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京瑞,田茂軍,蘇 鷹,郭 銳
(1.貴州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貴陽 550081; 2.貴州燃氣熱力設計有限責任公司,貴陽 550001)
空氣源熱泵供暖采用對流換熱方式,氣流均勻受熱,人體舒適感較強,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其在低溫、高濕地區冬季供熱運行時,室外蒸發器表面結霜將導致機組的制熱能力減弱,系統制熱效率降低。針對此問題,學者進行了較多研究。郭憲民等[1]研究了室外環境參數對空氣源熱泵室外蒸發器動態結霜特性的影響。范晨等[2]建立了空氣源熱泵系統的結霜動態模型與顯熱除霜模型,得出結霜與除霜過程中空氣源熱泵系統各特性參數的變化規律。陳軼光[3]對空氣源熱泵結霜、除霜的特性進行了數值模擬與實驗研究,探討了室外蒸發器表面結霜對熱泵系統性能及除霜過程的影響。王偉等[4]研究表明,貴陽是空氣源熱泵應用的重霜區,該地區空氣源熱泵供熱運行時結霜情況嚴重,除霜時間長。楊雅鑫等[5]對貴陽地區空氣源熱泵的結霜規律進行了總結。空氣源熱泵在貴陽地區應用比較廣泛,但結霜問題一直以來未得到有效解決,故而搭建了空氣源熱泵結霜、除霜實驗平臺,對空氣源熱泵整個結霜、除霜周期機組的特性進行測試,并得到了系統的各特性參數變化規律,為后續空氣源熱泵除霜方法的優化研究打下了基礎。
實驗樣機由一臺家用分體式空調器改裝而成,制冷劑為R410A,額定制熱量為700~3 600 W,除霜開始與結束采用機組自帶的控制策略,實驗在人工環境實驗室內進行。實驗開始前,先調節人工環境室(小室)溫度至所需工況并開啟冷風機組,同時開啟加濕器對小室空氣進行加濕。實驗測試時,人工環境室(小室)的溫度設置為-2℃~-1℃,相對濕度85%。實驗系統原理圖及測點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實驗平臺及機組測點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measuring points of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unit
圖2給出了機組運行過程中室外蒸發器表面溫度的變化情況。供熱運行后,隨著制冷劑在室外換熱器內蒸發吸熱,翅片管表面溫度逐漸下降,隨著霜層的增厚,空氣與翅片管間的換熱受到阻礙,換熱效果變差,翅片管內制冷劑的蒸發量變少,蒸發溫度也下降。由圖2可知,在結霜過程中,室外蒸發器表面的溫度由1.4℃逐漸降至-8.9℃,降低了10.3℃。運行至31 min時,機組啟動除霜,系統內制冷劑逆向流動,該測點溫度開始急劇上升,最高溫度達到35.2℃,除霜完成后,系統恢復制熱模式,因此該點溫度開始逐漸下降,恢復供熱110 s后,蒸發器表面溫度達到0℃以下,即開始下一次結霜過程,可見逆循環除霜過后,機組會快速地再次結霜,這將使機組需要頻繁地啟動除霜,引起室內熱舒適性變差。

圖2 室外蒸發器表面溫度變化情況Fig.2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 of outdoor evaporator
圖3為運行過程中壓縮機吸氣溫度的變化情況。機組開始運行后,壓縮機吸氣溫度開始逐漸下降,運行至8 min時,吸氣溫度降至-5℃,此時室外蒸發器表面霜層覆蓋較少,因此壓縮機吸氣溫度并未進一步下降,當運行至17 min時,吸氣溫度開始繼續下降,這是由于室外蒸發器表面霜層逐漸增厚,導致換熱量不足,從而引起壓縮機吸氣溫度的降低。運行至31 min時,吸氣溫度下降至-7.4℃,降幅達到17.3℃,此時系統開始啟動除霜,機組由供熱模式轉換為除霜模式,四通換向閥換向運行,未進入室內換熱器的高溫高壓氣態制冷劑會逆向進入壓縮機,導致壓縮機吸氣溫度迅速上升,當狀態轉變完成,除霜模式穩定后,壓縮機吸氣溫度又逐漸下降。

圖3 壓縮機吸氣溫度變化情況Fig.3 Change of suction temperature of compressor
圖4顯示了機組運行時機組吸氣壓力的變化情況。由圖4可見,機組啟動制熱后,壓縮機會瞬間抽吸,因此吸氣壓力迅速下降,之后便開始逐漸上升,經過約8 min后,吸氣壓力達到穩定狀態,吸氣壓力值為0.493 MPa,隨著霜層的增厚,吸氣壓力開始下降,運行至31 min時,系統壓力降至0.401 MPa,降幅為18.6%,此時機組開始啟動除霜,除霜過程持續進行3 min后,除霜結束,系統恢復制熱,此時吸氣壓力又開始急劇下降。

圖4 壓縮機吸氣壓力變化情況Fig.4 Change of suction pressure of compressor
圖5給出了運行過程機組制熱量變化情況,可以看出,供熱初期,機組制熱量在逐漸增大,運行16 min后,機組制熱量達到最大值2 416 W,運行至31 min時,由于機組表面霜層覆蓋較多,系統自動啟動除霜,此時系統制熱量降低至1 811 W,降幅為25%。整個除霜過程持續3 min,此時機組不僅無制熱量,還會向室內取熱,導致室內溫度下降,除霜完成后,系統重新啟動制熱。

圖5 系統供熱量變化情況Fig.5 Change of system heating capacity
圖6顯示了機組運行過程COP隨時間的變化情況。機組運行過程中,系統COP在前14 min內持續上升,最大值達到1.91,繼續運行15 min后,COP開始逐漸下降,這是由于霜層逐漸增厚,制熱量減小,導致COP減小,下降至1.54時,降幅達到19.3%,此時機組開始啟動除霜。

圖6 系統供熱量變化情況Fig.6 Change of system heating capacity
構建了貴陽地區空氣源熱泵結霜、除霜實驗平臺并進行了實驗研究,得出以下結論:機組開始運行后,隨著霜層的增厚,蒸發器翅片管表面溫度會逐漸下降。結霜過程中,室外蒸發器表面的溫度由1.4℃逐漸降至-8.9℃,壓縮機吸氣溫度降低了17.3℃,吸氣壓力降低了18.6%。運行到啟動除霜時,系統制熱量與COP降幅分別為25%、19.3%。啟動除霜后,機組不僅無制熱量,還會向室內取熱,導致室內溫度下降。除霜完成后,蒸發器表面溫度會迅速下降至0℃以下,機組將快速地再次結霜,這將使機組頻繁地啟動除霜,引起室內熱舒適性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