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
摘要:近年來,在對自閉癥兒童進行干預和治療的康復教育過程中,自閉癥兒童暴露出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在總結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我國自閉癥兒童康復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忽視心理潛能挖掘、融合教育有待提高、社會支持不夠等。同時梳理了影響自閉癥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從兩方面對學校、家庭、社會三個主體提出了相應的教育舉措,為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教育提供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自閉癥兒童;康復教育 ;影響因素;教育舉措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02-0067-03
一、引言
自閉癥(autism)又稱孤獨癥,是一種兒童發展性障礙疾病,由于大腦神經組織受損,造成大多數患者出現社會交往障礙、語言發展障礙,同時伴有一定的刻板行為、興趣狹窄等特征[1]。2015年,相關部門發布的《中國自閉癥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目前中國自閉癥譜系障礙者已超過 1000 萬,其中0~14歲兒童患者已達200多萬,并以每年20萬的趨勢增長[2]。
近年來,隨著自閉癥患病率不斷提高,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由于自閉癥兒童存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交等方面的障礙,在其干預或治療過程中,常表現出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3]。因此,對于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教育,要普及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活動,它是根據人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相關的心理學方法和策略,以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4]。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進自閉癥兒童適應社會、挖掘潛能。
二、自閉癥兒童心理康復教育的現狀分析
對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教育目前主要是圍繞發育障礙進行早期診斷和干預治療。在教育方式上,主要運用應用行為分析療法(ABA)、音樂療法、游戲療法、地板時光、人際關系發展干預療法等方法,針對兒童存在的社交障礙、語言障礙和刻板行為進行缺陷補償[5-6]。這種教育方式注重自閉癥兒童存在的障礙和缺陷,忽視了兒童自身潛能的開發,不利于自閉癥兒童自信心和積極性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自閉癥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教育途徑主要有三個:康復機構、普通學校的融合班以及特殊教育學校[7]。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我國普通學校的融合教育有了一定進步。但總體而言,我國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質量和數量還有待提高和增加。例如,學校的融合班氛圍不融洽,教師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能,自閉癥兒童無法真正融入班級[8]。另外,據統計,我國大概只有18%的自閉癥兒童能夠接受融合班教育,其他自閉癥兒童的教育需求尚不能得到滿足[9]。
雖然國家在政策和財政上對自閉癥兒童的教育問題給予了一定支持,但是由于自閉癥兒童群體的特殊性以及數量的龐大,其康復教育還面臨一些問題,如政策和法律的不健全、師資力量匱乏、機構設施簡陋、費用高及入學難等問題[10]。宿淑華、趙航和劉巧云等[7]對114所特殊教育學校進行的調查顯示,學校高學歷教師數量偏少,其中一部分教師具有特教專業背景,但缺乏心理學、教育學專業背景的教師。對用于自閉癥兒童評估的量表和儀器設備進行的調查顯示,量表和儀器設備的數量有待增加。這表明,還應進一步加強對自閉癥兒童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
三、影響自閉癥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學校教育
調查研究顯示,部分學校對自閉癥群體缺乏應有的關懷,沒有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策略,忽視了他們的心理需求,加重了自閉癥兒童的學習和心理負擔[9]。個別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工作內容以及教育目標的理解存在偏差,接受的專業培訓較少,缺乏關于自閉癥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背景,沒有掌握心理學基礎知識和咨詢干預技術,不利于自閉癥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11]。
(二)家庭因素
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若家長的教養方式不當,則有可能引起孩子一系列的心理及行為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產生又會使部分家長對孩子采取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從而導致惡性循環[2]。例如,有的家長溺愛孩子,使自閉癥兒童的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越來越差;還有部分家長由于自卑感和失落感及對孩子的保護之心,限制自閉癥兒童的外出活動,使他們缺乏同伴交往的機會和經驗,阻礙了自閉癥兒童社交能力的發展[12];另外,雖然自閉癥兒童在學校和機構習得技能,但如果沒有父母幫助進行長期鞏固訓練,康復成效難以持續[13]。
(三)社會因素
