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紅彩 慶笑春 代淑莉
洛陽市中心醫院心內科,河南省洛陽市 471000
肺心病是由于肺、支氣管、肺血管病變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形成肺動脈高壓,導致機體右心室功能和結構改變的疾病,患者肺部循環阻力增大、肺血管壓力升高、心肺功能下降,右心室肥大增生,最終發生心力衰竭[1-2]。通過指導患者進行肌肉、呼吸等放松訓練,可使患者身心得以放松,應激反應得以緩解,但改善患者不良情緒的效果不夠理想。近年來逐漸在臨床興起的雙心模式放松運動,主要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為干預目標,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心理疾患與心臟疾病。為探討基于雙心模式的放松運動干預對老年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及應激水平的影響,本研究選取125例患者進行了干預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25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3];精神狀態良好,可正常交流;患者及其家屬均了解本研究的基本情況并簽署干預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合并先天性心臟病。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患者62例,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齡61~83歲,平均(70.23±6.18)歲;病程1~6年,平均(2.24±0.58)年;心功能分級Ⅱ級30例、Ⅲ級22例、Ⅳ級10例。觀察組患者63例,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齡62~82歲,平均(70.13±6.28)歲;病程1~7年,平均(2.25±0.57)年;心功能分級Ⅱ級30例、Ⅲ級21例、Ⅳ級1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及放松訓練。對患者進行病情監測、飲食干預以及用藥指導;對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訓練、肌肉放松、意向放松訓練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患者護理干預的基礎上給予雙心模式的放松運動干預。(1)雙心模式干預:①主動與患者溝通,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②采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相關疾病知識、正確用藥以及生活注意事項的健康教育;③鼓勵患者進行相互交流,增強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2)放松運動干預:①指導患者在可耐受的情況下進行快走,5 min/次,3次/d,之后根據患者訓練后的具體情況,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強度;②播放舒緩音樂,同時對患者由腳到頭依次進行舒適按摩。兩組患者均連續干預8周。
1.3 觀察指標
1.3.1 心肺功能 干預前、干預8周后,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大為醫療有限公司,DW-T3)檢查,檢測患者左室射血分數(LVEF);采用肺功能檢測儀分別檢測兩組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FEV1%);通過6分鐘步行試驗,分別測定兩組患者的6分鐘步行距離(6MWTD)。
1.3.2 心理應激狀況 干預前、干預8周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4]分別評估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量表共20項,每項評分1~4分,各項得分相加即為總分,患者總分越高表示其焦慮狀況越嚴重。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5]分別評估兩組患者的抑郁狀況;量表共20個陳述句和相應問題,每項評分1~4分,各項得分相加即為總分,患者總分越高表示抑郁狀況越嚴重。
1.3.3 氧化應激狀況 干預前、干預8周后,分別采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肺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EV1%、LVEF、6MWTD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兩組患者的FEV1%、LVEF、6MWTD均明顯增加,觀察組患者的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肺功能比較 (n,x±s)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明顯降低,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 (n,x±s)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MDA、SOD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MDA、SO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兩組患者的MDA水平均顯著降低,SOD水平均顯著升高;觀察組患者的MDA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SOD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MDA、SOD水平比較 (n,x±s)
研究結果[6]顯示,近年來我國人群肺心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老年人肺心病患者的心理承受力較差,易因疾病不適產生不良情緒, 疾病后期心功能進一步下降,心理應激狀況更為嚴重[7]。對患者進行基于雙心模式的放松運動,通過針對疾病特點為患者講授疾病相關知識可降低他們對疾病的畏懼感,聯合放松運動干預可幫助他們舒緩身心,從而有效緩解疾病癥狀。放松訓練是通過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調節呼吸模式,放松全身肌肉,緩解患者應激反應,改善心肺功能,但由于未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總體效果并不很理想。而基于雙心模式的放松運動,不但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應激,而且對患者進行放松運動訓練,因此能同時增加患者機體攝氧量,從而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FEV1%、LVEF、6MWTD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雙心模式的放松運動干預能更有效地改善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8]。
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負面情緒,情緒波動較大,易導致病情惡化[9]。放松訓練是通過指導患者進行意向放松,使其機體自然地進入愉悅、輕松的狀態,從而消除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治療信念,改善心理應激。基于雙心模式的放松運動干預,能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幫助患者了解疾病,減輕精神壓力;同時通過放松運動轉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的身心狀態得到進一步放松,從而達到緩解不良情緒,改善心理應激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雙心模式的放松運動干預可顯著改善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理應激狀況。
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肺動脈血管損傷的主要原因包括低氧引起的炎癥反應、氧化應激等[10]。基于雙心模式的放松運動干預,能通過心理干預有效緩解患者心理應激,從而降低患者機體的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同時放松運動還能有效減少患者機體炎癥細胞因子的釋放,抑制炎癥反應,改善氧化應激狀況。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OD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 MDA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雙心模式的放松運動干預能更顯著地改善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機體氧化應激狀況。
綜上所述,基于雙心模式的放松運動干預能夠通過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增加其機體攝氧量、減少其機體炎癥細胞因子的釋放等機制,顯著改善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以及心理應激、氧化應激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