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曉,周 華,葉 蕓,高 杰,高家緒(.寧波華聰建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 寧波 35000;.寧波市江北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 寧波 35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所居住空間的建筑物理環境(風、熱、光、聲等)日益重視[1],營造一個良好的住宅區建筑物理環境,提高建筑功能質量,創造宜居環境至關重要。如何處理好建筑與建筑物理環境的關系,是所有設計師面臨的新課題[2]。
本文以海南省三亞市某住宅小區為例,采用計算機流體動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術研究該住宅區的建筑物理環境,包括日照、風環境、熱環境、環境噪聲等。通過對該住宅區建筑物理環境的模擬分析,預測其交付使用后的建筑物理環境狀況,評價其規范性、合理性,并為設計師改善平面布局、調整設計思路提供參考依據。
項目位于海南省三亞市迎賓路中段,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自然環境條件獨特,規劃總用地面積 66 702.97 m2。在設計中充分利用地塊優勢,將河畔景觀、社區、山體緊密融為一體,再加上景觀、道路、綠化細膩的雕琢,適合開發出一個環境優美、高品位的度假社區。
本文采用 CFD 技術,對項目建筑物理環境進行模擬分析。
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術建立模擬分析模型,可以避免模擬軟件建模能力的局限性。根據模擬需求,建立合適準確的模擬分析模型,可使模擬結果更加準確?;?Revit 軟件建立的分析模型,可與 Ecotect、Phoenics、Cadna/A 等模擬分析軟件無縫對接,根據不同模擬類型導出對應格式的文件,實現一人建模,全員共享模型。模擬分析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模擬分析模型
采用 Ecotect 軟件(日照模擬分析軟件) 對日照情況進行分析。主要分析內容:冬至日累計日照時間(9:00—15:00)。
冬至日日照分析由圖2 可知:計算區域平均日照時間為 4.35 h,2 號、13 號樓北側有部分區域在冬至日 9:00—15:00 時日照累計時間<2 h。周邊山體未對住宅造成嚴重遮擋,地塊內整體日照時間充足,各住宅日照時間充足,均達到 1 h 以上。場地內主要景觀綠化區域,日照時間也基本在 2 h 以上。

圖2 冬至日日照累計時間
采用 Phoenics 軟件(風熱環境模擬軟件)對住宅區風環境、熱環境情況進行模擬分析。主要分析內容:夏季、過渡季、冬季住宅區風環境流場、風速情況,夏至日住宅區平均熱島強度。
2.3.1 風環境模擬分析
(1)夏季工況(主導風向為西南西,風向頻率 11%,平均風速 2.0 m/s)。由圖3 可知:項目建筑 8 號和 13 號樓周邊存在局部渦流(黑色方框區域),其他建筑周邊區域流場分布較均勻,整體未出現無風區。項目建筑 7 號、8 號、9號和 10 號樓周邊局部區域風速較大(黑色方框區域),達到2.2~2.4 m/s,其他建筑周邊人行區域風速為 0.2~2.0 m/s,均<5.0 m/s,符合行人舒適要求。

圖3 距地 1.5 m 高度風速矢量圖
該項目周邊人行區域距地 1.5 m 高度處小范圍(<2 m的距離內)風速變化較小,風速放大系數約為 1.62(初始風速 1.48 m/s,最大風速 2.4 m/s)。
(2)冬季工況(主導風向為東,風向頻率 18%,平均風速 2.32 m/s)。由圖4 可知:項目建筑 9 號、10 號和15 號樓周邊存在局部渦流(黑色方框區域),其他建筑周邊區域流場分布較均勻,整體未出現無風區。項目建筑6 號、7 號、8 號和 15 號樓周邊局部區域風速較大(黑色方框區域),達到 3.3 m/s,其他建筑周邊人行區域風速為0.3~3.0 m/s,均<5 m/s,符合行人舒適要求。

