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入今 王智利
(廣州航海學院 廣東廣州 510725)

“海絲文化”即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是海上絲綢之路進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的各種精神及物質載體的總和[1、2]。其擁有絢麗多彩的文化遺產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其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各取所長的理念;居安不庸、求進思變的創新意識及一往無前的勇氣;一鼓作氣的精、氣、神,依然能夠被我們今天所開發、利用、發展和傳承[2、3]。“海絲文化”源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具有多元、包容、開放、進取的特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車輪中,不同的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交相輝映、擦出火花,積淀并形成了世人皆知并推崇的“絲綢之路”精神,并且在新時代背景下不斷與時俱進、創新革新,賦予新的時代內涵[3]。利益是海上絲路運行的核心,互信是海上絲路建構的前提,共享是海上絲路發展的基礎,中西方文明和文化的互動交融是海上絲路最終也是最豐碩的成果[2]。經濟繁榮,文化先行,文化產業化,經濟文化化,經濟與文化的相互依存關系隨著世界多元化格局的深入而不斷加強[4]。
我國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通過海上貿易往來加深各國之間的交流,既豐富了本國財富,又是資本、技術、商品、管理的融合,是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碰撞、沖突、融合與吸收[2]。讓全世界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了解中國,贊美中國。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5、6],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7]。“一帶一路”是振興中華促進我國當前對外開放和經濟騰飛的“必由之路”,是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空間的深遠謀劃[8、9]。包括,我國正在推動的與東盟及世界各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戰略,不僅有助于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人文交流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而且對促進區域繁榮、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大大拓展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4]。無疑,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曾創下的海洋經濟觀念、和諧共榮意識、多元共生意愿,將為我國發展戰略再次提供豐厚的歷史基礎;“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堅韌”的“海絲文化”內涵,對于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及中國與世界更深層次的互動,具有深刻的啟迪和極其重要的當代意義[10]。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帶一路”計劃的重要支撐區,其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5]?;浉郯拇鬄硡^是中國開放前沿和產業高地,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扎實,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戰略地位突出?;浉郯拇鬄硡^和“一帶一路”兩大戰略將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指導和引領粵港澳深度融合發展,并參與全球競爭,為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發展開創新局面。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青年強則國強,而大學生是青年的生力軍,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對個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都至關重要[7、11]。因此,加強青年的文化認同教育,提升青年的文化自覺與自信,能夠有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6]。大學生政治立場堅定、思維活躍、創新意識強、專業知識豐富,能夠為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6、10]。普及當代大學生的“海絲文化”,培養他們對“海絲文化”的認同感[9]和歸屬感[12],讓他們明確“海絲文化”的精神內涵及其對當代社會的重要價值[13、14],不僅有助于大學生理解“海絲文化”的意義,強化大學生與“海絲文化”的緊密聯系,還能增強大學生對“海絲文化”的認同感和保護的積極性[15],只有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價值產生了充分的認識和自信[11、16],才能認同和堅持堅守,敢于吸收借鑒,勇于創新。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15、16];有利于“一帶一路”后備人力資源素質的提升,充分發揮大學生先進的理念及專業特長,以“海絲文化”為背景進行創新創業,吸引相應的文創產品開發與銷售和相關景區開放與發展,從而拉動粵港澳大灣區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方面的經濟發展,為“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實施做出貢獻。不斷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發展,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做出重要貢獻[17]。
研究顯示廣州市大學生“海絲文化”知識知曉率較低,但對于普及推廣“海絲文化”的態度是積極的,應加大對“海絲文化”的宣傳力度,使學生的積極態度轉化為學習知識的動力[18]。利用大學生歡迎的推廣“海絲文化”的場合如學校、網絡、社區、公園及廣場、公交廣告宣傳;利用互聯網等自媒體平臺、電影電視、正規宣傳手冊或歷史書籍等,結合國家政策和政府部門的宣傳、實地走訪、參觀專題展覽和專業人士的授課等方式[18],開發“海絲文化”相關網絡平臺及數據庫、“海絲文化”創意產品、利用“海絲文化”元素充實校園文化、拓展大學生“海絲文化”相關社會實踐平臺和路徑、建設城市“海絲文化”歷史文化走廊、文化地圖、文化旅游產業區、重要人文景觀,促進“海絲文化”元素旅游業發展。
“海絲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及重要地區;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提高大學生對“海絲文化”的知曉率及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可以提高大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升大學生參與“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我國拓展戰略機遇期、謀劃發展新格局,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