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心怡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市 300382)

根據相關研究機構公布的數據來看,婦女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在15%到30%,較高的發病率,打亂了婦女正常的生活節奏,降低了幸福感、滿足感,誘發系列家庭問題。為防范這種情況的發生,及時有效地對婦女產后抑郁開展干預,使婦女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需要借鑒西方國家的有益經驗,以社工組織為平臺,通過對婦情緒的有效疏解,達到緩解焦慮、易怒等情緒的目的。
分析婦女產后抑郁危害性與誘發原因,逐步扭轉了婦女自身、家庭成員以及社工的思維認知,促進相關主體形成正確的觀念認知,明確必要的心理干預、情緒疏導對于婦女產后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為后續社會工作的介入提供了思想準備。
產后抑郁的主要表現。婦女產后抑郁發病率較高,典型的產后抑郁往往發生在分娩后的40天之內,分娩的3個月到6個月自行恢復。但是部分婦女其產后抑郁可以持續2年,妊娠后復發率可以達到30%。婦女產后抑郁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并伴隨著一定的焦慮情緒,嚴重者會產生對丈夫、嬰兒的敵對情緒,嚴重影響產后的正常生活。
產后抑郁危害性的具體表現。從實際情況來看,婦女產后抑郁的危害性集中表現在生理、心理兩個層面。生理上,出現食欲不佳,體重降低以及失眠的癥狀;心理上,出現焦慮情緒,脾氣急躁,容易被激怒,部分婦女還會出現恐慌。同時也會出現一定的認知問題,分娩后,婦女的注意力不加重,出現反應速度變慢、記憶力減退的幾率較高,不愿意參加社會活動,嚴重的產后抑郁甚至會誘發自殺的傾向。產后抑郁對于婦女生理、心理、認知的危害性,要求產婦自身、家庭成員、社工組織以及相關醫療服務機構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正視起產后抑郁對于產婦的消極影響,采取相應的舉措,做好產后抑郁的有效干預,將產后抑郁的危害性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保持婦女心理健康水平。
婦女生理層面的變化。婦女產后抑郁的誘發原因是多樣的,主要包括情緒原因、生理原因以及心理原因等。婦女在整個懷孕期間,情緒較不穩定,不穩定性的情緒是誘發產后抑郁的最直接原因。婦女在完成分娩后,其內分泌系統以及荷爾蒙效應受到影響,體內激素水平的快速變化,往往會增加產后抑郁的嚴重程度。例如婦女懷孕時,雌性激素的水平持續升高,激素水平可以達到正常狀態的50倍,分娩后,激素水平迅速恢復到正常狀態,這種特殊的生理變化,使得婦女的情緒波動較大,自身對于情緒的控制能力逐步減弱。
婦女家庭角色的變化。婦女在生產后,其家庭角色發生了深刻變化,部分婦女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這種角色轉變,承受更多的壓力。例如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女性,由于分娩以及哺乳,將其從原有的生活場景中剝離出來,生活節奏的變化以及哺乳壓力,使其出現抑郁情緒的機率更高。基于婦女產后抑郁的誘發原因,在抑郁情緒的疏解環節,無疑應當堅持問題導向,在掌握婦女產后抑郁誘發原因的前提下,采取針對性的舉措,強化焦慮、抑郁等情緒的化解能力,穩步提升婦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婦女產后幸福感、滿足感的穩步提升。
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婦女對于社會工作介入產后抑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少數婦女對社工組織存在抵觸情緒。為加速思維認知的轉變,厚植社會工作介入的婦女產后抑郁的群眾基礎,需要從實踐角度出發,對社會工作介入婦女產后抑郁的可行性進行探討。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論證,社會工作對產婦家庭生活的介入,可以有效緩解其抑郁情緒,促進家庭生活的核心。具體來看,社會工作的介入,更好地梳理了家庭因素、個人情感因素與抑郁等負面情緒之間的關系,借助合理的舉措與方法,逐步消除負面情緒。例如社會工作組織在入戶與產婦進行深入溝通與交流后,基本掌握婦女產后的生活場景,根據生活場景的不同,兼顧婦女產后抑郁程度,采取不同的處理手段,給出相應的意見建議,以達到疏解抑郁情緒的目的。要求夫妻之間要做好溝通,丈夫要給與妻子更多的關心,對于妻子的抱怨要耐心傾聽,做好心理疏導。