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曉燕
戶外體育活動是兒童較為喜愛的活動項目。小班兒童因其年齡及動作發展水平的限制,常常在體育活動中成為被動的參與者。如何從兒童立場出發,因地制宜開展小班戶外體育活動,是值得每位教師深思的問題。
戶外體能小循環是以兒童為主體,以班級為單位,通過合理組合鉆、爬、跳、攀等多種運動模式布置運動場地,在一定時間內,讓兒童以流動的形式在不同班級創設的場地上進行的一種戶外體育活動形式。戶外體能小循環有效解決了小班兒童體育內容單一、活動器械單一、堅持性弱、體能不足等問題。本文從兒童立場出發,以小循環為載體,圍繞整體規劃、活動內容及循環模式三個方面,談一談這方面的思考與實踐。
兒童立場下的戶外體能小循環在前期規劃中通過提供三大支架,讓兒童擁有對器械的知情權、對材料的選擇權、對場地的規劃權,真正體現兒童立場。
在戶外體能小循環中,教師需要給兒童提供選擇和運用材料的機會。首先,設置器械預約站,將全園的器械材料(包含自制體育材料)以圖片的形式呈現在器械預約站內,師幼利用前一天的午間時光共同挑選、確定器材類型及數量,為第二天循環活動做好物質準備。
其次,為兒童提供搭建運用材料的機會,滿足兒童空間自主、材料自主的需求。空間自主,即運動場地上的運動區域、休息區、體育器械預約區是開放的、互通的,兒童可以在區域之間自由流動;材料自主,即兒童對器械的選擇、擺放、收歸有參與權。
在戶外體能小循環中,教師和兒童是以一個靈活的、動態的角色參與其中。在不同階段,教師角色不同,分工不同,但觀察與反饋機制要保持同步。在實施初期階段,兒童由于剛入園,對教師比較依賴。在循環過程中,教師要當好引導員,帶領兒童分組活動。因此,觀察的主體對象是本班兒童,反饋的內容主要是本班兒童的運動方式、運動水平及運動的持久度;實施中后期階段,教師逐漸放手,由引導員轉為觀察員、記錄員,實行定點觀察與記錄。觀察員以定區域觀察的方式,根據不同兒童的運動需求靈活調整器械的擺放位置。記錄員則跟隨班內兒童的流動軌跡,對本班兒童的運動水平與發展進行持續跟蹤,并用相機記錄創意玩法。這一階段的觀察對象由本班兒童延伸到整個年級組,通過觀察員與記錄員兩個維度的反饋,分析、匯總現階段兒童的整體運動發展水平和興趣點,為后期器械的調整做參考依據。
戶外體能小循環遵循小班兒童能力階梯,預估兒童興趣持久度,以音樂為媒介引導兒童自主感受、參與循環的全過程。戶外體能小循環通過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將整個循環模式分解為準備、循環及休整三個階段。準備階段規劃為5~8 分鐘,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師幼共同搬運器械布置場地,并做好運動前的熱身準備;循環階段規劃為30 分鐘,每隔10 分鐘以鈴聲間隔,提醒兒童更換場地,提高兒童參與運動的持久度;整理休息階段規劃為10 分鐘,師幼現場小結,共同收歸器械。每個階段的規劃都依照兒童的心理、生理發展特點,以10 分鐘的循環周期,調動兒童的參與積極性,支持、滿足兒童與平行班級發生聯系。
戶外運動場地是為兒童準備的,兒童是直接的參與者。教師只有以游戲取向為出發點,從兒童的興趣、需要出發,在實施過程中體現兒童邏輯,才能被兒童認可和接受,從而讓幼兒產生滿足與自信。
小班兒童喜歡情境游戲,在有趣的情境中更易激發兒童參與。戶外體能小循環以主題、季節為主線,通過甄別兒童的關注點,篩選故事元素并融于運動中。
例如,在秋天主題活動中,開展小動物運糧情境小循環,各班分別設置摘果子、運果子、藏果子等故事情節,將跳、鉆、爬、滾、平衡等運動方式,通過兒童化的語言“摘果子”“鉆山洞”“過獨木橋”等串成一個簡單、連續的故事,讓兒童在三個班級的故事中暢游。兒童通過扮演不同角色,體驗跳躍摘果子、翻滾粘果子、雙手交替滾果子等不同采摘模式,帶著樂趣在故事中奔跑。
在戶外體能小循環中,首先,教師要運用方向符號,以形象化的標記推動兒童感受符號與循環路線之間的聯系,如綠色、紅色線條代表班級運動項目的起點、終點,站立的箭頭標識循環方向;其次,投放玩法符號,將兒童的創意玩法通過照片、記號的方式引入場地設置中,如滑板旁張貼像俯臥的小青蛙一樣滑行的照片,在呼啦圈內放入一只只塑料腳印,營造單腳連續跳的環境暗示,從而豐富兒童的運動模式。
小班兒童注意的廣度和長度因其年齡水平具有專注力差、堅持性弱等特點。戶外體能小循環以靈活的組織形式認同、接納、回應兒童的年齡特點及能力水平,在有效整合資源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模式,從而提升兒童自主性及運動內驅力的自我發展。
當運動空間打破班級壁壘,實現空間上的共同擁有和材料上的共同分享,兒童就有與更多材料,更多伙伴互動的機會,參與運動的積極性、投入度會有質的飛躍。例如,各班用同一主題,以三縱隊形式布置運動場地,以S 型循環路線串起班級與班級間的聯系。兒童在挑戰完成本班運動項目后,可以沿著循環軌跡跨班挑戰。每次跨班挑戰,兒童都有充足的時間與器械有效互動。例如,體驗呼啦圈與呼啦圈組合的跳躍模式,呼啦圈與沙包組合的投擲模式、呼啦圈與錐桶組合的鉆越模式……各班不同器械的組合模式,拓展了兒童對器械玩法的認知(見圖)。

班級+班級區域
在班級+大型玩具循環模式中,地面運動區域與空中運動區域形成了層次感極強的二維運動空間,在這兩種不同空間中,教師通過器械的連接使兩個運動空間形成一個整體,讓兒童感受不同的運動體驗。例如,地面鉆爬網與大型玩具繩網連接方式,打通了地面到空中的鉆爬通道,形成低、中、高三個層級的連續性、沉浸式鉆爬運動模式;粗繩與大型玩具滑滑梯連接方式,滿足兒童攀爬滑梯的需求,同時借助繩子向上攀登的運動方式,促進了兒童上肢運動的協調發展,彌補了地面運動的不足(見圖)。

班級+固定器械區域
在兒童眼中,每個戶外區域都有N 種玩法。例如,毗鄰操場的種植園地里縱橫交錯的“田埂”,成了兒童天然的騎行區。在班級、戶外自然區域循環模式中,小班將騎行場地延伸到種植園地,形成班級、自然區域騎行路線。各班沿著曲線循環路線,共享小班場地資源,從而實現每個兒童從班級到自然區域的跨越。有了自然區域的加入,兒童可以挑戰不同路面、上下坡、寬窄道、鉆山洞等內容,從而開啟不同級別的挑戰模式(見圖)。

班級+戶外自然區域
回歸兒童立場的小班戶外體能小循環,賦予兒童對活動的規劃、擺放、選擇空間及權利。教師要尊重、接納兒童的思維模式及游戲邏輯,讓兒童真正成為活動的實踐者與共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