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亞利


摘 要:本文通過考察研究來華留學生的文化適應能力情況,以北部灣大學留學生為例,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通過實際數據對留學生的文化適應能力進行定量分析研究,并且結合現實情況將分析結果進行對比,用以教育和管理兩個方面對留學生在華跨文化適應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 留學生 跨文化適應
1 前言
2020年,來自118個國家約1.4萬留學生來桂學習,其中“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留學生1233人,作為廣西高校一份子的北部灣大學,近幾年留學生招生人數達到630人。人數愈來愈增加的情況下,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也漸漸地的展示在大眾面前,他們生活學習習慣與中國的學生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性,使得他們在華留學時,他們的學業、社交、日常生活都可能出現不適應情況的現象,這些影響到了他們在華的留學學業質量,是否能正常完成學業。因此,對于“一帶一路”沿線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這一課題項目值得研究。
2 研究調查
2.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目前就讀于北部灣大學15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的留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本文針對跨文化適應問題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并且向調查對象進行了調查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獲取了大量研究數據,后期經過對數據的整理綜合分析,得出相應的調查結果(表1)。
對于此樣本結果可以得出,目前在北部灣大學就讀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年齡分布在18~25之間,大部在中國生活時間在3年左右,男女比例較為均衡,男性較多于女性10%。
2.2 留學生文化適應情況
此樣本體現了留學生來華之前對于中國的教育了解程度,反映出留學前,對中國教育的了解程度的高低,在學習教育上幫助了留學生在華學習時的適應程度。可以在表2上看出,80%的留學生在留學前對中國的教育進行了“有著不少的了解”到“深入地了解”的了解程度,66.7%的留學生在中國能夠適應學習,兩個數據的結合表示了大部分留學生在留學前,對中國的教育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幫助他們在留學時能夠適應中國的學習和教育方式;但是仍有26.67%的學生感到“難以適應”程度的學習適應困難和6.67%的學生感到“一般”的學習適應困難,其原因是在語言上,有著73.33%的留學生是因為語言的不同影響了他們在生活和學習的適應情況。
根據表4思鄉情緒來源分布表可知,頻繁想家的留學生占比20%,想念家鄉的留學生占比33.33%。想念家鄉的風俗習慣與家鄉的傳媒的分別占比53.33%,大于一半的占比,而想吃家鄉食物的留學生占比80%,大多數留學生表示吃不慣中國菜,尤其是北部灣的地方菜,很多來華學生表示在他們家鄉喜歡吃辣椒和胡椒,而北部灣的地方菜很少放辣椒和胡椒還有西紅柿。認為中國話說的不錯的留學生占比26.67%,感受到來自語言障礙的壓力的留學生占比80%,他們之前一點漢語沒有接觸過,所以會感到很大的語言障礙的壓力,很多人可以理解中國人喜歡委婉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僅僅有33.33%的人表示“中國人不太禮貌,他們很少說謝謝,很少表示歉意”。但是一半以上的人數表示可以理解中國人的笑話和幽默。一半以上的人數表示無法區分中國人的真實感情和客套。有20%的留學生表示覺得這兒的風俗習慣比較奇怪,有26.67%的留學生表示對中國風俗習慣比較奇怪,還有少部分表示希望參加中國文化的學習,例如國畫、書法、地方樂等和參加中國大學教授的研究項目。綜觀分布表整體,留學生既有正面的評價也有負面的評價,說明留學生對中國文化懷有一種復雜的情感。
3 研究結果
3.1 突出的困難和問題
根據調查問卷及訪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存在的跨文化適應問題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3.1.1 語言交流的差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的第一個遇到的困難及語言溝通,大多數留學生來中國留學前,對漢語的接觸和學習渠道過少,多數是到中國留學時,一邊學習漢語一邊對主修課程的學習。對于新環境的語言,自身的語言學習程度較低,則導致了留學生沒有信心與中國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形成了一種逃避的心理,逃避與中國學生交流溝通,而在取得一定的語言學習成績時,又因為語言所隱含的文化含義無法在一些表達上難以確切的準確地表達意思。
