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練丹香
隨著幼兒園課程理念的不斷轉變、課程實踐的不斷創新,依托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社會資源等構建的課程,豐富了幼兒園課程內容與形式,使幼兒園課程趨向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
我園將STEM 項目的實施視角拓展至種植園地、烹飪活動、大自然探索、木工坊游戲等領域。教師通過問題探究,為幼兒提供分工合作、互相幫助、互相分享的機會,充分調動幼兒的創造性、合作性,提升幼兒的解決問題能力、科學探究能力。
在木工坊制作柵欄項目活動中,幼兒選用不同材料,設計柵欄草圖、解決柵欄的平衡和穩定問題,篩選長短與粗細相同的材料進行表征。游戲中涵蓋了STEM 項目所必備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個領域的核心元素,以及藝術、社會文化等特色元素。
科學:涉及幼兒在實際生活中對不同材料的認識,對風力、摩擦力、穩定性等科學知識,幫助幼兒突破建構難點。此外,嘗試與探索、試驗與發現、歸納與表征等,也是幼兒開展木工坊建構游戲所需的科學能力。
技術:木工坊游戲中的技能包括對不同工具的使用,每種技能的發展都決定了建構水平,如選擇適合的工具來切斷木條、運用恰當的材料固定和連接木塊。
工程: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中、大班幼兒自我控制能力、規劃能力等不斷發展。教師在游戲中要引導幼兒先做規劃,包括設計作品草圖,解說其設計意圖,目的就是讓幼兒學會先思后行,培養其系統思考的工程思維。
數學:在建構木工游戲中,木條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如測量制造品的長度、確定物品的間隔距離等。不同木條的之間有組合關系,幼兒學會分類、排序、配對以及長度、高度、厚度、體積的測量等知識。
人文藝術:木工坊中呈現出的對稱、均衡等,體現出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建構作品,都呈現出美感,這些都是人文藝術學習元素。
社會文化:幼兒建構作品需要依據園所或周邊建筑物。幼兒在建構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作品的結構,還能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從而產生社會關注和文化認同。
教師要善于分析幼兒想要探究的項目,判斷其中可能存在的STEM 教育價值。在進行價值判斷時,教師要考慮項目中幼兒的經驗獲得,而非項目實施的結果預設。
例如,幼兒園走廊較窄,班級種植材料較多,容易被行人碰壞。怎樣保護班級的自然角,成為幼兒最關注的話題。通過激烈討論,幼兒最終一致決定為自然角制作“小柵欄”。幼兒參觀完幼兒園周邊的柵欄后,表現出探究興趣,多次提到要用木頭打造柵欄。
為了了解項目是否符合幼兒當前的經驗、水平,相關資源能否為幼兒的后續探索提供支持,教師要對現階段幼兒的發展水平及現有的教育資源進行盤點。幼兒第一次嘗試制作柵欄時選擇了資源庫里的樹枝,嘗試用繩子把兩根樹枝捆起來。可是,幼兒在自然角操作時發現,柵欄不能固定,且容易變形,無法站立,原因在于幼兒并未了解柵欄的基本外形與特征。為此,教師通過家園平臺調查了解到周邊柵欄建構特點,為幼兒提供專業支持。
在STEM 項目中,工程處于核心地位,它是串聯整個探究行為的綜合系統,通過工程將一組相互關聯的部分進行整合,從而產生期望的結果。工程是以一系列科學知識為依托、結合經驗的判斷、利用資源為人類服務的一種專門技術,也是服務于某個特定目的的各項技術工作的總和。
在實施STEM 項目中,教師需要在建構前引導幼兒預先進行規劃設計,繪制測量設計圖,讓幼兒在建構前對將要建構的柵欄有整體認知,對關鍵難點逐一進行思考。
例如,在設計時,教師建議幼兒觀察生活和幼兒園里已有的柵欄幾種款式,幼兒通過實物作參考,然后觀察種植園地實地內的柵欄,根據理解畫出柵欄設計圖,教師借此機會,讓幼兒在觀察和交流中認識直尺上的刻度線,再通過實際操作、對比結果,讓幼兒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設計圖幫幼兒找到了建構思路,也在設計中逐步破解了難點問題。
在動手構造前期,教師需要引導幼兒預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甚至對制作中的人員分工要有初步規劃。這樣能夠幫助幼兒養成提前規劃的習慣、增強系統思考的能力,保證建構的順利完成。
教師在實施相關活動時,要豐富知識儲備,確保對幼兒的支持具有科學性。在建構柵欄的項目中,教師可以聯系家長志愿者把收集的錘子、鉗子、鋸子等工具固定在墻壁上。教師順應幼兒的興趣,鼓勵他們認識、探索這些工具,了解各種木工工具的使用方法。為后續項目的順利開展做好準備。
教師要充分鼓勵幼兒獨立探索,當幼兒遇到無法獨立解決的探究難點時要及時介入。
例如,幼兒在建構過程中發現一系列問題:怎樣安裝才美觀?柵欄安裝后行人從哪里走?怎樣保護行人的安全?這些問題是工程設計的起點。幼兒在過程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辦法,進行工程設計,有步驟地實施建構柵欄,最后檢驗柵欄穩定性。幼兒運用學科間相互關聯的知識,提升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評價是STEM 項目實施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用于評估該項目的整體效果,也是項目進行后續提升的基礎。恰當開展項目評價,能有效提升幼兒的反思能力和評價能力。
STEM+活動源于幼兒真實情景,真實的生活情境能夠讓幼兒較快進入游戲狀態。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幼兒的發展水平,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區域材料,讓幼兒通過“制作”來解決問題,融合工程設計、科學、技術、數學、人文藝術、社會心理等各個領域的知識自主探究。
STEM 項目要激發幼兒的創意和思維,教師可以根據情況提示個別幼兒,也可以要求小組集體反思評價。項目后的自我評價則可以通過分享交流的方式進行,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結合動手操作前的規劃設計及最后呈現的作品進行分享,重點交流存在的問題和難點的突破。自我評價能夠將幼兒的實施步驟相互串聯,有效形成“規劃—探究—調整—展示—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