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遠志 李佳倩 周佳昱
(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廣西 桂林541006)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理論中特有的一種審美理想境界,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根植于中國傳統哲學和思想的土壤中,體現著傳統藝術發展規律與深層的審美觀念。“意境”一詞的出現與使用最早見于文學創作與文藝批評中,是中國藝術創作與價值審美追求的最高境界[1]。“意境”理論是經過整個漫長又復雜的古代時期才孕育發展,因此具有獨特性與豐富性,同時又保持著深厚鮮明的民族文化內涵。
“意境”理論滲入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既是文化振興和藝術家對藝術創作審美多樣化的實際需求,也是新時代美學解讀與思考的理論需要。“意境”理論的介入可以延伸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的文化深度,更好地塑造民族文化價值。
“意境”一般指“文學與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繪所營造的境界與情調”。“意境”是日常生活、景物與思想感情相融的產物,是“情”“物”“意”“境”的統一。在古代繪畫、造園中最高的審美境界便是以“意境”為評判標準的。中國傳統美學把“意境”界定為藝術美的本質,隨著中華文明的積淀,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天人合一”“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明月照積雪”“黃河落日圓”等“境界”,傳統的“意境”已具有中國氣息,成為一種身份特征。
藝術是人類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逐漸形成的人類社會文明產物,是一種獨特的意識形態。藝術作品的創作離不開本土的傳統文化。中國藝術注重概括能力的體現,講究“神似”,以營造“意境”抒發情感[2]。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推廣促進了藝術領域觀念的碰撞交融,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時,學習、借鑒以及吸取西方思想,但同時也挖掘能夠表達我們對世界與自然的認知,反映我們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追求,傳統“意境”美學理論的古為今用是新時代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中展現民族特色的一種表達手段。為了能夠在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中充分表達“意境”美學理論意義結構,將從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哲學思想3個方面闡釋。
第一,意境的形成需要有針對性的藝術形象與情感相結合,產生情景交融狀態,創作空間中如果缺少情景交融,便會直接影響意境所在生命空間的文化意蘊與自然構造。
第二,虛實是中國傳統意境理論中的兩個概念。“虛”,指虛境,即藝術形象以外構造的審美境界;“實”,指實境,即藝術作品營造的實體形象[3]。情與景的表達,需要認識到景即為實、情即為虛,意境呈現出靈動之感,與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密切相關[4]。審美主體在欣賞藝術與科技融合作品時,虛實相生會促進審美主體對客體情感的融合與思維空間的想象。藝術與科技作品融合創作時要有針對性的藝術對象,能夠營造虛實相生的境象。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過程中以“實”為創作對象時,應調動審美主體自身的想象,實現虛實之境所對應的效果,以便在獲取實境后能夠將作品創作中蘊含的文化意蘊加以展示。
第三,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是以現代意境理論為基礎的,營造意境空間,可以使審美主體體會到生命的外在延度,并達到靈境高度,只有如此,中國傳統意境理論所創造的靈動、自然的實境才能實現向虛境的轉變。如果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的作品能夠體現出自然性,當受眾獲得審美感受后便會從思想方面加以升華。
簡而言之,意境最初來源于東方哲學思想對生命、自然的領悟,后通過意境空間傳遞給欣賞者。
藝術無限的想象力與科技的無限可能性成正比,反之,科技的多樣形式也為藝術提供多樣表達的可能。科技的快速發展充斥著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藝術領域更不例外。計算機軟件、數字化等技術已成為新時代藝術創作的重要工具。不斷創新、轉化的藝術形態提高了藝術創作的效率,使得藝術領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從形式到工具再到傳播途徑,既改變了傳統藝術的形態,也打破了原有的藝術創作形式與手段。
意境往往是從“意”與“境”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的。“意境”形成過程中,“境”是基礎,指包含某種情感的具體景物及和景物有關聯的日常生活。“意”特指情感,是在特定的生活條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5]。兩者息息相關,“意”不能脫離“境”,情與意需要寄托于日常生活中的形象。而“情”是從“境”中產生,但此刻的“境”是“情中景”。中國古人常借用藝術作品抒發日常生活體驗中的情感,即“觸景生情”“寄情于景”。因此情景交融是創造意境的重要手段。情景關系在中國古代詩畫藝術創作中積累了寶貴的藝術經驗,這些經驗加以利用完全適用于新時代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
“情景交融”中的“情”與“景”既可以交融成特定形象,也可以創作非特定形象,創作時多強調交互、沉浸觀念。例如,虛擬技術利用三維軟件可以創造出非現實的“虛擬世界”(圖1)。法國藝術家Anna Zhilyaeva常常用VR技術進行繪畫,當她帶上VR眼鏡,周邊的空氣就會化作“畫布”,手中的工具就像是魔法棒,只要輕輕一點,手臂一揮,奇思妙想、五顏六色便無處不在,在這個虛擬空間中可以和森林精靈對話,可以置身耀眼的花海中,體驗前所未有的情境。Anna曾說,用VR創造的“虛擬世界”并不是為了逃避真實世界,而是為了打開她內心所沉迷的夢世界,然后再重新生活在真實中。