3.1.2 生活文化的差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來中國留學時,飲食和文化差異性表現十分強烈,留學生對中國的飲食文化上所反映出的不適應和對于中國的節日感到不理解的行為,形成了留學生在華的文化適應困難,導致了留學生對家鄉的思念,從而影響了他們在華的生活與學習。正如訪談中,一名留學生表示“在這里生活,中國學生對于我們的生活方式感到奇怪,到家鄉的節日時,我們聚會在足球場一起唱歌慶祝,中國學生路過時總是會帶著不同的眼光看著我們”。
3.1.3 文化認同問題
對于自己國家的文化,人們總是充滿著自信,對于自己的文化永遠帶著一些優越感。在處于異國時,對于異國的文化帶有一些抵觸的心理,對自身的民族文化所存在的自豪感會更加容易由內的激發出來。留學生到中國留學時,因為文化的差異以及宗教的影響,加上留學生到中國前缺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在接觸他國文化后產出一種心理去抵觸異文化帶來的感觸,長期以后形成了對中國文化的不認同,無法融入和適應其中。在留學期間,留學生避免不了接觸到當地的文化,文化認同的高低,表面了是否產生了一種傾向接納的情感。[6]
4 結論及建議
基于本文的調查研究結果,以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高校方面完善留學生教育制度,加強留學生漢語能力言培養。一方面,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與國外高等教育體系有著較大差異性,針對不同教育體系,以過渡的方式引導留學生適應中國的教學模式,采取中英雙語教學向中多英少的教學方式過渡,課堂作業由簡入難、由無趣向有趣的形式提高留學生對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望,減少留學生在課堂有著遲到、開小差、逃課等存在。使留學生在適應中國教學模式并且有能力在學業規定時間內完成在華學業。另一方面,鼓勵中國學生與留學生在學習上的交流合作,使二者在課堂上缺一不可,通過活動的形式,加強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的語言能力,讓留學生隨時隨地的處于在周圍皆是漢語的環境當中,同時也可以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提高留學生學習漢語水平的意愿和行動。
第二,完善留學生管理制度,加強服務設施建設。一方面,根據我國的相關規定,設立留學生管理部門,針對留學生采取相關負責制,落實到留學生班班長、班主任、輔導員上,讓在留學生的工作上實現有事可找,有理有據,有法所依。另一方面,學校選取留學生家鄉的優秀節日和我國的春節、中秋等。另一方面,在生活飲食上,完善留學生的生活服務設施和中國學生與之同步,飲食上,可以設立專門的飲食窗口,針對飲食習慣研究出符合留學生口味的中國菜和留學生家鄉菜,也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提供烹飪餐具食材,由留學生增加烹飪食物。生活上,設立專門的服務機構,使留學生和中國學生形成一個相互尊重的社交圈子。
第三,增加文化認同,培養文化適應。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各大高校要重視并認真的探索、開發對留學生的多元化的趣味性文化課程,借助科技展示、實踐體驗的方式,讓留學生們體驗其中,直觀的、客觀的講授中化文化。學校可以鼓勵留學生參加社團和俱樂部,鼓勵中國學生接受他們,讓二者相互工作學習,進行個體的跨文化交流,其形式可以為同臺演出文藝表演;建立互幫互助小組;參加文化沙龍等。
5 結論
留學生作為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使者,他們身上所反應的跨文化適應問題也體現出了我國學生在國外留學時所面臨的情況,也反映了中國高校在留學生教學體系上的不足和短板,同時也突出了雙方各自文化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幫助留學生們適應本國的文化適應,增強他們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如此一來,才能為他們在將來的工作中、旅途中做好充分地準備。
參考文獻:
[1] 愛德華·霍爾.無聲的語言[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全修忠.在渝泰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調查研究[D],西南大學,2018:46.
[3] 張世容,王美娟.高校留學生文化身份認同研究 [J],海外英語 ,2018(01):175-178+180.
[4] 莊穎.緬甸、老撾、柬埔寨華裔留學生對中華文化了解和認同情況的調查與分析[D],暨南大學,20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