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朔晨 李磊 朱亞飛 馬靜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城市更新視域下,老舊小區改造為建筑業節能減排開辟了新途徑,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碳排放與能耗,符合“雙碳”理念。國內學者對居民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意愿進行了諸多研究,如李德智等[1]通過計劃行為理論研究了南京市老舊小區居民參與意愿,張佳麗等[2]通過調研總結出影響衡水市居民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積極性的多個因素,但很少有學者探討居民的非理性因素與利他性。基于此,本文以張家口市老舊小區居民為研究對象,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和規范行為理論,進行居民改造意愿心理因素測度,收集問卷數據后利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數據分析,探究影響居民參與意愿的因素,分析提升其改造意愿的對策,從而加快“雙碳”目標的實現和城市更新的進程。
1.1.1 計劃行為理論
計劃行為理論(TPB)由Ajzen于1985年提出,是當前分析個體意圖與行為之間關系應用最普遍的理論之一[3]。它通過感知行為控制(PBC)、主觀規范(SN)和態度(ATB)進行行為意圖預測。其中,PBC是指個體對執行某種行為的掌控程度;SN是指一個人對施加于他的社會壓力的感知,這種壓力迫使他執行或不執行相關的行為;ATB通常被認為是主觀規范和行為之間的中介要素,本研究不予考慮[4]。
1.1.2 規范激活理論
規范激活理論(NAM)由Schwartz于1977年提出,該理論認為后果認知(AC)、責任歸屬(AR)和個人規范(PN)是影響人行為的主要方面。其中,AC是指個體對不實施某一行為可能會帶來的不良后果的認知;AR是指個體認為其對不實施某一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負有責任;PN是指個體對自身責任與義務的認知。規范激活理論最初用于解釋利他主義行為,此后擴展到親社會行為。
1.1.3 計劃行為理論和規范激活理論的組合
居民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行為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老舊小區改造相比大拆大建減少了能源消耗、降低了碳排放,這方面屬于親環境行為,是利他層次;參與改造后有更加舒適的環境并能增強自己的道德感,這方面屬于親我行為,是利己層次。一些學者認為計劃行為理論屬于理性選擇模型[5],忽略了個體、情境等差異對行為產生的影響[6],不足以解釋居民參與小區改造的行為意向;而規范激活理論雖然在解釋親環境行為上有著較好的適配性,卻忽略了人的理性因素,所以在解釋利我行為以及自我能動作用時不具有說服力[7]。因此,將計劃行為理論和規范激活理論相結合,能夠更好地解釋居民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行為。Chen[8]分析了規范激活理論與計劃行為理論結合的有效性,并在親環境行為的背景下進行了驗證。
Wang等[9]認為,PBC在意愿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個體對自己感知的高度控制可以產生強烈的行為意圖。
Shin等[10]指出,PN對參與意愿有直接影響,當PN被激活時個人的道德與客觀期望就會約束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活動,進而促使他們產生參與意愿。故假設:
H1:PBC對居民參與意愿(PI)產生正向影響。
H2:PN對居民參與意愿(PI)產生正向影響。
在綠色行為領域中AC對PN有正向影響[11],居民對不參與小區改造產生了不利后果認知,進而激活PN來產生參與意愿。在AC、AR、PN三者關系中,許多研究表明AR起到中介作用,如DeGroot等[12]演繹了5種親環境行為的研究,發現多數情況下出現的是鏈式中介模型。可見,當產生強烈的后果意識時會使AR產生正向作用進而激活PN。故假設:
H3:AC對PN產生正向影響。
H4:AC對AR產生正向影響。
H5:AR對PN產生正向影響。
SN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居民對于社會輿論與客觀環境所造成的壓力的感知,這種壓力可能促使居民產生改造小區的意愿。在SN和PN的關系上,SN先于PN[13]。耿紀超等[14]在居民出行方式選擇影響因素的研究中認為,PBC直接影響PI,因為只有居民放棄居住拆建的新住房,并且有強大的自我暗示時才能正向強化PN。故假設:
H6:SN對PN產生正向影響。
H7:SN對PBC產生正向影響。
H8:PBC對PN產生正向影響。
基于上述假設構建假設模型圖,如圖1所示。

