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高 陳啟充 郭晨暉
(西安財經大學統計學院 陜西西安 710100)
目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1],經濟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測度,學術界展開了一系列討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總的來看,有兩種測度思路:一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核心構建評價體系,并通過一系列綜合評價方法計算高質量發展指數和綜合發展指數。例如,李夢欣等[2]基于新發展理念構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和BP神經網絡對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狀態進行判斷,其分析后認為中國高質量發展水平得到提高。馬茹等[3]圍繞“供給、需求、效率、運行、開放”五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進行分析,得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明顯的區域非均衡態勢的結論。簡新華等[4]運用熵權法測度中國1978—2018年高質量發展指數,得出產品和服務質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及經濟運行狀態等五個子系統的協調度在不斷提高的結論。二是從理論上分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構建評價體系。例如李金昌等[5]從理論層面對評價體系進行探討,提出評價指標的選取應緊扣新發展理念,并構建了包括經濟、創新、環境、人民、社會等五個指標在內的評價體系;張濤[6]通過文獻梳理的方式對高質量發展的形成和內涵進行闡述,并結合發展思想的演進歷程,提出建立評價體系要遵循發展思想和全面性原則,同時還要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Montfort等[7]將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定義為強勁、穩定、可持續增長以及生產力的大幅提高,這種發展最終會帶來可期的社會效益;Thomas[8]認為經濟增長質量涵蓋生態環境、福利分配、風險抵抗和政府治理等內容;高培勇等[9]認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是社會經濟系統的綜合轉型,是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Mei等[10]提出中國正面臨經濟轉型,應該更注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率。
本文擬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水平等進行研究。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1)在研究視角上,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選取結果指標來測度分析各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2)在研究方法上,以熵權法評價模型為基礎,利用空間相關性分析法和面板數據模型來研究各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性。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通過創新能夠提高投入產出效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經濟增長效率,有利于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學者們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堅持創新第一。協調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長期來看,協調發展能夠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異,提升整體發展水平,促進發展成果的共享[11]。綠色發展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因此在發展進程中要通過建設生態友好型社會最終建成美麗中國。共享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很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因此,本文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應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個階段不應僅僅追求數量的快速增長,而應該在保持經濟增速的同時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即在地區生產總值穩中有升的同時,不斷優化其內在結構,提高其含金量[5],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第二,高質量發展一定要以創新發展為基礎;第三,高質量發展一定要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必須是綠色發展;第四,高質量發展要注重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五,高質量發展要推進教育衛生事業等高質量發展。本文基于上述五個方面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體系。
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度時不能只對經濟發展的某個方面進行測度,應綜合考慮當前經濟發展現狀,結合新發展理念,從經濟活力、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共享發展、協調發展等五個維度進行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體系構建邏輯具體如下。
(1)經濟活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關注經濟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向,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首先,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最終推動各產業向“服務化”方向轉型。其次,改善消費結構,推動消費多元化,使最終消費總量得到提升。最后,不斷擴大經濟開放程度,增加服務貿易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以高質量的對外開放不斷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2)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是以創新為驅動力。必須以創新驅動經濟增長,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成果,以創新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
(3)綠色發展。現階段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提倡綠色發展,降低能耗和減少工業污染物排放,提高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4)共享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應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將實現人的物質生活富裕和全面發展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容之一。
(5)協調發展。經濟高質量協調發展表現在居民收入分配合理、市場機制完善、物價穩定等方面。
已有學者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研究。有的學者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有的學者則研究某一個方面的高質量發展。有研究者提出,新發展理念對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有重要意義,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入經濟穩定發展指標,為國家政策制定提供現實依據[12]。在經濟增長活力方面,唐曉彬等[13]學者強調高質量發展要以一定的經濟基礎為支撐,可采用GDP增速來衡量經濟總量,但有的經濟欠發達地區GDP增速可能會超過經濟發達地區,這可能對最終測算結果造成影響。此外,魏敏等[14]著重從產業結構、投資結構、消費結構和經濟開放結構等方面優化經濟結構。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發展的評價指標主要是研發投入、專利擁有量和技術市場成交額。李金昌等[5]在創新發展評價方面納入了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和全要素生產率等指標,方大春等[15]則將研究視角集中于科研投入和專利等方面。綠色發展要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同時對工業生產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和保護生態的力度進行衡量。共享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的,學者們構建的民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指標有衛生、社會福利、教育和交通。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社會協調穩定指標體系,李金昌等[5]從城鄉收入比、基尼系數和社會滿意度指數等三方面構建了社會和諧評價指標體系。
基于上述分析,借鑒師傅等[16]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新發展理念為基礎,充分考慮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和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體系。本著指標少而精、數據易獲取的原則,本文從經濟活力、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共享發展和協調發展等5個維度構建包含21項指標的評價體系來衡量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在經濟活力方面,本文選取了4項評價指標:(1)地區生產總值。用地區生產總值衡量經濟總量,具備一定規模的經濟總量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2)居民消費貢獻率。內需特別是消費有明顯的經濟運行“壓艙石”作用,本文用居民消費貢獻率衡量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程度。(3)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服務業增加值占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產業結構調整情況。(4)經濟開放程度。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對外貿易已經成為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動力。在創新發展的指標方面,參考王慧艷等人的研究成果,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考慮從研發投入、發明專利、高技術產業等方面衡量創新能力[17]。在綠色發展指標方面,本文從工業發展和居民生活兩個方面綜合評價工業生產和居民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共享發展指標方面,本文采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指標,從收入、消費、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衡量共享發展情況。本文的協調發展指標主要包括收入分配差距和協調壓力指數,其中協調壓力指數的確定主要借鑒李金昌等人的研究成果[5]。具體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利用中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14—2018年省級面板數據測度各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所有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歷年的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網站。
首先采用熵權法測算各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指數,然后進行空間相關性分析,以確定某一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相鄰地區在空間上是否存在關聯,并據此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集聚區域進行劃分。
1.熵權法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指標的信息熵Ej越小,說明該指標變異程度越大,包含的信息量也越多,對應的權重也就越大。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數據標準化。本文采用極值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使結果更加準確,本文參考徐志向的做法[18]對原有標準化公式進行改進,具體公式如下:
其中,Xij是第i個區域第j項指標標準化后的數值;xij是第i個區域第j項指標的原始數據。
第二,計算各指標層指標的權重,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 ωj是第j項指標權重,Ej是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表示第i個區域第j項指標的概率,表示各準則層下的所有指標數。
第三,根據 ωj計算各維度發展水平指數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2.空間相關性分析
局部空間自相關性的計算采用以下公式:
其中,Ii是地區局部莫蘭指數;是空間序列,xi表示測算出的第i個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是空間權重矩陣,如果地區i與地區j有共同邊界,則 ωij為 1,否則ωij為0。局部莫蘭指數值介于–1到1之間,該值可反映各區域及其附近區域的空間集聚情況。其具體含義是: 若Ii與xi均大于0,則區域i屬于高—高集聚區(H—H);若Ii大于0,xi小于0,則區域i屬于低—低集聚區(L—L);若Ii小于0,xi大于0,則區域i屬于高—低集聚區(H—L);若Ii小于0,xi小于0,則區域i屬于低—高集聚區(L—H)。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子系統測算結果分析
本文利用2014—2018年省級面板數據,采用熵權法評價模型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子系統進行測算,測算結果見表2。

