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石明芝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教師應經常帶領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環境是無聲的教師,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幼兒發展。我園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
生活是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周邊資源,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意識。在幼兒園里,教師經常會問:“你們來幼兒園的路上有些什么?”然后,幼兒暢所欲言。“有許多梧桐樹。”
多數幼兒之所以會這樣回答,是因為幼兒園附近的道路兩邊都種著高大的梧桐。這時,教師會追問:“梧桐樹的葉子是什么顏色的?”有的幼兒說是綠色,有的幼兒說是黃色。教師又會問:“梧桐樹的葉子是什么樣子的?”有的幼兒說像扇子,有的幼兒說像楓葉……在幼兒發表完意見后,教師會引導他們再仔細觀察梧桐樹葉是什么顏色的、梧桐樹又是什么樣子的,并讓每位幼兒在第二天都帶一片梧桐葉來幼兒園。
第二天一大早,第一個來幼兒園的果果開心地說:“老師,你看,這是我今天帶來的樹葉。今天早上,我和奶奶在幼兒園旁邊的路上撿的。我本來想摘一片新樹葉,但梧桐樹實在太高,只好在地上撿了一個。”教師拿著果果展示的樹葉說:“你的樹葉真好看!你猜的是什么顏色?”果果說:“地上的葉子都是黃色的,但是樹上的許多顏色是綠色的。”“果果,你觀察得真仔細!這都被你發現了。”教師摸摸果果的頭,笑著說:“等小朋友們都來了,你再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發現的這個小秘密。好不好?”果果開心地點點頭,便去玩玩具了。
教師沒有在課堂上教授新課,而是趁熱打鐵,請果果把她的發現分享給其他幼兒。果果剛說完,幼兒像炸了鍋一樣。好多幼兒都有相同或者不同發現,教師請幼兒分享發現。琪琪說:“我覺得梧桐樹的樹干特別粗、特別高,我們都抱不住。它的樹葉跟楓葉很像,但不是紅色的。”厚厚迫不及待地站起來:“我爸爸說黃色的樹葉是因為它老了,而綠色的葉子是還沒老的。”教師帶領幼兒圍繞樹葉展開討論,鼓勵幼兒細心觀察,并讓幼兒大膽講出發現,讓幼兒盡情探究大自然的奧秘。
教師可以從身邊做起,根據當地自然環境的實際情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特色主題活動,制定合理目標,并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常見鄉土資源設置教學內容。
幼兒園開設的課程內容要根據當地季節和地域特點,篩選教學資源,從中選擇優質的自然資源以及社會資源,并結合幼兒的喜好選擇自然事物進行教學,改變教學模式,提升學習氛圍,讓幼兒感受自然。
大自然、大社會是幼兒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園從實際出發,充分開發、利用本土教育資源,組織幼兒進行科學活動,達到《指南》指向的科學領域教育目標。
教師不再采用枯燥乏味的講述,而是帶領幼兒實地接觸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帶來的樂趣,發現科學的神奇。
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我園將探索更園本化、特色化的教育形式,深入發掘課程理念中富含的教育資源,培養幼兒愛科學、學科學、探究科學的興趣。
另外,幼兒家長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職業特點以及自身特長。
因此,我園要經常組織家長參與或協助科學教育活動,家園攜手合作,共同促進幼兒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