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芬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語言區游戲,是教師根據本班幼兒年齡特點以及語言能力發展情況,為幼兒提供合適的活動場地、游戲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及能力選擇合適的活動內容,通過傾聽、表達、表演、寫、畫等方式,獲得語言能力發展的區域活動,是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
語言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教師培養幼兒語言能力,既要培養幼兒耐心傾聽,聽懂、理解常用的語言,又要培養幼兒愿意說話并能清晰表達的能力。提高幼兒語言能力,教師不僅要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條件,引導幼兒體會標識、文字符號的用途,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還要讓幼兒在寫寫畫畫的過程中,體驗文字符號的功能,在繪畫和游戲中做必要的書寫準備,培養書寫興趣。

然而,從現狀來看,幼兒園語言區游戲還存在以下問題:語言區被閱讀區替代,僅在相對安靜的角落創設溫馨的閱讀環境,提供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富有童趣的各類繪本、故事書等閱讀材料,供幼兒自主閱讀、和同伴共讀;語言區的材料較單一,與幼兒互動時間較短,幼兒對語言區的材料興趣不濃,去語言區游戲的次數寥寥等。
在“閱讀吧”的基礎上,我園將語言區向下延展,增設了“視聽區”“說說吧”和“書寫區”三個語言游戲區,并根據區域目標,創設相應的游戲環境,投放適宜的游戲材料,發展幼兒認真聽、敢于講、喜歡看、嘗試“寫”的語言能力。
例如,“視聽區”投放平板電腦、耳機、音響、筆、畫紙等材料;“說說吧”提供故事手偶、故事指偶、頭飾、故事背景、麥克風、故事圍裙、故事盒子等材料;“閱讀吧”提供各類與主題相關的繪本、故事書、自主借閱記錄等材料;“書寫區”不僅提供各種各樣的紙張、筆,還提供石頭、原木片等自然材料,滿足幼兒自由涂畫的需要。
我園先前采用學習故事等形式,對語言區的幼兒進行觀察,教師記錄幼兒在閱讀圖書過程中的行為。大班幼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較強的閱讀能力,能帶領同伴一起閱讀,體現了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中班幼兒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圖書,并一頁一頁地翻書,能堅持五分鐘左右;小班幼兒來到語言區,選擇一本故事書,從頭翻到尾,幾秒鐘就結束;有的幼兒會不停選擇圖書,不一會兒,語言區墊子上就堆滿了書。
通過這些觀察,教師如實記錄了不同幼兒的閱讀情況,但沒有體現語言領域里閱讀以外的其他目標,也沒有對幼兒的閱讀行為、閱讀材料、閱讀能力等進行追蹤觀察。
依據《指南》精神,我園對現有的語言區觀察記錄進行了調整。
首先,文案標題由“閱讀區游戲觀察記錄”更改為“語言區游戲追蹤觀察記錄表”;其次,我園增加了“定人觀察”和“定游戲材料觀察”兩個選項,幫助教師梳理正確的觀察方法;最后,對幼兒可以連續觀察,不再局限于一次游戲。
語言區觀察記錄調整后,教師能及時發現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而調整游戲材料,并關注幼兒游戲能力的發展。
例如,中班語言區增加讀寫區后,教師提供了A4紙和水彩筆,供幼兒寫、畫。教師發現,幼兒不會在一張完整的A4 紙上畫下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為此,教師引導幼兒在A4 紙上分別畫一條橫線和豎線,將其變成四宮格,再鼓勵幼兒在每格里畫上不同的內容。幼兒畫好后,教師引導幼兒對自己的小書進行包裝,剪下主要畫面,貼在有顏色的卡紙上,再裝訂成冊,變成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小書,同時,教師也鼓勵幼兒將自己的故事講給同伴聽。
幼兒的能力存在差異。在第一次觀察中,教師發現有的幼兒能力較強,可以很好地將自己的想法畫出來,有的幼兒卻無法做到。因此,教師對材料進行調整,降低難度,增加幼兒故事操作卡、剪刀、膠棒、彩色紙等;在第二次觀察中,教師發現之前不會玩的幼兒能夠很好地和材料互動,可以完全自主地拼貼出屬于自己的圖書。
《指南》中指出:“幼兒愿意用圖畫和符號表達自己的愿望、想法和故事;教師要把幼兒講過的事情用文字記錄下來,并念給他聽,使幼兒知道說的話可以用文字記錄下來,從中體會文字的用途。”因此,無論是定材料持續觀察,還是定人持續觀察,教師都要及時了解幼兒的現有發展水平和游戲材料的適宜性,并通過調整材料和指導策略,促進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增長有效經驗。
例如,在語言活動“貪吃的小豬”結束后,幾名幼兒自主進行故事創編,并采用圖畫的形式記錄故事。教師及時用文字記錄幼兒的語言:“小豬覺得很餓,去超市買了蘋果,吃完蘋果,它的肚子變紅了。小豬又去冷飲店買了一杯可樂,喝了可樂,小豬的臉變成了棕色。小豬又吃了美味的香蕉,小豬的臉變成了黃色。它又吃了一顆糖果,它的腿變綠了。”“小豬吃了西瓜、櫻桃、蘋果,耳朵變成紅色的;吃了香蕉、梨、橙子,臉變成黃色了;吃了糖果,肚子變成紫色的。”……幼兒在故事創編過程中,不僅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按標識分類、邏輯思維能力還有所提升。教師鼓勵幼兒畫好封面,并協助幼兒裝訂成冊,一本趣味盎然的自制繪本《貪吃的小豬》誕生了。自制繪本投放到“閱讀吧”后,深受幼兒喜愛。因為這是最接近幼兒認知水平的繪本。
除了讀寫區自制小書的定材料觀察,教師還可以對以下語言區的游戲材料進行跟蹤觀察:自助借閱材料、故事圍裙、故事盒子、自制書簽、故事手偶、皮影游戲等。
觀察幼兒是教師讀懂幼兒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起點。通過持續觀察語言區游戲材料和幼兒游戲能力,教師學會了轉換思考視角,從放手開始,在過程中看見幼兒,了解語言區如何生發幼兒的學習,進而提升幼兒的“聽說讀寫”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