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輝
(周恩來童年讀書舊址管理處 江蘇淮安 223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講話:“周恩來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周恩來作為我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是怎么從一個封建官僚家庭的小少年一步步走向馬克思主義的呢?探究周恩來青少年時期的思想轉變軌跡,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學習周恩來精神,引導當代青少年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哲學觀。
周恩來1898年出生于一個封建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接受儒家思想啟蒙,從五歲入私塾啟蒙到他十二歲離開淮安前往東北,這七年時間他一直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接受傳統的私塾教育,以《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詩》等儒家經典啟蒙書籍啟蒙,隨后又讀了《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教材,在此基礎上廣泛閱讀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說岳傳》《盛世危言》等小說,中國傳統文化的血液流淌在幼年時期的周恩來身體中。
故鄉淮安人杰地靈,人文薈萃,周恩來童年時常隨嗣母陳氏飽覽家鄉的自然勝景和人文景觀,聽嗣母陳氏講岳飛、關天培、梁紅玉等民族英雄的故事,被他們的愛國情懷所感染,時刻關心國家前途命運。周家住宅依傍在古運河北岸,周恩來生長在運河邊,經常見到來往的船上坐著一些衣著華麗的高官富人,而岸上為其拉纖的船夫則是赤腳露體,汗流夾背,他對纖夫深表同情,對高官富人則充滿厭惡。特別是周家衰落后,周恩來為了負擔起生活的重擔,嘗盡人清冷暖,他逐漸從沒落的封建貴族轉變為窮苦人家的小孩,與底層勞苦大眾產生強大的“共情”基礎,同情下層勞苦大眾的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對黑暗的社會現實有了初步的認識,憂國愛民的思想開始在周恩來幼小的心靈中扎根生長。這些豐富的童年經歷,給周恩來幼小的心靈播下了悲憫和大愛的種子,為他以后強烈的革命意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童年時期的周恩來,在表舅龔蔭蓀和表格陳式周的影響下,初步接觸西方民主思想。龔蔭蓀是周恩來的姨表舅,早年曾是康有為、梁啟超的崇拜者,后來看到改良主義這條路在中國行不通后,又改信資本主義革命派,成為孫中山的擁護者,他曾多次去過日本,結識不少同盟會會員,參加同盟會的革命活動,較早接觸民主主義思想。周恩來在兩位母親去世后,帶著兩個弟弟重新回到淮安駙馬巷祖宅居住,生活十分困難,在表舅龔蔭蓀的家塾里讀書。“龔蔭蓀的思想傾向維新,到過日本,家里除許多古籍外還有一些宣傳近代西方文明的新書和報刊,周恩來曾把他稱作自己政治上的啟蒙老師。”在龔家書房了,周恩來閱讀了《革命軍》等當時的革命進步書籍,受表舅民主新思潮的影響而萌生了走出淮安外出闖蕩、追求進步的想法,心中開始對民主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1942年周恩來曾在上海對表姐龔志如說過:“表舅是我政治上的啟蒙老師”。
1910年夏天,周恩來離開家鄉淮安前往東北,這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周恩來后來曾說過,“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周恩來1910年至1913年在奉天東關模范學校就讀,這是一所剛辦不久的新式學堂,“課程包括修身、國文、算術、歷史、地理、格致、英文、圖畫、唱歌、體操十門。它的‘新’當然有限得很,但比起舊式的私塾和書院來,這些課程畢竟在周恩來眼前打開一個新的天地。”在這期間他比較多地開始接觸西方民主思想,從受傳統的封建私塾教育轉到系統地接受西方教育,逐步擺脫封建教育的局限,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時代強音,并畢生為之奮斗。
1913年,周恩來從東關模范學校畢業,來到天津南開學校讀中學,這在周恩來的一生中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經歷。天津南開學校是一所完全仿照西方資產階級的教育制度而創辦的崇尚科學和民主的典型的資產階級學校,“仿歐美西方教育模式,本教育救國理念而創立的私立中學。”進入學校的第二個學期,在校長的倡導和大力支持下,從小學就抱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與來自東北的同班同學張瑞峰和常策鷗共同發起組織了敬業樂群會,主持出版會刊《敬業》月刊,編輯出版《校風》周刊,積極參與新劇團,擔任新劇團布景部副部長,積極與同學進廠礦、下農村搞調研,在這些實踐中了解中國社會現實,愛國主義思想空前膨脹。在這些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周恩來廣泛閱讀各種進步書籍,從理論上尋求救國良方,系統研究了顧炎武、王夫之、譚嗣同等人的學說,也涉獵西方啟蒙思想家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論》等,對國內外的資產階級思想有了新的認識。這些理論熏陶和實踐準備,使周恩來迅速地成長為一名民主主義革命者,內心有了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想個革命意識。
