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萬
摘 要: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教育行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近些年來互聯網技術越來越成熟,課堂質量大大提升,對學生的歷史學習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需要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展歷史課堂的知識內容,創新課堂教學形式,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為了進一步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即針對“互聯網+”背景下如何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進行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互聯網+” 高中歷史 有效性
高中歷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真實的歷史背景,傳授給學生歷史知識,讓學生感受歷史人物的魅力和歷史事件所傳遞的內含價值。高中歷史涉及范圍比較廣泛,內涵豐富,涵蓋的內容較多,而且相較于初中歷史教學來說,高中歷史知識更加深入,需要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史實材料作為支撐。教師需要運用互聯網技術,拓展學生的視野,帶領學生深入分析高中歷史課程知識,探索歷史知識的奧秘,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家國情懷和歷史核心素養。
1 “互聯網+”時代對高中歷史教學的沖擊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信息資源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高中歷史教學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活躍了高中歷史課堂的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證明了互聯網技術的教育價值。而且,互聯網技術還進一步豐富了高中歷史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轉變傳統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以往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既能夠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述接收知識,還能夠通過觀看網絡教學視頻自主學習歷史知識。互聯網技術的融合既節省了教師的教學時間,也節省了學生的學習時間,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更進一步,教師能夠通過網絡交流平臺和學生實現跨越時空的交流,并針對性的引導學生提升歷史學習能力。
如今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不再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獲取教學素材,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但同時,“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高中歷史教師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還需要擁有強大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教學反思能力,以及一定的信息素養,能夠熟練運用各種互聯網技術,搭建網絡教學平臺。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素養,提升自己的信息篩選和整合能力,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夠進一步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針對學生而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學生在課堂上更加踴躍積極,敢于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同時,多媒體教學設備和互聯網技術結合呈現出的生動形象的歷史知識也讓學生的學習難度大大降低。但同時,“互聯網+”時代也對學生的歷史觀念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網絡上不乏一些歪曲歷史真實的謠言,導致學生的歷史觀念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互聯網+”時代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既有正向積極的影響,也有一定的負面消極影響,教師需要結合互聯網技術的優勢作用,探索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的實踐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2 通過互聯網技術搭建教學平臺
在“互聯網+”背景下,想要提升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強大的時效性特點,順應時代發展建立互聯網教學平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搭建網絡教學平臺能夠在“互聯網+”背景下進一步推動教育事業的改革,教師除了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引進互聯網技術之外,還需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在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消除師生之間的溝通障礙,構建民主化師生關系[1]。
在搭建網絡教學平臺時,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教師需要保證網絡教學資源的穩定性、科學性、統一性和趣味性,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網絡教學平臺的有效性,提升學生學習質量。教師可以在教學平臺中構建不同的模塊,比如歷史典故、歷史人物、歷史的不同階段等等,讓學生能夠在教學平臺中快速檢索自己想要的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第二,教師需要保證網絡的接入速度高速穩定。教學平臺的建立是為了讓學生和教師在查閱資料的時候更加方便快捷,提升教學效率。同時,教學平臺的建立還能夠為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溝通平臺,相較于現實課堂中的緊張,學生更喜歡在虛擬世界中表達自己。而且網絡教學平臺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教師能夠隨時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也能夠通過教學平臺學習知識,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第三,教師需要在網絡教學中有效管理教學資源,比如網絡圖書館、公開課等。教師可以將學校內外的多元化網絡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并設計一些針對性的功能性軟件,例如歷史小練習、預習復習等,方便學生學習的同時提升教師管理工作效果。
搭建網絡教學平臺能夠擺脫傳統教學的局限性,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順應“互聯網+”背景特點,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3 增加歷史史料培養學生歷史思維
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已經不再局限于讓學生簡單了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是想要通過系統性的歷史知識學習,讓學生能夠對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進行進一步探索,讓學生了解到歷史事件的全貌。通過增加歷史史料能夠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提升,讓學生在探索歷史真相的過程中提升對歷史知識整合、歸納和總結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歷史的發展規律。教師能夠在網絡教學平臺上運用互聯網技術尋找更多歷史教材以外的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能夠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歷史的史實有更加深入和完整的認知。教材始終是歷史教學的根本,教師需要圍繞教材開展教學活動,而這也是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所要求的,但是教師不能被教材所束縛,教師需要突破桎梏,增加歷史史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例如在講解“南昌起義”的知識時,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是圍繞南昌起義的開始、經過和結果講述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只能夠了解到“南昌起義”這個事件,對這個事件背后發生的歷史背景和政治、文化因素等毫無了解[2]。如果教師只是圍繞教材進行教學,那么就會導致學生的歷史思維受到限制。教師需要在網絡教學平臺上,運用網絡技術尋找有關“南昌起義”背后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影響因素和內容人,討論當時中國所處的狀況,讓學生對“南昌起義”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在這之后教師還可以進行拓展,在“南昌起義”之后又發生了“廣州起義”和“秋收起義”等,雖然南昌起義失敗了,但是這次起義代表著共產黨人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如果單純講解“南昌起義”的相關知識,學生可能并不會了理解“南昌起義”代表著什么,而通過拓展知識,學生就能夠理解“南昌起義”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意義。經過這次拓展性教學,學生的歷史思維也得到了有效培養,思考歷史知識的時候學生不會再單方面進行理解,而是會綜合事件的背景以及各方面因素來進行理解,幫助學生更好的總結歷史規律,完善歷史知識體系。
