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燕
駐馬店市第四人民醫院藥械科,河南省駐馬店市 463000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多伴有嚴重的代謝紊亂相關癥狀,極易引發感染、微血管及周圍神經病變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二甲雙胍為治療單純飲食控制和體育鍛煉干預無效的T2DM患者的首選用藥,常用的劑型以緩釋片和速釋片為主,臨床上對這兩種劑型的作用效果及安全性是否存在差異的爭議較大[2-4]。為此,本研究選取98例新診斷的T2D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二甲雙胍緩釋片和速釋片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進行了對比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初診T2DM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T2DM的診斷標準[5];(2)首次診斷為T2DM;(3)患者及家屬簽署治療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入院前已服用降糖藥物治療;(2)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3)合并免疫系統疾病;(4)語言障礙、意識障礙或罹患精神疾病;(5)對本研究治療藥物過敏。利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緩釋組和速釋組各49例。緩釋組患者男27例、女22例;年齡35~67歲,平均(51.23±4.77)歲;平均體質量指數(BMI)為(26.33±3.64)kg/m2;速釋組患者男24例、女25例;年齡37~68歲,平均(52.34±4.36)歲;平均BMI為(27.02±3.56)kg/m2。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在接受控制飲食、加強運動等常規干預的基礎上,緩釋組患者口服二甲雙胍緩釋片(福州辰星藥業有限公司)治療,初始劑量為500 mg/次,1次/d,餐后服用;若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則根據血糖及尿糖水平逐漸增/減劑量,最大劑量不超過2 000 mg/d。速釋組患者在常規干預的基礎上口服二甲雙胍速釋片(萬全萬特制藥有限公司)治療,初始劑量為250 mg/次,3次/d,餐后服用;若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則逐漸增加用量至500 mg/次,3次/d,并根據患者血糖及尿糖水平增/減劑量,最大劑量不超過2 000 mg/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 治療3個月后,參照文獻[6]評定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血糖恢復到正常水平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部分改善,血糖水平好轉但未恢復到正常水平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及血糖水平均無明顯好轉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血糖、血脂水平 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分別采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及午飯后2 h靜脈血各3 mL,利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2hPBG)水平;采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總膽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水平。
1.3.3 腸道菌群 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分別取兩組患者新鮮糞便,采用光岡法檢測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及擬桿菌數量。
1.3.4 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兩組間計量資料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3個月,緩釋組和速釋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5.92%和91.84%,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糖、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BG、2hPBG、TC及T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的FBG、2hPBG、TC及TG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但兩組患者的FBG、2hPBG、TC及TG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糖、血脂水平比較 (mmol/L,n,x±s)

續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腸道菌群數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腸道內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及擬桿菌數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腸道內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及擬桿菌數量均顯著增多(P<0.05),但兩組患者腸道內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及擬桿菌數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腸道菌群數量比較 (logN/g,n,x±s)
2.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緩釋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8.16%)顯著低于速釋組(22.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群肥胖率逐漸上升,糖尿病患病率也快速升高。T2DM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患者大多出現胰島素抵抗,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減少,血糖及尿糖水平明顯升高[7]。二甲雙胍是臨床上治療T2DM患者的常用藥物,主要通過抑制腸壁細胞的攝取功能發揮降糖作用,同胰島素聯用還可減少患者的胰島素用量,降低患者發生低血糖的風險[8]。
二甲雙胍常見的兩種劑型為二甲雙胍緩釋片和速釋片。龔莉琳等[9]報道,二甲雙胍緩釋片和速釋片治療T2DM患者的藥物濃度及起效時間存在一定差異。為探討二甲雙胍緩釋片和速釋片治療新診斷T2DM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本研究選取98例患者進行了治療對比分析。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兩組患者的糖脂代謝均得到明顯改善,但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FBG、2hPBG、TC及TG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二甲雙胍緩釋片和速釋片均可促進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減輕機體的胰島素抵抗,同時還可減少胃腸道對葡萄糖的攝取,抑制肝、腎的糖異生過程,從而發揮降低血糖水平的作用。此外,二甲雙胍還可抑制小腸對膽固醇的合成及儲存,降低T2DM患者血清TC及TG水平[10-11]。李天藝等[12]報道,T2DM患者腸道菌群失調會引起局部的炎癥反應,而局部的炎性介質會加重患者的胰島素抵抗狀況。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腸道內有益菌群數量均顯著增多,但兩組患者腸道內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及擬桿菌數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二甲雙胍緩釋片和速釋片均能有效改善T2DM患者的腸道微生態環境,減輕腸道局部的炎癥反應,從而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減輕胰島素抵抗,改善患者血糖水平,與邢英等[13]報道的結果相似。
治療過程中,緩釋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速釋組,提示二甲雙胍緩釋片的治療安全性更高。二甲雙胍緩釋片表面有一層較難溶解的半透膜,膜上的微孔可讓藥物緩慢釋放入胃腸道,與速釋片短時大量釋放相比對T2DM患者胃腸道的刺激更小,因而其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14]。與二甲雙胍速釋片比較,緩釋片單體藥量大,藥效持續時間長,T2DM患者每日需服藥的次數少,使用更為方便[15]。
綜上所述,二甲雙胍緩釋片和速釋片治療均能有效降低T2DM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調節患者腸道菌群,臨床療效相近,但二甲雙胍緩釋片治療的不良反應較少,使用更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