1917年6月,周恩來以優異的成績從天津南開學校畢業,懷揣著滿腔愛國熱情,東渡日本求學,尋求救國真理。在日期間,周恩來認真閱讀了大量書籍,開始直接接觸馬克思主義。
周恩來在去日本的途中,閱讀了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被其中的新思想深深吸引,到達日本后,又仔細閱讀了《新青年》第三卷,頓感豁然開朗,從中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對“新”有了自己的認識:“世界時合乎自然的、活潑潑地、永不停息地進化的,自己的思想、學問和事業都要毫不可惜地拋棄‘舊’的,追求‘新’的。”但是對于“新”的具體認識,此時的周恩來還沒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周恩來到達日本不久,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之后日本爆發席卷全國的“米騷動”,導致日本各種社會問題嚴重,各種社會思潮泛濫。周恩來在《露西亞研究》上偶然看到論述俄國黨派情況的文章,他在旅日日記中說:“世界實行社會主義的國家,恐怕要拿俄羅斯作頭一個試驗場了。”周恩來正是在俄國和日本兩國的巨大社會變革中,閱讀了河上肇的《貧乏物語》和他主辦的《社會問題研究》、辛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神髓》、約翰·理德的《震動環球的十日》,這些著作雖然不同程度摻雜著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和社會改良主義的觀點,但是比較通俗地向人們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周恩來正在在閱讀這些著作的過程中真正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并在俄國十月革命和日本社會問題爆發的社會環境中,對馬克思主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思考,這是周恩來思想轉變軌跡的一個重要階段,使周恩來由一個民主主義革命者轉變為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是周恩來最終確定共產主義信仰的畢竟階段。
1919年五四運動的發生,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對帝國主義侵略和政府賣國罪行郁積著的憤怒的大爆發,周恩來積極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以其卓越的領導才干和組織才能日漸成長為學生運動中的領袖人物,組織和領導天津學生愛國運動,給周恩來的思想上帶來了巨大的轉變,革命的火種激情燃燒,也鍛煉了周恩來的各項能力,是周恩來的一次巨大進步。也正是在這二次革命的洪流中,周恩來的思想開始向馬克思主義靠攏。帶著一種革命意識的萌芽,周恩來遠赴歐洲留學。周恩來在歐洲曾給表格陳式周的心中闡述自己赴歐留學的緣由:“主要意旨,唯在求實學以謀自立,虔心考察以求了解彼邦社會真相暨解決諸道,而思所以應用之于吾民族間者。”他要到歐洲去實地考察各種實際,以最終確定自己所要走的道路,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1920 年底,周恩來參加華法教育會第十五屆赴法國勤工儉學活動,先后到法國、英國、德國等地,涉獵各種思潮學說,考察分析各國社會實況,比較不同國家改造社會的途徑。1921 年春,經張申府、劉清揚介紹,周恩來加入中國共產黨八個發起組之一的巴黎共產主義小組。旅歐期間,周恩來密切關注國際局勢動向,持續給天津《益世報》撰寫通訊,先后撰寫了 50 篇旅歐通訊,向國內民眾介紹國際大事,并在其中表達了個人的救國見解,尋求救國救民道路。他認真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實際,結合歐洲國家工人運動和社會實況,仔細研讀《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在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中反復比較“無政府主義”“工團主義”“基爾特主義”,得出社會主義必定是歷史發展趨勢的重要結論,進而確立了自己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1922 年 3 月,周恩來在與覺悟社戰友通信中明確表示:“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并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從此,共產主義成為周恩來的畢生追求。