同時努力營造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通過充分溝通與良好的環境,逐步舒婦女的產后壓力,以達到消解抑郁情緒的目的。社會工作組織的參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婦女產后抑郁的嚴重程度,管控了其危害性,實現了和諧家庭的構建。個案介入作為成熟的工作機制,通過一對一服務的形式,快速獲取各類資源,解決相關問題。例如社會工作的個案介入,采取訪談法、文獻研究法等手段,評估婦女產后抑郁的嚴重程度,綜合評估婦女的家庭生活場景,采取針對性的手段,引導婦女快速改善心理狀態,修復家庭關系,使得婦女在產后,可以積極、樂觀地面對家庭生活。從實際效果來看,社會工作個案的介入,豐富了婦女產后抑郁的應對能力,充實了現有的心理衛生服務體系,對于我國心理衛生服務能力的提升、服務機制的完善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通過研究婦女產后抑郁介入個案,社工組織完成了實踐經驗的總結與工作規律的明確,使得社工組織及其工作人員,對介入的方式方法有了更為準確的把握,消除了過往社會工作在婦女產后抑郁介入過程中存在的錯誤認知,全面提升了社會工作在實踐中應用的針對性。
案例狀況分析。姜女士分娩前,在國企事業單位工作,工作能力突出,性格開朗。2018年結婚后,2020年分娩。在產褥期,姜女士出現較為明顯的抑郁情緒,與丈夫、婆婆的關系迅速緊張,出現一定的自殺傾向。針對于姜女士的情況,相關社工組織快速介入,安排社工入戶走訪,通過與姜女士開展密切的溝通,對其抑郁情緒的誘發原因、嚴重程度開展評估與總結。姜女士在產后,遭受煩躁、焦慮等情緒的困擾。與丈夫缺乏溝通,二人的關系逐步疏遠,婆媳由于育兒理念的不同,產生系列矛盾,關系快速惡化。
需求分析。導致姜女士抑郁情緒的原因在于,分娩后,姜女士自身的社交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由于忙于哺乳以及家務,沒有充足的時間與朋友、親戚等進行溝通,消除心理壓力,壓力的逐步疊加,增加了情緒的抑郁程度。姜女士的丈夫由于工作的原因,無法分擔家務、育兒,加之其性格較為內向,不善于溝通,使得兩人在姜女士分娩后,爭吵頻率逐步增加。
介入實施過程。在對產后抑郁婦女進行社工個案介入的過程中,應當采取接案評估、社會診斷、目標絕對、建立協議、持續社會治療以及評估等過程,對介入對象進行持續性的介入,使其恢復心態,減少負面情緒的困擾。
方法與建議。做好情緒與心態的調整。在進行介入服務的過程中,社工根據前期掌握的情況,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服務方案,通過有效的社會服務,對產后抑郁情緒做好疏解,并將矛盾疏解以及心理輔導作為本次介入的重點領域。在情緒調整方面,社工采取入戶走訪的方式,建立起與姜女士的穩定聯系。溝通交流過程中,認真傾聽姜女士的不滿與抱怨,從專業角度出發,給出相應的意見建議。例如指導其做好放松訓練,實現身心的愉悅與放松,實現焦慮抑郁情緒的緩解。訪談過程中,社工了解到,姜女士由于頻繁的哺乳,導致睡眠質量不佳,出現失眠的情況。懷孕后,姜女士體重增加了30多斤,產后體重、身材的恢復速度較為緩慢,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較差的睡眠以及不佳的身材恢復,擔心哺乳以及培養幼兒會影響自己的職業發展以及職業發展,導致姜女士存在緊張、焦慮情緒。針對于姜女士的心理狀態,社工引導其進行舒展運動,鼓勵姜女士堅持做瑜伽等產后運動,通過運動的方式逐步降低體重,恢復身材,實現抑郁情緒的有效排解。轉換環境舒緩壓力。除了進行入戶走訪之外,社工還可以轉換介入環境,為婦女產后抑郁情緒的疏解營造輕松的氛圍。通過良好氛圍的營造,使得產婦可以更好地轉換抑郁情緒,實現情緒的有效調整。例如社工帶領姜女士進入公園,在游覽的同時,采取心理疏解的方式,引導其宣泄負面情緒。同時加強與姜女士丈夫、婆婆的溝通與交流,從客觀、公正的角度出發,分析姜女士的面臨的困境以及夫妻關系、婆媳關系之間存在的問題,幫助姜女士的丈夫、婆婆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適當進行調整,促進夫妻關系的核心與婆媳關系的和睦,促進和諧家庭關系的形成。通過這種自然環境、家庭環境的科學營造,實現了壓力的舒緩,有效應對產后抑郁的發生。
社會工作對婦女產后抑郁的介入,對于婦女情緒的改善,家庭關系的和諧以及生活性感福的提升有著極大的裨益。為更好地發揮社會工作的積極作用,文章采取個案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討社會工作介入婦女產后抑郁的基本思路與主要方法,通過案例總結,形成完備的工作認知,加速構建體系化、標準化的社會工作介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