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影

摘要:伊沙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早期詩歌開始,就確定了基本的創作傾向,即遠離過度抒情、回歸充滿質感的日常生活。以伊沙的詩歌《張常氏,你的保姆》為例,全篇就是以口語化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他拒絕朦朧派的隱喻象征格調,以敘述性的情景傳達情感,文本中反諷的策略以及對立的設置,與語言的口語化形式完美融合,形成了他獨特的美學風格。敘述性口語的表達,不僅讓讀者產生一種現場感,也傳達出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定信心,由此引發人們對中西文化對立的深刻反思。
關鍵詞:伊沙 口語化 《張常氏,你的保姆》
一、引言
詩,最重要的是能反映生活和抒發情感,它的語詞、結構等都是為其服務的,并沒有一定的成規,這就為詩歌的創造性語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語言是溝通詩歌表達內容和呈現方式的紐帶,在詩歌中的作用重大。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用口語寫作詩歌已成為詩壇的主流,伊沙是中國現代口語詩的代表性詩人,日常口語詞匯儼然已經成為其詩歌創作的語言底色。通過口語進行思想交流,表達獨特見解,較之書面語言更接近生活的原生態,更能表現真切的生活場景和內心圖景。作為民間寫作的代表詩人,他的詩歌立足于生活經驗,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真實的生存狀態,表達個體思考,通過口語化的語言表現出獨特的美學風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
二、反抒情的情景敘述
“俗化寫作熱衷于日常經驗的描述,從‘形而下’的凡俗生活表象中開掘隱蔽的詩意。在這些詩人看來,世界萬物無所謂現象與本質之分,現象也就是本質,本質也就是現象,真實地描述出現象,也就抵達了本質。故而詩人不一定都高蹈于云端,詩歌也不一定都蒙上神性的光環,詩人不避諱極其瑣屑的日常事物,只要抓住身邊的事物,把它們記錄下來,就有可能直逼隱匿的詩性,當然這就要靠詩人的審美判斷力了?!盵1]伊沙就是俗化寫作的代表性作家,在他的詩歌中,敘述性口語取代了審美性話語。
伊沙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敘事性,詩歌呈現出來的是各種生活中的場景、事件,針對表現對象與意圖選用適當的結構形式,在舒緩的敘事性節奏中融入詩歌韻味。伊沙曾說:“我知道詩歌的本質很可能永遠都是抒情的,詩的現代化所伴隨的智性趨勢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點。但我仍要高聲強調反抒情。因為我知道太正確的理論往往沒用,而有用的說法又不那么正確——這也是常識?!盵2]伊沙還寫了一首《梅花:一首失敗的抒情詩》,面對梅花這種最能引人抒情的意象,他就是要反抒情,可以明顯看出他對抒情的反叛。伊沙的敘事詩擺脫了朦朧詩中的象征暗示與晦澀隱喻,反對過度經營意象,主張語言簡單易懂,爽快明朗。詩人告別泛濫的抒情,介入日常生活場景,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體悟出真理與詩意,并以口語的形式傳達出來,讓讀者產生一種現場感,自然而然地發覺庸常生活中潛藏的哲理和智慧?!胺彩峭ㄟ^人類的經驗可獲得的東西都不應被排斥在詩歌之外”,沃倫對于詩歌的這一闡釋就賦予了其巨大的寬容,而詩歌內容與形式的一致性,又使得伊沙詩歌的敘述性與口語化異常和諧。“口語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間味。它使我們感到無比親切。”[3]《張常氏,你的保姆》這首詩歌的語言的審美性因素較少,全詩以敘述性的口語化方式呈現。文本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個人在向另一個人述說:我在外語學院任教,而我卻認為農民出身的老保姆才是真正的教授,她取得的成就就是將一個美國孩子養出了中國味。這和胡塞爾的現象學還原很相似,在胡塞爾看來,要想發現事物的本質首先要“懸擱”,從而“回到事情本身”。從這一角度理解會發現伊沙是在做減法,將一切修飾剔除,剩下的就是簡單地陳述或者羅列一些事實。
