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陽市中醫醫院 劉德洪
肛瘺又稱肛管直腸瘺,是肛管或直腸與肛周皮膚相通的肉芽腫性管道,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腸,故常稱為肛瘺,內口多位于齒狀線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膚處。整個瘺管壁由增厚的纖維組織組成,內覆一層肉芽組織,經久不愈。發病率僅次于痔,多見于男性青壯年。那么,肛瘺有哪些癥狀表現?又該做哪些檢查呢?
肛瘺常見的癥狀表現如下:
由于肛瘺會帶來膿狀的物質從肛門處流出來,這樣就會對肛門造成很大的刺激,長期下來就會有瘙癢的感覺,而且肛門周圍的皮膚本身就比較脆弱,長期受到刺激的話,會導致皮膚變色,甚至有脫落的現象。
肛瘺的患者,瘺管引流會存在一定的阻礙,一般情況下,患者不會感覺到疼,但是如果病情嚴重,引流不暢程度加深,不僅僅外口的部位有腫脹感,疼痛感也會隨之而來,在行走的時候癥狀會尤為強烈。
肛瘺最主要的癥狀表現在排便困難,這也是患者通常較早發現的癥狀之一,因為瘺管圍繞肛管,形成半環狀纖維索環,因而影響肛門舒張,可出現排便不暢。
肛瘺其實是屬于肛門周圍膿腫所產生的并發癥,由于肛門周圍膿腫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所以才會導致肛瘺的發生。肛瘺的主要癥狀表現是流膿,膿液的多少會根據瘺管的長短、大小而有所不同。如果肛瘺是新生成的,則膿液比較多,而且膿液黏稠,味道很臭,顏色發黃。但是以后會逐漸變少,時有時無,顏色會呈現白色,質地比較稀疏寡淡。
主要是針對復雜性的肛瘺和結核性的肛瘺患者而言,因為發病時間已經非常長了,所以會出現消瘦、貧血、便秘等全身性的癥狀。
肛瘺的治療是極其困難的,要想手術成果能夠獲得足夠的保障,就需要在術前準確找到瘺管位置與內口位置。內口位置一般是先找到瘺管或外口,再順著瘺管尋找內口,但少數病例的內口位置可以直接找到。對于不同的瘺管,有著不同的尋找方法,有時甚至需要多種方法相配合使用。
將肛門分為前后兩個部分來看待,如果外口在后半部分,那么后正中齒線處大概率會是內口位置。若外口在前半部分,內口的分布會有兩種情況。當外口處于肛緣5厘米以內時,內口處于與外口相應的齒線處。外口距肛緣5厘米以上時,內口大概率處于后側六點鐘方位。
指的是肛腸診斷中的指診。一般的肛瘺依靠“摸”就能診斷清楚,但如果瘺管位置較深,或是瘺管尚未成形等,就需要采取其他措施進行更具體的檢查。
使用探針從外口進入探查,只要瘺管保持通暢,探針便能直接探查到內口位置。手術時沿探針將瘺管切開。但遇上瘺管中段閉塞或瘺管彎曲的情況下,探針便難以發揮作用。
對于彎曲的瘺管,探針與摸都一籌莫展時,可以從外口向瘺管內灌注液體,尋找液體流出的地方,流出液體的地方便是內口位置。常用的灌注液體有雙氧水與美蘭注射液。但與探針一樣,對于瘺管堵塞“灌”的方式也是無能為力。
B超、CT、X光、核磁共振等醫學影像檢查都屬于“照”的范疇。CT與核磁共振能為深部瘺管的診治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但以上僅能提供參考,實際手術還是需要以手能摸到病灶才能推進。
指直接切開瘺管,沿壞死組織與瘢痕邊切邊尋找內口。一般是在上述方式都無法準確定位內口的情況下才進行的操作。
肛瘺目前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藥物配合治療。為免受肛瘺之苦,我們日常要做好肛腸的防護工作:防治便秘與腹瀉;及時治療肛乳頭炎與肛隱窩炎,防止形成肛周紅腫與肛瘺;按時排便,保持肛門的清潔,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