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紅麗 張續恒 孫秋芳 馮學偉
鄭州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河南省鄭州市 450000
腦梗死是一種以腦組織缺血、缺氧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腦血管性疾病,患者可能會出現眩暈、惡心嘔吐、吞咽困難、肢體活動障礙等癥狀[1]。研究[2-3]發現,冰刺激治療可使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顯著獲益;生物反饋治療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4]。為探討生物反饋聯合冰刺激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效果以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本研究選取218例患者進行了治療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后發生吞咽障礙患者218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5]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經CT/MRI檢查確診為腦梗死,腦卒中后發生吞咽功能障礙;(2)洼田飲水試驗≥3級,容積黏度吞咽測試過程中出現安全性受損指征[6];(3)治療后生命體征平穩,精神及認知正常,能夠進行正常交流溝通;(4)患者及家屬簽署干預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腦梗死前已經存在吞咽障礙;(2)心、肺、腎、肝功能嚴重受損;(3)合并精神疾病,聽力、語言功能障礙;(4)合并惡性腫瘤;(5)合并出血性梗死;(6)有起搏器或金屬支架植入;(7)其他原因導致的吞咽功能障礙。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9例。觀察組患者男61例、女48例;年齡51~74歲,平均(62.14±4.37)歲;吞咽障礙持續時間19~57 d,平均(35.54±5.69)d。對照組患者男58例、女51例;年齡49~72歲,平均(61.89±4.41)歲;吞咽障礙持續時間20~64 d,平均(36.38±5.37)d。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 方法 入院后給予常規治療以及護理干預,腦梗死病情穩定后給予吞咽功能康復治療。
1.2.1 對照組 進行常規吞咽功能訓練。由康復訓練師根據患者病情進展和吞咽功能恢復情況制訂康復訓練計劃并加以實施。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生物反饋聯合冰刺激治療。生物反饋治療:患者取坐位,將神經肌肉低頻電刺激儀(河南翔宇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的電極分別置于患者的舌骨上方、下頜甲狀軟骨上方、環狀軟骨上方,下頜兩側放置肌電信號電極,開啟脈沖電流刺激咽部肌肉。電流強度開始設定為0~25 mA,之后根據患者對電刺激的耐受度進行調節,每次刺激治療30 min,2次/d。后期根據患者吞咽障礙恢復情況調整電刺激治療頻率。冰刺激療法:首先使用裝有冰水的專用金屬容器緊貼患者口唇、面頰、頜下、頸部,來回滾動;囑患者張口,用冰凍醫用棉簽短時快速接觸患者口腔、舌體及咽部,由舌尖至舌根,由患側軟腭至健側軟腭,由腭帆外側向內側,由咽后壁上端至下端,由面頰上側至下側,由硬腭內側至外側,左右交替刺激。同時指導患者進行空吞咽練習,若出現嗆咳或嘔吐立刻終止刺激。冰刺激治療每天2次。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干預20 d。
1.3 觀察指標
1.3.1 吞咽功能 治療前、治療20 d后分別進行評定。(1)對兩組患者進行洼田飲水試驗[7],根據結果判定患者的吞咽功能。洼田飲水試驗分為1~5級,患者評級越高表示其吞咽障礙越嚴重。(2)對兩組患者進行吞咽造影檢查(VFSS)[8],根據患者吞咽過程中口腔期和咽喉期的吞咽表現進行評分,總分10分,患者評分越高表示其吞咽功能越好。(3)采用標準吞咽功能評估量表(SSA)[9]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分,量表包含患者飲水、咳嗽、喘息、發音等方面的內容,總評分18~46分,患者評分越高表示其吞咽功能越差。
1.3.2 臨床療效 治療20 d后,參照文獻[10]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痊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洼田飲水試驗為1級;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顯著好轉,洼田飲水試驗為2級;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部分好轉,洼田飲水試驗為3級;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好轉甚至惡化,洼田飲水試驗為3級以上。治療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3 營養狀況 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采用營養風險篩查簡表(NRS2002)[11]分別對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評估,患者評分越高表示其營養不良情況越嚴重。
1.3.4 生活質量 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采用吞咽障礙生活質量量表(EDQOL)[12]分別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量表包括心理、生理、經濟、工作/學習共4個維度、25個條目,每個條目計分1~5分,總分125分,患者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低。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吞咽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洼田飲水試驗分級、VFSS評分、SS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0 d后,兩組患者的洼田飲水試驗分級、SSA評分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患者的分級及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VFSS評分均顯著升高,觀察組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吞咽功能比較 (n,x±s)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20 d,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82.57%)顯著高于對照組(63.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RS2002、EDQOL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RS2002、EDQO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的NRS2002、EDQOL評分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RS2002、EDQOL評分比較 (n,x±s)
動脈粥樣硬化所導致的血管狹窄和堵塞是誘發腦梗死最常見的原因,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受損,常出現吞咽障礙。對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藥物治療配合康復訓練方案幫助患者恢復吞咽功能[13]。冰刺激療法是通過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施加低溫刺激,從而提高其軟腭和咽部肌群的敏感度,促進其吞咽功能恢復[14]。而生物反饋療法則是通過不同模式的訓練來提高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軀體功能控制能力,通過激活局部肌群活動,持續改善患者的癥狀[15]。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吞咽功能訓練,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生物反饋及冰刺激療法治療。結果顯示,治療20 d后,觀察組患者的洼田飲水試驗分級、SSA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VFSS評分、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生物反饋聯合冰刺激療法治療可顯著改善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與翟慧琴等[16]報道的結果相似。
吞咽功能障礙會嚴重影響腦梗死患者的日常進食,導致誤咽、窒息等的發生風險顯著增加,而長期吞咽障礙還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營養狀況,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結束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的NRS2002、EDQOL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生物反饋聯合冰刺激治療不但可顯著改善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的吞咽功能,還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生物反饋聯合冰刺激療法治療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可顯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