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徐翔
2021年10月22日,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共同拒絕加入蘋果供應鏈,去美建廠專供蘋果造車的邀請。這起事件發生以來并沒有進行大肆的宣傳,但股票市場上,寧德的股票卻一飛沖天。
“寧德時代的這件事情意義很大,他表明了中國企業開始不以盈利為第一位,而是有著更高的愛國情懷”,北京龍和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忠向《中國儲運》雜志記者表達了他對于此次事件的看法。
這樣的愛國情懷的背景,實際上是在當下,全球各個大國對于供應鏈安全的爭奪戰。
顯然,供應鏈穩定,已經和國家的經濟安全緊密掛鉤,而“芯片荒”導致的各制造企業的深受困擾,也強化了國家層面干預供應鏈的長期雄心。
據了解,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工業總產值也超過了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的總和。
然而中國制造業并不強,在工信部撰寫的《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中,將全球制造業分成了四個陣列,中國處于第三陣列,美國、德國、日本位居中國之前。
廣州博潤智庫總監孟蕾向《中國儲運》雜志記者出示了一組數據,他表示,2019年,工信部對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我國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在高檔數控機床、高檔裝備儀器、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精加工生產線上,95%以上的制造及檢測設備都依賴進口。
工信部原部長苗圩甚至提出了時間表,他在一次公開場合表示,“實現制造強國目標至少還需30年”。
“中國制造的競爭優勢在上游生產成本低廉,但處于價值鏈低端。產業鏈面很寬,卻容易被捅破,供應鏈很長,卻容易被掐斷。”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談到了目前中國供應鏈所存在的困境。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低調地加強供應鏈的韌性,正如中國哲學所強調的未雨綢繆一樣。值得慶幸的是,成效也很顯著。
據海關出口數據統計,2021年1-6月中國鋰離子電池出口額達到114.69億美元,同比增長 83.31%;出口數量達到 13.92億個,同比增長66.49%。中國鋰電池前十大出口目的地包括美國、德國、韓國、日本。
從這組數據不難看出,中國正主導著全球鋰電池供應鏈。“幾乎在每個環節,都有領先全球的企業。”國軒高科的90后員工李采對此頗為自豪,他認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話語權在上升,而在電動車等領域,中國的優勢也在顯現。
國務院發展中心研究員卓賢也對中國的供應鏈安全顯得更有信心,他認為我國制造業形成了難以復制的規模經濟效應、產業集群優勢和物流網絡體系,各類產業鏈都演化出了獨特的競爭優勢。我國已從制造品裝配的“世界工廠”發展成為全球生產網絡的區域性樞紐,是新技術商業化、新產品產業化、新模式擴散化的有力推動者,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壓艙石”般的作用。在疫情導致國際供應鏈斷裂的極限情境下,中國產業鏈供應鏈表現出了足夠的韌性和彈性。
上海遠孚物流李度認為中國供應鏈體系還不是歌功頌德的時候,雖然在局部供應鏈體系中,中國取得了世界地位,但是整體上中國供應鏈面臨的問題的確不小,當務之急,則是想盡辦法,政企合力進行“強鏈”、“補鏈”。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黃漢權給出了三點意見:一是整合科技力量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建立高風險領域的“卡脖子”技術清單,強化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利益綁定與戰略合作,以科研院所和領軍企業為主導,加快攻克“卡脖子”技術。推動全鏈條協同創新和整體升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和現代化水平。二是鍛長補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一方面要鍛造長板,鍛造一批具有威懾力的“殺手锏”技術譜系,另一方面要補齊短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彈性韌性。三是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的人才支撐,大力培養國內高端人才,吸引加大海內外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回國創新創業創造。再是以高水平開放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要拿捏好科技自立自強和開放合作的關系,既要堅持底線思維,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自主創新,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牢牢掌握產業安全的主動權。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維護者和深化合作的推動者。
從黃漢權的建議中也可以看到,加強供應鏈安全,讓中國能夠在未來的國際供應安全保衛戰中取得決勝,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好,上下齊心,才能在大海中不迷路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