4 通過互聯網技術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
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通過互聯網技術,教師能夠制作更加更加豐富生動的歷史教學課件,幫助學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使其能夠更好的跟著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和網絡技術強大交互性,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互動式教學方法,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針對性的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3]。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教師和學生創造了更加豐富多元化的互動平臺,使雙方的溝通交流更加頻繁。教師能夠通過創建歷史學科微信交流群,在群里發布學生作業和相關歷史知識點的學習內容,并在微信群里和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學習上的困難,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一個特別網站,學生在上面輸入自己的專屬帳號和密碼,然后教師通過網站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除此之外,教師還能夠通過互聯網技術加強和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通過學生家長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加深對學生的了解。
高中生的心理壓力較大,處于人生關鍵階段的他們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在高考的重壓之下,很多學生的心理非常脆弱。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并指導他們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困難,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幫助他們以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學習高中歷史知識。
5 增強學生時空觀念建立時間軸
高中歷史知識繁雜,理論知識較多,不僅需要學生大量記憶和背誦,還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時間觀念。因為高中歷史知識都是發生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事件,雖然新教材的編排盡量在時間上保持了系統性,但是仍然會導致學生記憶混亂。歷史時空觀念培養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指的是歷史事物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之間產生的聯系,能夠在學生的思維中形成一個較為完整地順序。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非常重要,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歷史成績,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思維。想要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需要運用互聯網技術,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軸。
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建立時間軸,每當學生學習相應的歷史知識之后,就可以將對應的歷史知識放到時間軸中,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框架。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搭建的教學平臺建立時間軸,不斷在時間軸中填充歷史內容,并將時間軸分享給學生,使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夠參照時間軸進行復習和歷史題的練習,在熟悉時間軸內容的過程紅棕形成強大的時空觀念。例如在學習五四運動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通過這一方法來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4]。五四運動的發生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但是引發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是因為清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的會談失敗,從而導致中國處于內憂外患的局面。政府的腐敗、國家的貧弱、世界列強的虎視眈眈都是推動五四運動發生的條件,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就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將這些內容填充到五四運動的時間軸中,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和記憶知識時聯系這些客觀背景知識,對歷史事件產生更加全面的思考和了解,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
6 通過史料證明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通過史料證明能夠讓學生對真實歷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史料證明就是對歷史資料的佐證,運用真實的歷史進行證明,教師可以將史料劃分成不同類型,從按照不同形式、不同時期進行劃分,而其中的一些照片資料以及文字資料都可以作為佐證材料來證明歷史觀點。在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教師能夠進一步豐富課堂歷史資料的內容,增強學生對史料真假的判斷能力,提升學生的歷史判斷能力。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傳授學生尋找搜集史料的途徑以及方法,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尋找到史料和教師提供的史料,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來重構歷史事件,并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教師可以在其中融入家國情懷,讓學生感受到各個朝代的榮辱興衰,培養學生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精神。例如在學習漢朝至元朝的政治制度演變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其中的史料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這部分內容中有很多名將為了收復失地而進行的民族抗爭,比如岳飛、文天祥等等,這些人物所蘊含的寧死不屈的精神流傳至今,這種精神是烙印在中華民族骨子里的精神。教師可以在和學生探究歷史知識點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7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作為教師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搭建網絡教學平臺,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學生也應該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方式,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升自己的歷史核心素養,建立時間軸、積極和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強化自己的歷史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余平興.“互聯網+”背景下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 新校園(學習), 2018, 000(002):68.
[2] 楊金蓮.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途徑探索[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 2017(10):1.
[3] 喻利文.“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J]. 教育信息化論壇, 2019, 3(3):1.
[4] 王良山. 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探索[J]. 讀寫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