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但杰 陳思慧(河北金融學院)
當今社會,利率市場化已經是大勢所趨,它能夠推動金融進一步發展,是其核心的一個環節。利率市場化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對資金價格的影響從直接干預變成了間接調控,相對的,市場主體對資金價格的影響從被動接受轉變為可以進行主動的決策并調整。利率市場化可以讓社會資源的分配更加合理,打破了金融抑制。西方發達國家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利率市場化,美國和日本相繼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然而我國在1996年才正式開始利率市場化。不過我國利率市場化發展迅速,僅僅二十幾年的時間,我國除了存貸款市場利率,其他市場都已經完成了市場化改革。2019年8月17日,央行改革了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推進利率“兩軌并一軌”,利率市場化改革到了“最后征程”,進一步深化改革是未來階段需要努力的方向?!翱梢?,利率市場化是當前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改革,對整個金融行業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而商業銀行無疑是受利率市場化影響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1]。所以研究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具有深遠的意義。
利率市場化是一個過程,是指在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有權自己決定利率水平的高低和利率的結構,而不是由政府來決定[2]。通常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義:第一,金融市場中的資金供給與需求對利率水平的高低起決定性作用;第二,形成了一個以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為基礎、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且存貸款利率由市場供求決定的體系;第三,中央銀行可以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來完成對市場的利率水平的間接調控,進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3]。
具體到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主要是指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由商業銀行自己決定調節其大小,而這個也不是沒有限制的,要根據市場的資金供求變化調節 ,最終要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商行存貸款利率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點,從而形成了有效的利率傳導體系[4]。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遵循“先貸款后存款、先大額后小額、先外幣后本幣”的總體思路[5],大概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第一,1993—2006年的開始慢慢探索階段;第二,2012—2014年的快速發展階段;第三,2015年至今已經進入基本完全的市場化階段。2019年8月17日,央行對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進行了改革,進一步推進利率“兩軌并一軌”進程,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到了“最后一步”。2021年2月4日,央行召開加強存款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強調,存款基準利率作為整個利率體系的“壓艙石”,要長期保留(表1)。

表1 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
1.存貸款利差縮小,凈息差降低
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前,中央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決定了我國商業銀行的存貸利率,商業銀行凈利差=貸款基準利率-存款基準利率。利率市場化改革后,央行的基準利率不能直接決定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商行根據市場上的資金供給與需求自主決定其存貸款利率,所以商業銀行為了獲得更多的客戶,在市場上能獲得更大的競爭力,會將存款利率放大來吸引存款者,貸款利率放低來吸引借款者,由此縮小了商業銀行的凈利差。1996年后,央行一年期存貸款利率都有所下降,而且存貸利差也穩步下降,2015年達到2.85%。利差的收縮進一步引起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降低,凈息差呈下降趨勢(凈息差=凈利息凈收入/生息資產平均余額× 100%),如圖1,商業銀行2011年一季度的凈息差為2.6%,而到了2018年一季度就降到2.08%。

圖1 2011-2018年商業銀行凈息差變化趨勢圖(%)
2.非利息收入增加,倒逼商業銀行發展非利息收入業務
隨著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逐步下跌,盈利下降。另外互聯網金融、金融信托、租賃的快速發展不斷沖擊著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不得不進行業務轉型,大力發展像中間業務一類的非利息收入業務[6]。從圖2可以看出2011年到2018年我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不斷擴大,雖然2016年有所回落,但整體呈上升趨勢。從圖中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占比僅在20%左右,所以推出利息收入還是占據80%左右,說明利息收入在商業銀行總收入中的比重還是最大的。

圖2 2011-2018年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
3.商業銀行經營效率提高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銀行的管理費用能較好地衡量銀行的經營效率,管理費用越低,說明銀行的成本控制能力越高,進而顯示出更強的盈利能力”[2]。如圖3,資產利潤率=凈利潤/資產平均余額×100%,資本利潤率/(所有者權益+少數股東權益)平均余額×100,成本收入比=(營業支出-營業稅金及附加)/營業收入×100%,2011年到2018年商業銀行成本收入比呈不斷下降趨勢,說明銀行單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來越小,商業銀行經營效率不斷提高。

圖3 2011-2018年商業銀行成本收入趨勢圖
1.利率風險
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實際利差水平在世界上都是比較高的。利率市場化之后,商業銀行存款競爭加劇,導致存款利率水平提高;同時,優質企業信貸議價能力增強,貸款利率難以提升,存貸利差必然收窄。從國際經驗看,各國利率市場化加速實現時,也都伴隨著或大或小銀行危機。
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各家商業銀行都在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的基礎上固定加點形成的利率水平來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這種情況下利率風險并不明顯,商業銀行基本不用考慮利率風險問題[4]。然而,利率市場化改革后,政府管制減少,商業銀行實現了自主定價,在這種情況下,利率波動加大,導致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提高。
2.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按約定還款而給貸款人造成的損失的可能。利率市場化后,由于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不受限制,所以銀行為了獲得更大的收益,可能會選擇將其貸款投向如房地產一類繁榮高風險領域,從而導致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增加[7]。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依靠服務等中間業務收入,難以滿足利潤增長的需要,不可避免要選擇一部分高風險客戶,此即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風險,導致信貸客戶的信用風險管理難度加大。如圖4,2011年到2018年間,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呈逐步上升的態勢,其中農村商業銀行與其他銀行明顯不在一個層次上,不良貸款率高出很多。

