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方勤
“家長園地”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一部分,也稱“家園聯系欄”,是家園溝通的橋梁,是幼兒園向家庭傳遞班級信息的窗口。家長能從中了解幼兒園教育訊息、了解班級活動開展情況,從而形成家園合力,促進家園共育。為了能發揮“家長園地”在家園共育中的作用,筆者對我園24 個班級一學期(2018 年9 月~2018年12 月)“家長園地”的創設欄目及內容進行統計,組織年級組針對“家長園地”創設進行研討,對部分家長代表開展了抽樣調查、訪談。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應當主動與幼兒家庭溝通合作,為家長提供科學育兒宣傳指導,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币虼?,“家長園地”的創設旨在為幼兒提供科學育兒宣傳指導,普及科學育兒知識,分享育兒經驗,改變家長的育兒理念,實現家園同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家長園地”創設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筆者發現,“家長園地”欄目數量每班不少于4 個;欄目的主要內容有《每周計劃安排》《主題計劃內容》《育兒經驗》《幼兒學習內容(詩歌或歌曲)》《通知欄》等?!睹恐苡媱澃才拧贰吨黝}計劃內容》為固定板塊。
各班“家長園地”內容相似,甚至出現一個年級組內容的“拷貝”內容的現象,教師未根據年級、班級間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特點,安排欄目內容,不能體現個性化創設和園本、班本特色。
“家長園地”是實現家園共育的途徑之一,但教師不是教育的獨裁者,而是與家長實現家園共育的合作者、支持者。在設計欄目、選擇內容時,教師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見創設、選擇,導致出現以下問題:絕大部分家長未關注過“家長園地”;“家長園地”不能滿足家長的需要。
家園共育的對象是幼兒,教育的主體是幼兒。“家長園地”卻忽略了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點(見表)。

說明:類別1:欄目陳舊;類別2:內容缺乏特色;類別3:家園互動差;類別4:趣味性不強。
要讓“家長園地”活起來,教師可以嘗試從“三趣”入手。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最重要的是要為幼兒創造機會和途徑,注重激發和保護幼兒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和學習?!?/p>
“家長園地”是環境的一部分,應該充分體現班級課程實施以及幼兒的發展情況,要以幼兒為本。環境對個人成長至關重要,對幼兒來說,環境影響成長速度,環境引導成長方向。
因此,在創設“家長園地”中,教師要注重環境的互動性,創設一個有利于幼兒表達表現的空間。同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個性發展、能力特長,為幼兒創造表現的機會和平臺,充分激發幼兒潛能,增加幼兒自信心,讓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
《指南》中強調:“家庭教育對幼兒終身學習和發展有重大影響,倡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創設平等、溫馨的家庭環境,注重家長對幼兒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币虼?,家園共育是教育的關鍵。調查發現,80%的家長不關注“家長園地”;20%的家長關注“家長園地”且提出了一些建議。有的家長建議,幼兒園可以開辟一個新欄目,將活動安排中需要家長配合的事項放入其中。方便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相關材料或提前查閱資料,為活動順利開展奠定基礎;有的家長建議,一些需要家長配合的臨時性活動可以張貼在“家長園地”中,家長來園時能夠及時了解信息。在創設“家長園地”中,教師應在了解幼兒發展情況的基礎上,關注家長需求。
在創設“家長園地”中,我園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特長,鼓勵和支持教師大膽創設,允許教師凸顯個性,發揮特長,結合班級特色進行創設和運用。教師在創設過程中不僅要堅持觀察、認真記錄、跟蹤分析,還及時捕捉信息,進行指導和調整,讓“家長園地”呈動態發展。
例如,有的教師善于動腦,在“每周一學”欄目中,用標記標注教學難點,指導幼兒家長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有的教師在“育兒經驗”欄目中,總結出班內幼兒共性的問題以及有效的解決策略。
美——慧美:幼兒園環境是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怎樣的幼兒園環境是美的?在創設幼兒園環境時,美的環境不是只用來欣賞的,而要考慮它的教育性,應使環境創設的目標與幼兒園教育目標相一致。在“家長園地”創設和運用中,教師要有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意識,充分認識幼兒園環境的教育性不僅蘊于環境之中,還蘊于環境創設的過程中。
我園兩個園區充分發揮主課題的核心概念作用,凸顯“涂鴉”和“建構”兩大特色,創設具有園本特色的環境。
我園注重幼兒自由表達、大膽創造,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涂鴉材料、建構材料和工具,如畫筆、顏料、刷子、噴壺、水槍等基本工具以及建構游戲中的木質積木、塑料積木、輔助紙杯等多種材料,供幼兒自由選擇。欣賞是創作的基礎,觀察是表達的前提。幼兒只有感受、發現和欣賞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中美好的事物,擁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和心靈,才能激發創造美的潛能和靈感。因此,我園借助“家長園地”,鼓勵幼兒表現自我、欣賞自我。教師把幼兒的涂鴉作品和建構作品共享在“家長園地”欄目,引導幼兒表現美、感受美、欣賞美。
幼兒會運用“涂鴉”和“建構”的游戲方式,表達認識,獲得自我滿足。幼兒稚嫩又新穎的創造需要教師以真誠、喜悅之心去發現、去接納、去欣賞、去引導。雖然《指南》中要求:“教師在幼兒自主表達創作過程中,不做過多干預或把意愿強加給幼兒。”但是不代表教師一味扮演“旁觀者”,只“看”不“說”。幼兒創作需要得到教師的認可,教師認可幼兒作品的方式就是和幼兒討論評價作品。由于場地的局限、活動的沖突,導致幼兒在每次游戲中的創作不能被保存,供同伴分享。
因此,我園通過“家長園地”欄目進行“留白”,展示幼兒最受歡迎的作品,引導幼兒通過討論,深入了解自己或同伴的藝術作品;在與幼兒討論時,教師要接納幼兒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支持幼兒富有個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的傾向,使幼兒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指引幼兒不斷創新。
上海市特級教師應彩云認為:“我們的愛,一定要讓家長看得見,再固執的家長都會為愛所動。”“家長園地”是做好家園聯系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環境創設中,教師需要用愛創設環境,真正體現環境是真實的、有趣的、美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