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小美
幼兒攻擊性行為是指幼兒頻繁用身體或者物品攻擊他人、用語言辱罵他人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幼兒時期比較突出的反抗行為,會給自己或者他人帶來安全隱患。
因此,本文對幼兒攻擊性行為進行探究,旨在減少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發生頻率,深入剖析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應對策略。
1.生理因素
這方面主要指人的氣質類型。有的幼兒精力旺盛、容易沖動,會出現攻擊他人的行為。當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教師問其原因時,他們往往說是由于自身不小心,碰撞到他人,還有的幼兒是說無法控制自身行為。
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氣質類型造成的結果,這是由幼兒的生理特點造成的,需要通過多方面對幼兒進行矯正、疏導,逐漸改善幼兒的氣質。
2.心理因素
自尊心是人在社會活動中獲得有關自我價值的評價和體驗效果。對幼兒自尊心的探究結果表明,幼兒的自尊心和幼兒的社會行為有較大關系:自尊心強的幼兒常常表現為對社會行為具有親和力和責任感,自尊心低的幼兒則表現為對社會行為有一種抗拒的態度。
很多幼兒在幼兒時期,以自我為中心開展各項活動,幼兒的自尊心主要表現為自我勝任感。
自我勝任感低的幼兒會利用物品或者語言攻擊他人,宣泄消極情緒,為自己的攻擊性行為找借口。
例如,有的幼兒攻擊他人后,說“他說我眼睛長得難看”“她說我唱歌難聽”等。
這個時期的幼兒不滿意別人對自身評價,由于幼兒年齡小,認知能力有限,不知道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只會采用攻擊性行為發泄不滿。這種行為是幼兒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幼兒成長除了自身的內部因素外,還會因為外部因素產生較大影響力。因此,當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成人還要查找外部原因。
1.幼兒園因素
幼兒園是人生教育的開始階段。如果幼兒園在教育管理、硬件建設等方面有問題,就會影響幼兒的成長。
例如,游戲材料不足會導致幼兒相互爭搶,產生沖突,出現攻擊性行為;活動場地狹小,幼兒在活動中因互相碰撞產生攻擊性行為;有的幼兒園在教學內容上出現“小學化”現象,幼兒學習壓力大,不能調整自身情緒,只能通過攻擊他人來宣泄負面情緒等;有的幼兒教師專業素養不高,沒有有效處理幼兒間的矛盾,以致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
2.家庭因素
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影響較大。家長對幼兒的心理控制程度越高,幼兒產生攻擊性的幾率越多。有的家長對“不聽話的幼兒”,經常采用暴力手段。這種教育方法往往會傳遞給幼兒,幼兒在與他人交往時為了“捍衛自身權威”,也會采用攻擊性行為。
3.社會因素
幼兒的很多行為是通過模仿他人得到的,3~6歲幼兒是非觀念模糊,容易受環境影響,產生攻擊性行為。
例如,有的幼兒經常看到電視上出現“警察拿槍打壞人”“奧特曼怪獸”等場面,當有人妨礙到自身時候,會用玩具手槍將他人打哭,認為這是在“打壞人”,不知道這種行為帶來的后果。
1.根據幼兒情況因材施教
教師要了解幼兒的氣質類型,根據幼兒的不同氣質制定針對性強的教育策略。
例如,有的幼兒遇到一點挫折就會情緒激動,與其他幼兒相比,攻擊性行為更強。
針對這種幼兒,家長和教師不能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當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家長和教師要問清原因,采用幼兒能接受的方式,與幼兒進行溝通,正確引導幼兒。
2.構建幼兒心理健康系統
針對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教師可以采用心理輔導,提升幼兒心理防御能力。教師可以采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緩解幼兒情緒,逐漸消除幼兒的負面情緒,并提出對幼兒有幫助的建議,讓幼兒保持比較穩定的心理狀態。
例如,當小龍動手推倒琪琪時,小龍沒有認識到自身錯誤。小龍認為自己畫的小魚不夠美觀,沒有讓琪琪看,為了阻止琪琪,小龍將其推倒。教師在安撫琪琪的同時,對小龍進行心理輔導:“小龍,剛才琪琪也認為,沒得到你的同意就要看你的畫是不對的。但是,她沒有動手對你造成傷害。如果琪琪因為被推倒而造成傷害,有可能會去醫院。雖然你不是故意的,但是你不應該動手。”這樣,小龍和琪琪都認識到自身錯誤。
1.加強硬件建設
調查發現,很多幼兒間產生矛盾是由于幼兒園的玩具、設施不足,使幼兒在爭搶時產生攻擊性行為。針對這種現象,幼兒園可以購置多種款式的玩具,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避免產生攻擊性行為。
另外,教師要加強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的學習,多探究幼兒心理,及時解決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
2.倡導科學家教
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家長要多傾聽幼兒的想法,了解幼兒的思想,鼓勵幼兒說出觀點。
家長要及時表揚幼兒的正確做法,用開明的態度和幼兒交流。例如,家長得知幼兒剛買的水彩筆不見后,不要粗暴地責罵幼兒,要靜冷靜地了解事情的經過。
3.優化教育環境
一方面,開展“5+2”教育。“5”,即從周一到周五的五天時間,教師和家長共同對幼兒進行教育,對幼兒出現的一些不當行為進行勸阻、指導,讓幼兒了解正確的做法;“2”,即表示周末在家庭中度過的兩天時間,需要家長把控幼兒的活動,避免幼兒看一些低級趣味的媒介。在選擇動畫片時,家長要精心選擇適合幼兒的動畫作品,優化教育環境。
另一方面,家庭、幼兒園、社區要共同構建共育平臺,實施“三位一體”教育。
幼兒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幼兒時期是社會行為的初始階段,攻擊性行為會給自己或同伴造成傷害,不但影響幼兒和同伴之間的友誼,而且也會危害幼兒的身心健康。

因此,針對不同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教師要制定具有針對性、科學性的指導方案,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