他們在游戲中的學習和發展。
這是一個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幼兒自主游戲的案例。經過近兩年的自主游戲實踐,幼兒的自主游戲水平與能力有了提升,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與表達,展現了表演的魅力。
在本案例前期,幼兒發現場地無法滿足排練需要,并沒有因此放棄排練,相反,興趣推動他們探索解決之道,而且越演越有深度。可見,只要建立在幼兒的興趣點上,一群幼兒就會“擰成一股繩”,整個表演團隊就會形成強大的內驅力,主動利用身邊的資源獲得解決之道,走向成功。
從解決表演游戲問題的過程來看,幼兒都能積極開動腦筋,遇到問題一一解決,將游戲進行到底。
當發現沒有場地排練時,幼兒將問題表征在調查表上,然后多方收集解決之道,運用語言交流、調查收集等策略進行游戲。無論是從語言還是從行為上看,幼兒是天生的“小專家”。
幼兒提出“像看電影那樣按場次,進班級表演”的點子后,幼兒通過討論,將場地預約、道具準備、演員候場、觀眾席位等一系列問題都考慮周全,可謂準備全面、表演得心應手。
面對現場觀眾的評價,在家長的幫助下,表演的分工逐漸露出水面,幼兒的深度學習讓游戲提升到一個新層面,他們獲得的不僅是語言表達、社會交往、自我表現等能力,還有游戲帶來的快樂與豐富的經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4~5歲的幼兒經常唱唱跳跳,愿意參加歌唱、律動、舞蹈、表演等活動;5~6歲的幼兒能用律動或簡單的舞蹈或給熟悉的歌曲編詞來表達心情,能自編自演故事,并為表演搭配服飾、道具和布景。”雖然幼兒正處于中班階段,但即將踏入大班的他們已初步實現了以上目標,表演時不僅能發現問題,表演后還能與觀眾有效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