圖1 假設模型圖
問卷采用Likert 5級量表,通過分析問卷結果研究影響居民參與住房改造意愿的因素。通過查閱文獻,構建6個維度的18個題項。表1為問卷具體的測量題目。

表1 問卷具體的測量題目

(續)
本研究調查案例地為河北省張家口市,選取依據如下:①2021年張家口市15個縣區計劃改造176個老舊小區,涉及居民40 492戶,改造面積310.64萬m2,成果頗豐,且老舊小區改造建設仍在進行中;②張家口市人口密度較低,相比擴大新建建筑數量,在現有基礎上改造老舊小區實現經濟社會效益的雙增值更為穩妥;③我國有很多與張家口市類似的四線城市,對其進行實證研究有利于同類型城市成果推廣、方案實施及改進。通過實地調研以及分發網絡問卷的方式進行數據回收,本研究共計發放430份問卷,回收413份,其中有效問卷395份,其樣本人口統計學特征見表2。

表2 樣本人口統計學特征

(續)
利用SPSS 26進行問卷的信度檢驗,測量結果顯示每個維度的Cronbach’α系數與CR值均大于0.7的可接受值,各維度通過一致性檢驗。
效度檢驗包括收斂效度與區分效度的檢驗。收斂效度用AVE值分析,當大于0.5時[19],維度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同時,該構念AVE平方根均大于構念間標準化回歸權重系數時,表示該模型具有良好的區分效度。由表3和表4可知,效度檢驗均符合標準。

表3 信度效度檢驗表

(續)

表4 區別效度檢驗
通過AMOS 26對模型擬合度進行檢驗,指標均達到可接受標準,指標以及參考范圍見表5。

表5 結構方程模型的擬合優度指數
假設檢驗結果見表6,所提出的7個假設在95%的置信區間上得到了支持,1個假設未得到支持。原因可能是:①張家口市是一個四線城市,地方居民的文化水平無法與一流城市比肩;②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張家口市常住人口減少了226 583人,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在地域、年齡以及文化水平的制約下,居民對環境惡化的程度沒有較強的敏感性,也沒有意識到拆建所產生的不利性后果。當居民們都認為這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時,就會認為這不屬于自身的責任,導致無法激活PN。

表6 路徑關系檢驗結果
中介效應可以分析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的過程和作用機制,通過Bootstrap法進行中介效應分析。經檢驗,三組路徑均為部分中介,具體分析結果見表7。

表7 中介效應分析表
通過方差分析判斷不同水平是否對觀測變量產生了顯著影響,若顯著,則用LSD法對不同組別的差異進行多重比較分析。由于篇幅的限制,本研究只給出產生顯著差異的變量。研究表明,不同收入樣本對于PBC、AR、AC呈現出差異性,不同學歷樣本對于PBC呈現出差異性。不同收入會使得物質條件、接觸的社會圈層產生差異,這就導致在行為控制力、責任承擔以及對事后結果的聯想性具有分歧與差異;學歷的差異也導致個體在感知控制力上參差不齊,往往高學歷的樣本更具有明顯的控制力。但在本研究中,博士對PBC的表現較為消極,可能是由于學識的廣博性促使其對改造進行了更多維度的分析與思考,站在全過程角度認為老舊小區改造存在一定短板。方差分析結果見表8,收入和學歷的多重比較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收入、學歷的多重比較結果

表8 方差分析結果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法對河北省張家口市居民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意向進行了調研,確定了各影響因素與居民參與意愿之間的關系。計劃行為理論和規范激活理論的結合提高了模型的實用性和預測性,并進一步從利己、利他角度解釋了居民參與小區改造意愿的理性原因和道德原因。研究顯示,PN、PBC是居民參與改造小區的驅動因素,說明參與小區改造是受到居民利己和利他雙重驅動作用的復雜心理過程。而SN和AR是PN和PBC的先導因素,可通過中介作用間接影響近端因素進而對參與意愿產生影響。此外,群組比較中不同收入樣本對于PBC、AR、AC呈現出差異性,不同學歷樣本對于PBC呈現出差異性。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影響居民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心理因素,可為政府從經濟和道德方面擬定和實施相關政策以及鼓勵居民參與小區改造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