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紅 翟曉 蔡嘉惠 董嘉堯 姚倩倩
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佛山市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廣東省佛山市 528300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種漿細胞惡性增殖性疾病,占到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10%~15%,中老年人群高發,患者主要表現為CRAB四聯癥(即高鈣血癥,腎功能損害,貧血,骨痛、骨骼變形及病理性骨折)[1]。研究[2]發現,超過80%的MM患者會出現明顯骨骼異常,患者的骨質破壞會直接其影響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尚無根治MM的方法,對患者主要應用聯合化療方案進行治療以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硼替佐米是一種可逆的蛋白酶抑制劑,能夠影響核因子κB途徑,誘導骨髓細胞凋亡,可用于治療MM患者,達到減輕患者臨床癥狀的目的。地塞米松是一種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抗炎、抗過敏及抗休克等作用,主要被用于過敏性及自身免疫性炎癥疾病患者的治療。目前,臨床上對地塞米松聯合硼替佐米治療MM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其對患者骨代謝、免疫功能的影響尚存爭議[3],為探討這一治療方案的實際效果,本研究選取100例MM患者進行了治療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MM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20年修訂)》中MM的診斷標準[4];(2)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治療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2)合并慢性腎臟疾病患者;(3)對本研究治療藥物過敏患者;(4)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利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試驗組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齡50~71歲,平均(61.12±2.16)歲;骨髓瘤類型IgG型21例、IgA型20例、輕鏈型9例。對照組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齡51~71歲,平均(60.99±2.13)歲;骨髓瘤類型IgG型20例、IgA型20例、輕鏈型1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髓瘤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保肝保胃治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囑患者多注意休息。
1.2.1 對照組 采用環磷酰胺、沙利度胺、地塞米松化療方案進行治療:按照患者體表面積200 mg/m2的劑量,靜脈滴注環磷酰胺(Baxter Oncology GmbH),1次/周;口服沙利度胺片(常州制藥廠有限公司),初始劑量為75~100 mg/d,每兩周增加50 mg/d,最大劑量不超過200 mg/d;將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20 mL與5%葡萄糖溶液250 mL混勻,在第1~4天、第9~12天、17~20天每天靜脈滴注1次。治療4周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6個療程。
1.2.2 試驗組 接受地塞米松聯合硼替佐米化療方案治療:按照患者體表面積1.3 mg/m2的劑量,在第1天、第4天、第8天、第11天靜脈注射硼替佐米(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第1天、第2天、第4天、第5天、第8天、第9天、第11天、第12天靜脈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20 mg/d。治療4周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6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 治療6個療程后,參照《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20年修訂)》[4]標準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輕微反應(MR)、無變化(NC)、疾病進展(PD)5個等級。治療總有效率=(CR例數+PR例數)/總例數×100%。
1.3.2 骨代謝狀況及免疫功能 治療前、治療6個療程后,分別采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3 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血清,采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骨鈣素(OCN)、Ⅰ型膠原C末端肽(CTX-Ⅰ)水平;應用流式細胞儀檢查CD4+、CD8+、CD4+/CD8+水平。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6個療程,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80.0%)高于對照組(5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代謝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清OCN、CTX-Ⅰ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療程后,試驗組患者的OCN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CTX-1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代謝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μg/L,n,x±s)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D4+、CD8+、CD4+/CD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療程后,試驗組患者的CD4+、CD4+/CD8+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CD8+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比較 (n,x±s)
多發性骨髓瘤(MM)是因為單克隆漿細胞惡性增殖并大量分泌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引起機體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繼而引起廣泛性骨質破壞的一種嚴重疾病[5]。MM大多發生于中老年群體,具有一定的遺傳性,MM患者直系親屬的患病風險較一般人群高[6]。目前,臨床上對MM患者仍以化療為主,一般可獲得一定的效果,但改善患者骨代謝及免疫功能的效果不明顯,治療后患者的復發率較高。
為探討地塞米松聯合硼替佐米治療MM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其對患者骨代謝、免疫功能的影響,本研究選取100例患者進行了治療觀察。結果顯示,治療6個療程后,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80.0%)高于對照組(54.0%),提示地塞米松聯合硼替佐米化療方案與傳統化療方案比較,能顯著提高MM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Chng等[7]報道,硼替佐米為人工合成的硼酸二肽化合物,可使MM患者胰島素樣生長因素-Ⅰ及腫瘤壞死因子-α表達下降,誘導骨髓瘤細胞凋亡;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與硼替佐米聯合應用可發揮協同作用,提高MM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6個療程后,試驗組患者的血清OCN、CTX-Ⅰ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硼替佐米聯合地塞米松化療方案治療可有效改善MM患者的骨代謝功能。OCN是反映機體骨形成的特異性指標,CTX-Ⅰ是反映機體骨轉換及骨吸收的特異性指標。在MM的發生發展中,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起關鍵性作用,而MM患者存在非常明顯的細胞免疫功能失衡,主要表現為CD8+水平明顯提高,而CD4+、CD4+/CD8+水平明顯降低[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6個療程后,試驗組患者的CD4+、CD4+/CD8+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CD8+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硼替佐米聯合地塞米松化療方案治療能顯著改善MM患者的免疫功能。
綜上所述,采用地塞米松聯合硼替佐米的化療方案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可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骨代謝狀況,顯著提高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