表2 各地區2014—2018年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子系統測算結果
在經濟增長活力方面,從表2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廣東的發展水平處于前三,其原因在于這三個地區的區位優勢明顯,第三產業發展迅猛,對外開放程度高,經濟發展潛力大;江蘇、浙江、山東、天津、遼寧等東部地區的省市排名較靠前;吉林省排名靠后,其原因在于吉林的居民消費貢獻率和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較低;排名前十的西部地區省份只有重慶,中西部地區的省份排名整體靠后,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區的省份缺乏區位優勢,對外開放程度相對較低。
在創新發展方面,從表2可以看出,創新發展水平省際差異明顯,發展水平最高的是北京。北京、廣東、上海、江蘇、天津、浙江等省份排名靠前,說明東部地區依然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
在綠色發展方面,從表2可以看出,發展水平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北京、河北、江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上海、廣東的排名分別是第十三位和第十五位;西部地區的內蒙古排名靠前。
在共享發展方面,從表2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的省份發展水平較高,但東部地區的河北省低于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中部省份。
在協調發展方面,從表2可以看出,浙江、天津分別位列第一名和第二名,東部地區其他省市的排名與浙江、天津有一定差距。
2.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算結果分析
2014—2018年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算結果見表3。

表3 各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算結果
從表3可以看出,2014—2018年,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大部分省份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雖有小幅波動,但是總體呈上升趨勢。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最高的是北京,但北京2018年發展水平和2014年相比略有下降,結合表2可以看出,其原因在于2014—2018年期間北京創新發展和經濟活力水平出現了小幅波動,因此北京在發展過程中應繼續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從圖1可以看出,2018年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排名靠前的基本上是東部地區的省市。參考魏敏、李書昊的研究成果[18],本文采用層次標準法按各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得分將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分成四種類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高的地區(1.5倍均值以上,即0.34以上)、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1~1.5倍均值,即0.23~0.34)、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一般的地區(0.5~1倍均值,即0.12~0.23)、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0.5倍均值以下),具體劃分見表4。

表4 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高質量發展類型
圖1顯示: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得分高于均值0.34的地區有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5個省市。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強勁,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高,整體表現優異。天津和山東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這兩個地區的各個子系統得分較高,但各維度投入力度仍顯不足,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河北、遼寧、山西等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屬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一般的地區,占考察樣本的67%,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活力維度和創新發展維度的得分較低。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有貴州、青海、新疆,其發展水平的得分低于0.11。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一般或較低的地區在發展進程中需要重視各維度的均衡發展。
為進一步分析各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差異,本文分別按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進行考察①。2018年,東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均值是0.36,高于樣本整體平均值;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均值分別是0.17和0.14,低于樣本整體平均值。
3.經濟高質量發展驅動因素分析
(1)空間集聚分析。上述研究表明,不同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存在差異,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總體呈“東高、中平、西低”的發展格局。為進一步研究不同地區的空間分布格局,了解各省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集聚規律,本文測算了局部Morans′I指數,得出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集聚分布狀態(見表5)。

