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真
漯河市中心醫院兒科,河南省漯河市 462000
過敏性紫癜(Henoch Schonlein Purpura,HSP)是臨床常見的全身性小血管炎綜合征,多發于兒童及青少年,常累及胃腸道、腎臟等重要臟器,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1]。臨床上對患者常進行抗過敏、提高機體抗感染能力、緩解免疫損傷、增加血管致密性等對癥治療,但病情易反復。中醫學理論認為,HSP屬于“血癥”范疇,是由于患者氣虛失攝、血分伏熱、脈絡瘀滯所致;患兒臟腑嬌弱、衛外不固,宜給予涼血逐瘀、清熱涼血等治療[2]。近年來研究發現,多種細胞因子、黏附分子、炎癥介質等在HSP患者的器官組織損害中發揮著關鍵作用[3]。為探討涼血逐瘀湯輔助治療過敏性紫癜(HSP)患兒的臨床效果以及對患兒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炎癥介質等的影響,本研究選取56例患兒進行了治療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HSP患兒5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HSP診斷標準[4];(2)初次發病,未進行系統治療;(3)患兒家屬簽署治療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先天性心臟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血小板計數顯著減少患兒;(2)紫癜病情嚴重患兒;(3)對本研究治療藥物過敏患兒;(4)合并其他免疫系統疾病患兒。將納入研究的患兒隨機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28例。常規組患兒男16例、女12例;年齡6~14歲,平均(9.87±1.89)歲;病程5~32 d,平均(20.68±5.57)d;HSP分型單純皮膚型17例、腹型6例、關節型3例、腎型2例。研究組患兒男15例、女13例;年齡5~14歲,平均(9.63±1.94)歲;病程6~33 d,平均(21.17±5.63)d;HSP分型單純皮膚型16例、腹型7例、關節型2例、腎型3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給予常規治療。尋找并去除過敏原,讓患兒盡量臥床休息,給予患兒抗感染、抗過敏、維生素C、葡萄糖酸鈣、抗凝劑等治療;對出現胃腸道癥狀、關節疼痛癥狀的患兒適當給予激素治療;口服孟魯司特鈉咀嚼片(Merck Sharp & Dohme B.V.,≤5歲患兒4 mg/次,>5歲患兒5 mg/次,1次/d)。
1.2.2 研究組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口服涼血逐瘀湯治療。方劑:生地黃15 g,黃芪15 g,炒赤芍10 g,防風15 g,紫草10 g,牡丹皮10 g,雞血藤20 g,水牛角30 g,丹參20 g,茜草6 g;加水1 000 mL浸泡20 min,煎煮1 h后,棄渣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溫服。兩組患兒均連續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1.3.1 中醫證候積分 治療前、治療2周后,參照文獻[5]對兩組患兒的中醫證候積分進行評定,主癥0~18分,次癥0~24分,總分0~42分,患兒積分越高表示其癥狀越嚴重。
1.3.2 臨床療效 治療2周后,參考文獻[5]進行評定。皮膚紫癜、關節疼痛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中醫證候積分降低≥75%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74%為有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3 免疫球蛋白水平 治療前、治療2周后分別采兩組患兒空腹靜脈血5 mL,常溫下放置1 h, 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市普康電子有限公司)、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
1.3.4 Gd-IgA1、NF-κB、MCAM相對表達量 治療前、治療2周后分別采兩組患兒空腹靜脈血5 mL,常溫下放置1 h, 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低糖基化IgA1(Gd-IgA1)、核因子-κB(NF-κB)、黑色素瘤細胞黏附分子(MCAM)的相對表達量。Gd-IgA1試劑盒購自廣州市超博科技有限公司;NF-κB試劑盒購自上海瓦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CAM試劑盒購自北京百奧萊博科技有限公司。以相對定量法計算miRNA相對量表達,以2-△△CT法分析基因相對表達量。
1.3.5 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期間腹瀉、惡心、皮疹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兩組患兒的中醫證候積分均顯著降低,研究組患兒的積分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n,x±s)