圖1 Anna VR繪畫
蒲震元的《中國藝術意境理論》一書中提到“意境的創造,表現為真境與神境的統一;意境的欣賞,表現為實的形象與虛的聯想的統一”。由此可見,在意境的形成中,不僅要依靠“情景交融”,還需要重視“虛實相生”。“虛實相生”是虛實之間不斷相互轉化生成意境。
“虛實”是中國古代樸素哲學辯證統一的思維觀念[6]。在中國傳統藝術創作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包括繪畫、書法、建筑等。“相生”是意境產生中的動態過程,十分重要。實化虛,虛化實,循環往復,生成意境。上海team Lab無界美術館被稱作為“沒有地圖的美術館”[7](圖2)。在這里,作品之間時而混合,時而互相影響,沒有界限。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創作打破了邊界,用帶有意識、感覺的身體彷徨、探索,發現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實境與虛境的相互滲透和轉化。

圖2 無界美術館作品場景
蔡小石說“始境,情勝也;又境,氣勝也;終境,格勝也”。宗白華提出意境的第二個層次“氣”指“生氣遠處”的生命。“氣韻生動”把自然萬物當做有生命的客觀存在,是中國傳統“意境”藝術創作的重要原則,反映了生命、自然與藝術的共生之美。這里的“韻”從美學意義來講指自然隨心。在中國傳統藝術創作中要將主觀之“氣”與客觀之“氣”相結合,使“氣”成為藝術作品內在精神與藝術生命的標志[8]。這同樣也是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應該重視的。優秀的藝術作品一定蘊含著一定的真情實感,這樣的作品會引發我們的思考,啟迪我們的心靈。
New Spring是一件會冒“肥皂泡”的互動藝術裝置作品(圖3)。材料使用廢棄的腳手架打造而成,創作者想傳遞的是藝術不是環境的負擔,而是為環境提供解決方案。頂部有30個枝條,每5秒就會從“花瓣”口一顆顆往下掉花苞來表現繁花飄落、美和傷感交織的自然時刻。這些白色的氣泡接觸到人們皮膚會爆開,白色的香氛也隨之散開,營造出霧氣彌漫的效果,如同花瓣綻放消散,留下美好回憶。而碰到紡織物時會彈開,和觀賞者進行互動玩耍,置身其中能夠感受到沉浸在大自然中的夢幻感覺。“New Spring”裝置靈感源自盛放的櫻花,旨在創造一個讓人們歡聚一堂的特別時刻,而這種轉瞬即逝的共同體驗將喚起一種季節變幻的感覺,體驗生命的轉瞬流逝。

圖3 New Spring
“道法自然”是中國傳統“意境”理論中的最高境界。它把自然看作大道的化境,隨應自然。道家認為宇宙是和諧的生命共同體,在道的支配下相互依存、維持平衡使萬物協同發展的系統。本質上,“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要把握規律,順勢而為。藝術創作追求“道”,離不開傳統藝術的創作思維,特別是“妙悟”之思維。“妙悟”是傳統藝術的一種創作思維,在藝術創作追求“道”中至關重要[10]。這些同樣也是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追求的至高境界。
Breath of the Sea是沉浸式投影作品(圖4),打破了原本的空間結構,以投影注入來自大西洋的風和海洋的節奏。白色的投影光圈在穿過堆積的織物并在其中蔓延開,這種持續性的浸入式光波營造出一種絕對的沉浸式視覺體驗,人們仿佛就像被邀請進入洶涌的洪流中,一同感受海洋的呼吸。不可否認,通過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的藝術品同樣具有震撼心靈的力量。Breath of the Sea所營造的亦真亦幻的風和海洋的自然景象,不得不讓觀者嘆為觀止。而這些讓我們驚嘆的感受如果沒有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創作又如何這么完美地呈現呢?這種師法自然的表現亦是一種高度的美。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在追求“妙悟”和“道法自然”的過程中離不開創作者對材料、形式、傳播等方面的創新。

圖4 Breath of the Sea
意境理論介入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中,不僅為藝術作品增添了獨特的藝術性,在一定程度上還體現了藝術與科技融合作品中的民族文化與人文價值,而這種價值的傳遞能夠賦予藝術作品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便是意境最重要的理念。
意境理念的塑造首先要為藝術與科技融合創造一種“實境”的情景,情景中所有“獨立物象”都需要按照統一的原則與藝術和科技融合創作中的形式元素進行巧妙結合,通過創作者有意、感性的創作表達,使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的作品最終與創造的情景完美融合;而后通過欣賞者和藝術與科技融合作品的互動聯系,使創造的情景自然律動起來,通過這種自然融合的律動來實現更高層次的“虛靈之境”,使欣賞者在有限的藝術空間里感受無限的詩情畫意,更進一步引發欣賞者在紛繁蕪雜的現實世界中對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的思考,感受自然之象,感悟道家之法,感思釋家之凈。
意境設計理念的塑造闡述中,最核心的塑造便是實現“實境”的自然律動,只有“實境”向“虛境”的自然律動才能更深層次體現意境之美,這便是意境創作的核心原則,即自然律動原則。再者,要想使藝術與科技融合作品能夠與所創設的情景融為一體,則創作時需要按照有機統一原則,使藝術與科技融合作品和“實境”中的藝術對象自然協調、物我為一。
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的意境離不開意境理念和原則的共同配合。意境理念賦予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更深層次的生命力;意境原則為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的藝術表達提供創作準繩。
面對科技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必將引領未來。通過對意境理論的基本特點及意境在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中的4個維度,提出了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的意境理念與意境原則。我們要深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找到不同時代藝術間的契合點,才能創作出屬于新時代、體現民族文化內涵的藝術作品。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