周恩來出生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的啟蒙和熏陶,接受的是傳統的私塾教育,以《百家姓》《千字文》《神童文》等儒家經典啟蒙讀物啟蒙,他在回顧自己青少年時的歷程時曾說過:“我自己和大家一樣受過舊教育,后來因為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覺悟起來,參加了革命。”周恩來青年時期的思想轉變經歷過一段曲折復雜的過程,這與周恩來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所受的儒家傳統啟蒙有很大的關系,同時也受其他多方面因素影響。
首先,受封建官僚家庭和儒家傳統文化影響,愛國愛民思想根植于周恩來的血液中。周恩來出生于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周攀龍早年在府衙當師爺,晚年時謀得山陽知縣官位,“周起魁(周攀龍)為官清正廉潔,生前除了幾畝墳田,并不曾買過一畝田地。”。周恩來外祖父萬青選先后在淮安、清河(今淮安市區和淮陰區一帶)、安東(今漣水)、鹽城、等地做官長達30余年。他的大部分時間在淮安地區任職,任職期間,針對當時盜賊蜂起,兵匪禍亂,民眾不得安寧的情況,他主張筑圩代城,保障一方平安;遭受天災時,他設廠施粥,賑濟災民;他將江南的養蠶種桑和紡織技術引進淮安,推動了蘇北地區經濟的發展。為官三十年,清正廉潔,體恤百姓,被清河百姓列為當地歷史上三大名宦之一。在萬青選逝世十余年后,當地百姓感念他的軍功政績,專門為他修建了萬公祠以示紀念。周恩來出生于這樣的封建官僚家庭,從小以儒家傳統文化啟蒙,為百姓謀福利辦實事的思想根植于血脈中,從小就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其次,特殊的時代背景造就了周恩來憂國憂民尋求救國真理的迫切心理,強烈的民族感情和責任感驅使周恩來不斷尋求救國真理,導致周恩來的思想經歷幾個曲折發展的階段直至最終確立共產主義信仰。周恩來的青少年時代,正是中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時代,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浪潮,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無數仁人志士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尋求救國之路。12歲那年,周恩來離開家鄉前往東北,周恩來后來曾回憶說:“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正是在東北,周恩來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日俄對中國的殘暴侵略,周恩來來到東北的那一年,日本軍國主義正式吞并中國的鄰邦朝鮮,東北與朝鮮一水之隔,這使東北人民寢室難安。這一切都給少年周恩來帶來了異常強烈的刺激,怎樣把祖國和人民從苦難和屈辱中拯救出來,怎樣使中華民族得到振興,這一串問題像一團烈火一樣燃燒在周恩來的心中,推動他不斷走向革命的道路。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周恩來發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鏗鏘話語,于同學定下了“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的美好愿景。“在13歲那年,他已經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了。”正是受這種愛國主義的驅使,周恩來在以后的南開求學歲月和留學期間都自覺擔負起救國興邦的重任,努力尋求救國真理。
再次,通過反復的社會革命實踐和復雜的理論斗爭最終確立共產主義信仰。1917年6月,周恩來以優異的成績從天津南開學校畢業,東渡日本求學,在閱讀大量書籍的基礎上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并且將馬克思主義思想與當時日本的社會現實相結合,使他成為一名初具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隨后的歐洲求學階段,周恩來更是閱讀大量的進步書籍,下農村、進廠礦,經過反復的實踐考察,并在各種社會思潮的對比驗證下最終確立共產主義信仰。青少年時期的周恩來之所以能最終認定馬克思主義是一生的信仰,不僅在于堅持不懈的理論學習和宣傳確立了他的信仰,更在于長期廣泛的革命斗爭堅定了他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周恩來的青少年時期是他不斷努力奮斗最終走向光明的一個重要階段,對我們當代青年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青年一代寄予了無限期望,他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們梳理周恩來青少年時期理想信念的確立過程,就是要啟示我們當代青年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時刻牢記初心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