2.2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2周,研究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92.86%)顯著高于常規組(7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 [n(%)]
2.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IgA、IgM、Ig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兩組患兒的血清IgA、IgM水平顯著降低,IgG水平顯著增高;研究組患兒的血清IgA、IgM水平顯著低于常規組,IgG水平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g/L,n,x±s)
2.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Gd-IgA1、NF-κB、MCAM相對表達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Gd-IgA1、NF-κB、MCAM相對表達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兩組患兒的Gd-IgA1、NF-κB、MCAM相對表達量顯著降低,研究組患兒的水平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Gd-IgA1、NF-κB、MCAM相對表達量比較 (n,x±s)
2.5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過程中,研究組患兒出現腹瀉2例、惡心1例、皮疹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29%;常規組患兒出現腹瀉1例、惡心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14%,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87,P=0.666)。
過敏性紫癜(HSP)是一種以小血管炎為主要病理改變的全身綜合征,多發于兒童及青少年,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病原微生物、過敏原作用于具有遺傳背景的個體激發B細胞克隆擴增,導致有IgA介導的系統性血管炎癥的發生有關。臨床上對患兒大多給予抗感染、激素等對癥支持治療,孟魯司特鈉為常用的治療藥物之一,為一種白三烯受體拮抗劑,能抑制血管通透性,改善炎癥細胞浸潤狀態,但長期使用會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6]。
中醫認為,HSP病機為血熱妄行、衛外不固、氣血相搏、血脈瘀阻傷及經絡,應以涼血逐瘀、活血化瘀為主治原則[7]。為此,本研究對HSP患兒給予涼血逐瘀湯輔助治療。結果顯示,治療2周后,研究組患兒的中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常規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提示涼血逐瘀湯輔助治療HSP患兒可有效減輕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涼血逐瘀湯屬于臨床驗方,其中的生地黃可清熱涼血;黃芪可益衛固表、補氣升陽、利水消腫、托毒生肌;炒赤芍可消腫止痛、涼血化瘀;防風可祛風解表、利濕止痛;紫草、牡丹皮可清熱涼血、和血消瘀;雞血藤可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水牛角可清心肝胃三經之火,涼血解毒;丹參可養血安神、活血祛瘀、涼血消癰;茜草可祛瘀通經、活血散瘀[8]。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之效。
HSP的發生發展與機體的免疫功能紊亂有關, IgA與其免疫復合物會持續沉積于患兒的小血管導致血管內皮損傷;IgM是體液免疫應答的早期抗體,HSP患兒發病早期IgM水平明顯上升;而IgG會與一些物質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導致血清游離IgG水平降低。治療2周后,研究組患者的血清IgA、IgM水平顯著低于常規組,IgG水平顯著高于常規組,提示涼血逐瘀湯輔助治療能有效改善HSP患兒的免疫功能,與喬海明[9]報道的結果相似。各種細胞因子在HSP患兒組織器官的損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中多區域沉積的IgA1分子的異常糖基化是始動因素,Gd-IgA1免疫復合物沉積會激活細胞內NF-κB,促進炎癥介質表達,調控MCAM等黏附因子的表達,進一步介導內皮細胞與基質間的黏附作用,參與細胞信號轉導途徑[10]。治療2周后,研究組患者的Gd-IgA1、NF-κB、MCAM相對表達量顯著低于常規組,提示涼血逐瘀湯輔助治療能通過降低細胞因子、炎癥介質等水平,改善HSP患兒的免疫功能。藥理學研究表明,涼血逐瘀湯中生地黃的有效成分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發揮抗過敏、止血作用;黃芪具有抗氧化、抗病毒作用,水煎劑能調節免疫、抗應激;防風能增強免疫系統功能,發揮抗組胺、解熱作用;而丹參中的隱丹參酮是抗菌消炎的有效成分,能抑制毛細血管的炎癥反應,發揮抗炎、抗過敏作用,減輕細胞間黏附作用[11]。治療過程中,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涼血逐瘀湯輔助治療不會增加HSP患兒的不良反應,治療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