表5 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高質量發展類型空間分布
從表5可以看出,2014年、2016年和2018年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的大部分地區發展類型沒有變化,僅有湖南在此期間發生變化。2014年湖南為L—L型,2016年起轉變為L—H型,2018年也是L—H型。東部地區的省份中,北京、江蘇、浙江、上海、天津、山東等6個省份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差異相對較小,這6個省份與周圍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高于樣本整體平均水平;福建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略低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有極大的可能轉變為高—高集聚區;同時,福建、海南、河北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類型為L—H型,說明東部地區的發展存在不均衡性。2018年,福建、海南、河北、江西等7個省份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屬于L—H型,這些省份分布在高—高集聚區的外圍;H—L型省份只有廣東省,因為廣東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高,其周圍是廣西、海南等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地區。
(2)面板計量回歸分析。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受諸多因素影響,結合前文測算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和空間分布特點,本文認為有六類驅動因素,分別是創新發展水平、經濟基礎、綠色發展水平、開放程度、協調發展水平、共享發展水平。
首先,建立如下面板回歸模型,檢驗各個解釋變量對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影響:
其中,Hqualityit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Innovationit是創新發展水平;pgdpit為經濟基礎;environmentit為綠色發展水平;ecoit為開放程度;societyit是協調發展水平;Rincomeit為共享發展水平,ui代表個體異質性, εit是隨機誤差項。
本文使用Hausman檢驗和p值來確定采用何種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檢驗結果顯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回歸模型均應采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鑒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指數是介于0~1之間的離散分布,因此采用受限因變量Tobit模型來估計經濟高質量發展各驅動因素對發展水平的影響。為消除量綱差異,本文對原始數據采用標準化法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具體回歸結果見表6。

表6 (續)

表6 面板 Tobit估計結果
從表6可以看出,創新發展對樣本整體和每個省份均有顯著的正向作用,能夠明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其作用明顯高于其他影響因素的作用,對中部和西部地區的促進作用最明顯,這表明科技創新是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
經濟基礎對樣本整體和中部、西部地區的影響顯著,對東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這說明GDP的合理增長作為內在動力能夠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但是促進作用不大,各地區尤其是東部地區不應將推動經濟高速增長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唯一手段。
綠色發展水平對樣本整體和每個省份的影響均顯著。也就是說,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所有省份都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開放程度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在各個地區均顯著。分區域看,開放程度對中西部地區的促進作用大于東部地區,對外開放在各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協調發展的促進作用僅次于創新能力,對中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但仍具有正向作用。
共享發展對提升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有積極影響,西部地區的共享發展水平落后于中部和東部地區。
本文基于新發展理念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對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算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從子系統看,不同地區的子系統發展水平不同,創新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的創新發展水平很高,中西部地區創新發展水平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有逐漸拉大的趨勢。北京、上海、廣東的經濟結構較其他地區更優,在地區生產總值穩步增加的同時,其消費貢獻率、經濟開放程度也逐年提高。除河北和海南外,東部地區的其他省份消費貢獻率和經濟開放程度得分高于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整體的平均水平。在綠色發展方面,北京排名第一,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差距不大。協調發展水平從高到低依次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共享發展水平排名靠前的省(市)為北京、上海、浙江、廣東和江蘇。
第二,從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看,總體處于上升趨勢,具體特征如下:一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集中在東部地區,東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整體高于中西部地區,但東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發展不平衡狀況;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一般或較低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多數分布在中西部地區,中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整體水平高于西部地區。二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一般或較低的省份數量較多。
第三,從經濟高質量發展驅動因素看,地區之間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顯著空間正相關性,大體呈“東高、中平、西低”的空間分布格局。創新發展、開放程度和協調發展是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經濟基礎、綠色發展和共享發展同樣具有積極作用,但各因素對各地區的推動作用存在異質性。
第一,堅持新發展理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因地制宜地探索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制定科學的宏觀經濟政策。
第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子系統的發展水平不同,因此,對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來說,要重點關注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子系統,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全面協同推進各子系統均衡發展。
第三,全面推進創新發展戰略,強化東部地區的帶動作用,實現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資源互補,推動中西部地區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縮小省際間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差距。針對不同地區創新領域面臨的問題,重點破除政策性和制度性障礙,加大財政資金對科研創新的扶持力度,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積極性,協同提升不同地區的創新能力。
第四,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加快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城市群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基礎材料、關鍵芯片、關鍵軟件等核心技術攻關,有效深化和推進產業集群建設和數字化建設,不斷提高創新發展水平,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提高關鍵產業自主可控能力,最終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第五,加快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加快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各城市或者關中平原城市圈各城市在綜合交通、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無縫對接,持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注釋:
① 本文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以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作研究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