圖4 2011-2018年各類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
利率市場化會倒逼銀行調整監管體制。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獲得的利差會進一步降低,利潤的增長速度也會下降。商業銀行會通過加大貸款利率來提高盈利,由此增加了企業融資成本,企業會投向高收益的資產,高收益必然會帶來高風險;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會加大業務的創新,“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同業業務、表外業務、投資業務等形式將會進一步多樣化,由此所帶來的監管真空與監管漏洞仍難以避免,這就要求監管必須及時跟上商業銀行的業務調整步伐,完善宏觀審慎監管體系(MPA)”[8]。
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利率水平的波動幅度明顯增大,凈息差下降,以傳統的存貸業務獲得的利潤大打折扣。因而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為了能保持其原來的競爭優勢,增加盈利,商業銀行必須實現戰略轉型,就需要將非利息收入業務作為其主要發展業務之一,而中間業務作為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業務之一,使商業銀行無須啟動自己的資金,而是依據自身的專業優勢代替客戶辦理各種業務,成本低、風險小,所以是發展非利息收入業務的最佳選擇?!暗俏覈虡I銀行也存在中間業務規模小,業務品種單一,經營范圍窄,業務技術含量低等問題”[2]。對于如何評價一家銀行優劣的關鍵,中間業務的收入比重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目前在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僅為10%,而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達到了50%,因此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的發展創新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具體建議如下:第一,從思想上重視發展中間業務,把發展中間業務作為戰略重點方向。第二,建立全面科學的中間業務組織管理體系,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僅僅為一些領導管理,缺乏完整的組織管理體系,因此需要建立全面科學的中間業務組織管理體系來規范和指導中間業務的發展。另外,商業銀行要創新性發展中間業務,使其業務品種多樣化,而創新就要儲備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同時還要有先進技術的支撐。因此,對基層業務人員的培訓必不可少。
利率市場化下,我國商業銀行應該找準自己的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根據客戶的需求來發展自己的業務,打造自己的特色,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對于中小銀行來說,雖然中小銀行在資產規模、覆蓋范圍、先進技術等方面不如大型銀行,但是中小銀行具有地域優勢,它本質上是具有地方屬性的金融機構,對當地客戶的信用與基本情況都有所了解,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減少了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中小銀行可以基于其地域優勢,并且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可以對客戶進行量身定制和個性化服務。在金融科技方面,中小銀行的應用發展和創新能力遠遠不如大型銀行,金融科技公司基于云計算、大數據、機器學習技術等方面擁有成熟的技術,以零開發、低成本、高效率的業務合作模式促進中小銀行零售信貸業務轉型升級。因此,中小銀行應該積極擁抱金融科技,與金融科技公司深度合作,減輕自身在科技方面投入的壓力,推進數字化轉型。相比于大型銀行來說,其具有市場份額大、知名度高、技術先進等優勢,可以充分發揮品牌效應,用大數據等新型科技創造多樣化的產品與服務,充分挖掘已有客戶群的價值,充分發揮客戶群體龐大的優勢,擴展更多非利息產品的市場。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控帶來很大的沖擊,我們應該將風險管理與控制列為商業銀行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要高度重視風險管理。具體建議如下:第一,建立健全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內部風控機制。樹立良好的防范風險意識,從上到下建立起專業的風險管理隊伍,上到商業銀行董事,下到銀行業務操作人員,都要將風險防范內存于心,并體現在日常工作中,為風險管理的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和人員保證。“董事會要進行頂層設計,設置風控方向,確定本行的風險容忍度。銀行的管理層要認知領會董事會風險決策導向,并貫穿執行落實到銀行所屬各個部門或者機構”[7],之后業務員根據管理層下達的命令開展具體業務的辦理。第二,夯實風險管理基礎,提升風險管理水平。風險管理文化應該滲透到商業銀行經營業務的各個環節,因為風險文化決定了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和行為模式。銀行要將風險文化多渠道、多形式深入全行人員的日常學習和業務操作中,強化員工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第三,做好風險監測和考核評價,不斷優化和創新現行風險處理工具手段。一是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宏觀經濟、金融形式的跟蹤和分析,盡早從源頭識別和處理風險。二是在業務上提高風險報告工作的質量,加強對風險狀況的深入分析和披露,對刻意隱藏、瞞報、不及時上報風險事件加大處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