圖4 距地 1.5 m 高度風速矢量圖
該項目周邊人行區域距地 1.5 m 高度處小范圍(<2 m的距離內)風速變化較小,風速放大系數約為 1.93(初始風速 1.71 m/s,最大風速 3.3 m/s)。
2.3.2 熱環境模擬分析
夏至日熱島強度模擬分析。分析夏至日住宅區 6:00—18:00 平均熱島強度,主導風向為西南西,平均風速 2.0 m/s,各時段室外環境溫度如表1 所示。溫度分布圖如圖5所示。
營地處于郊外,環境非常好,令人驚喜的是,還經常會有蜘蛛、兔子和狐貍來拜訪我們。入營當晚,我們就認識了許多外國朋友,有西班牙的,也有波蘭的,還有德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的……因為我們是為數不多的中國人,他們對我們都很好奇,圍著我們談論了許多話題。與他們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不光提升了自己的英語能力,也了解了不少各國人文風情,更收獲了一份友誼。這就是我游學最重要的目的:在這里,我有了很多和外國人交流的機會,也讓自己的英語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表1 典型時刻室外環境溫度
由圖5 可知:6:00 建筑周邊溫度為 27.5~31.5 ℃ ,平均溫度約為 28.60 ℃,室外環境溫度 27.60 ℃,溫度約提高 1.0 K;10:00 建筑周邊溫度為 30.50~37.25 ℃,平均溫度約為 32.75℃,室外環境溫度 31.10 ℃,溫度約提高1.65 K;14:00 建筑周邊溫度為 30.75~37.50 ℃,平均溫度約為 33.75 ℃,室外環境溫度 32.2 ℃,溫度約提高 1.55 K;18:00 建筑周邊溫度為 29.50~31.50 ℃,平均溫度約為 31.30 ℃,室外環境溫度 31.10 ℃,溫度約提高 0.20 K。

圖5 溫度分布圖
采用 Cadna/A 軟件(背景噪聲模擬軟件)對住宅區環境噪聲情況進行模擬分析。住宅區北面為城市主干路,距離1 000 m 左右,兩者之間為空地,道路兩側為行道樹。場地紅線周圍無汽車噪聲,白天噪聲監測值為 48 dB(A),夜間為 43 dB(A)。
主要分析內容:住宅區晝間、夜間環境噪聲情況。
(1)住宅區晝間環境噪聲模擬分析[區域邊界噪聲:48dB(A)],晝間噪聲分布如圖6 所示。
由圖6 可知建筑立面晝間噪聲值最大為 43 dB(A),滿足 GB 3096—2008《聲環境質量標準》中 2 類標準,且達到 0 類標準。

圖6 晝間噪聲分布
(2)住宅區夜間環境噪聲模擬分析[區域邊界噪聲:43dB(A)],夜間噪聲分布如圖7 所示。

圖7 夜間噪聲分布
由圖7 可知,建筑立面夜間噪聲值最大為 38 dB,滿足GB 3096—2008 中 2 類標準,且達到 0 類標準。
(1)夏季、過渡季、冬季工況下住宅區內整體通風流暢,有利于污染物的排出,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旋渦,可能影響行人活動。建議渦流區內增加架空層,可有效增加渦流區空氣流通,提升空氣品質。
(2)冬至日與大寒日,住宅區內所有區域日照時間均在 1 h 以上,周邊山體未對住宅造成嚴重遮擋,各棟樓與場地內主要綠化景觀日照時間充足,基本達到 2 h 以上,滿足規范要求。2 號樓、4 號樓、13 號樓、14 號樓北側部分區域日照時間不足 2 h,建議調整 2 號、13 號樓建筑朝向,可有效增加日照時間。
(3)夏至日住宅區平均熱島強度為 1.1 K,<2.0 K,住宅區內整體建筑布局、景觀綠化等設計都較有利于降低夏季地塊內環境溫度,并結合風環境模擬分析建議(調整 2 號樓、14 號樓朝向),可進一步改善項目周邊的熱環境,降低熱島效應的影響。
(4)根據模擬分析結果,住宅區晝間最大噪聲為 43 dB(A),夜間最大噪聲為 38 dB(A),達到 GB 3096—2008 中規定的 0 類噪聲標準[50/40 dB(A)],住宅區環境噪聲優良。
采用 BIM 技術對三亞某小區進行三維建模,并導入相關軟件進行住宅區建筑物理環境模擬分析,從整體上對該住宅區內建筑物理環境進行評價,包括日照、風熱環境、環境噪聲、室內自然采光、室內自然通風,并提出改進意見。住宅區整體建筑物理環境優良,適宜居住與室外活動,部分存在的問題,經與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溝通,做出如下設計調整:
(1)2 號樓、13 樓朝向調整,由原來南北朝向調整為南偏東 12°,在不影響建筑整體布局的前提下,有效增加 2號樓、4 號樓、13 號樓、14 號樓北側區域的日照時間,并有效改善 13 號樓南側渦流區的通風狀況。
(2)增加架空層,住宅區 14 號樓底層增加局部架空,消除 14 號樓對住宅區通風阻擋,有效改善 14 號樓西側渦流區的通風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