雖然整個社會對自閉癥兒童群體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由于自閉癥相關知識的普及程度不夠,社會大眾對自閉癥群體缺乏了解,不知道該怎樣對待自閉癥兒童[2]。在學校中,有一些學生對自閉癥兒童表現出偏見和歧視,不愿意和他們做朋友,譏諷嘲笑他們[12]。另外,相關部門對自閉癥群體的教育投入和支持力度還有待提高,專業的自閉癥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構和師資力量有待增加[2]。有一些學校拒收自閉癥兒童,或者招收自閉癥兒童之后卻沒有相關康復教育的設備和設施[4]。
四、自閉癥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正視缺陷,去除標簽,挖掘潛能
首先,將貼在自閉癥兒童身上的孤獨敏感、攻擊性強、智力低下等有色標簽撕掉,努力挖掘其潛能,是實施自閉癥兒童有效教育和適合教育的前提[1]。首先,父母要正視孩子的缺陷,勇于承受外界的言論壓力,糾正忽視或專制等錯誤的教養觀念[13]。不能因為孩子存在障礙就溺愛孩子,或不敢讓孩子出去社交。其次,在社會上普及關于自閉癥的知識,消除人們對自閉癥兒童的異樣眼光和歧視行為,將尊重和保護自閉癥兒童的行為落到實處。最后,對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教育不僅重視補償缺陷,更要發現他們身上的巨大心理潛能。陳凱鳴校長介紹,在他所在學校的自閉癥兒童中,有的年僅六七歲就對廣州市的自來水管走向了解得十分清楚,有的十分了解美國白宮的位置構造。自閉癥兒童可能存在社交、語言等障礙,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發展某一方面的特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情景模擬、小組合作、自我介紹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了解自閉癥兒童的個性特征,挖掘其個人潛能[1,3]。
(二)家校合作,增加投入,營造氛圍
要調整家校合作觀念,建立“家庭—兒童—學校—家庭”的溝通機制[14]。比如當自閉癥兒童在學校發生了人際交往沖突,家長可以通過溝通交流、調節負面情緒的方法幫助孩子解決這一沖突,老師在學校看到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的進步,及時向家長提供反饋。通過良性的家校合作循環,幫助自閉癥兒童解決心理困擾。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自閉癥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自閉癥兒童所需要的量表和設備,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基礎知識和咨詢干預技術的培訓力度,培養專業的師資力量[11]。成長和教育環境對自閉癥兒童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結構化的物理教育環境、良好的社會接納氛圍等是滿足其特殊發展需求的基本條件[8]。因此,營造溫暖和諧的家庭和校園氛圍以及尊重舒適的社會氛圍,對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教育至關重要。
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教育道路任重而道遠,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共同努力。在這一過程中,切勿片面強調缺陷障礙補償的方法,要將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同時營造和睦溫暖、舒適有愛的氛圍,提供充裕的教育物資,讓其在安全、接納、自由的教育環境中充分挖掘心理潛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1]朱明英.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視域下的我國自閉癥兒童教育反思[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12):4-6.
[2]史威.自閉癥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 參花(上),2017(12):96-97.
[3]劉雙,姜淑梅.心理健康教育在自閉癥兒童康復教育中的應用[J]. 現代交際,2020(5):18-20.
[4]陳慧.淺談特殊兒童心理健康問題[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4):214-215,217.
[5]李瀟.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的教育干預[J]. 考試周刊,2016(85):173-174.
[6]郭文斌,方俊明,陳秋珠.基于關鍵詞共詞分析的我國自閉癥熱點研究[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28-132.
[7]宿淑華,趙航,劉巧云,等.特殊教育學校自閉癥兒童教育康復現狀調查[J]. 中國特殊教育,2017(4):60-65.
[8]連福鑫,賀薈中.美國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研究綜述及啟示[J]. 中國特殊教育,2011(4):30-36,47.
[9]劉佳馨.自閉癥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綜述[J]. 知識文庫,2019(12):231,235.
[10]徐云,楊健,季靈芝,等.自閉癥兒童康復困境分析[J]. 殘疾人研究,2014(2):64-67.
[11]王希海.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 綏化學院學報,2019(7):129-133.
[12]周蘭芝.聽覺障礙兒童心理狀況與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 考試周刊,2015(44):172-173.
[13]趙梅菊.父母教養觀念與自閉癥兒童適應行為的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14]周蓉.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 心理月刊,2019(21):30-31.
編輯/張國憲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