伊沙反對搬弄技巧:“真正的好詩永遠都在技巧后發生?!彼种匾曉姼杩谡Z的使用,并且結合敘述性的口吻,語言坦率真誠,直面人生。普通的生活場景融入口語化的詩歌中,就產生了“陌生化”的效果。“陌生化”就意味著“對舊規范舊標準的超越、悖反,它是對讀者的審美心理定勢、慣性和套板反應的公然挑戰。”伊沙將生活性的素材給予詩性的轉化,給人一種新奇的感覺,這得益于他對日??谡Z的合理化處理。
三、 睿智的反諷策略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評”興起后,“反諷”一詞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此作為文學批評術語被廣泛應用。反諷中最常使用的就是言語反諷,著眼于文本語言文字的修飾,通過“說與本意相反的事”,即“所言非所指”或者“正話反說”,常給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審美感受。布魯克斯認為在文學作品中,“反諷是由于語詞受到語境的壓力造成意義扭轉而形成的所言與所指之間對立的語言現象。”[4]語境能使一句話的含義顛倒,反諷主要旨在揭示文本中的復雜變化。反諷敘事體現的是現實主義的批判立場,“詩人是一個時代的靈魂和良心”,詩人將口語化的語言運用到詩歌中使其反諷意味增強,更有利于表達詩人的情感和引起讀者的反思。
文本中從不向學院里的教授們低頭的我,卻“致敬”老保姆張常氏這樣一個鄉下農民是“真正的教授”,這極具諷刺意味。學院的教授們本該是值得尊敬的知識群體的象征,但是在我眼中老保姆張常氏才是真正的教授,這將那些學院的教授置于何地呢?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學院教授的所作所為是看不慣的,讓人不禁去思考其中的原因,聯想到外語學院的教授與地道的陜西農民這樣的設定,就可知作者更看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俺删汀币辉~用在這里更是諷刺至極,“詩歌語言依賴言外之意和旁敲側擊使語言具有新鮮感?!盵5]當“成就”二字被安放在教授的語境下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這樣一個詞匯被放置在保姆的名下就極具諷刺意味??此坪翢o關系的“保姆”與“成就”聯系在一起,就產生了陌生化的效果,更加深了對教授們的諷刺,“成就”本該是這些學院教授獲得的,但是作者將其授予張常氏,因為她“把一名美國專家的孩子/帶了四年/并命名為狗蛋/那個金發碧眼/一把鼻涕的崽子/隨其母離開中國時/滿口地道的秦腔/滿臉中國農民式的/樸實與狡黠/真是可愛極了”。當這些外語學院的教授們在教授學生外語的時候,老保姆張常氏卻取得了將美國孩子帶出了中國味的“成就”,這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起到了極強的反諷效果?!懊币辉~有同樣的表達效果,“命名”一般用于比較鄭重的場合和事物上,一個沒有自己名字的“張常氏”竟然給一個美國專家的孩子命名,并且是“狗蛋”這樣一個接地氣的名字,“張常氏”“命名”“狗蛋”就構成了強烈的反諷。農民出身的老保姆張常氏稱呼美國專家的孩子為狗蛋,這是符合她身份的,但是由“命名”二字聯結起來,就顯得極具諷刺意味。反諷來自“對立物的均衡”,即通?;ハ鄾_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詩中結合為一種平衡狀態。反諷的這種詩學特征,在語境的作用下,它可以使語言活動方式中潛在的意義得到充分地表達,從而增強作品的表現力。
伊沙的詩歌看上去就是流水賬似的日常生活的記錄,從敘事開始,以敘事結尾,中間的分行就是語言滑動的自然呈現,但是其中透露出的反諷使其文本富有張力。唐欣給予了伊沙詩作極其高度的評價:“讓人聯想起魯迅雜文的狀態,依托具體的情境,闡發具體的智慧,感興生發,隨物賦形,一語中的,一語道破,一語成讖。”[6]
四、 巧妙的對立設置
“詩是一種同時能涉及一個復雜意義的各個方面的風格技巧。”[7]英美“新批評”派強調,優秀的作品必須具有復雜性或者說矛盾對立的包容性。這種對立也可以稱為悖論,指的是表面上荒謬而實際上真實的描述。然而,正是這樣一種悖論語言成了布魯克斯心目中理想的詩歌語言,“詩的語言是悖論的語言,悖論正符合詩歌的用途,并且是詩歌不可避免要使用的語言。科學家的真理要求其表述的語言必須清除悖論的一切痕跡;很明顯,詩人要表達的真理只能用悖論語言?!盵8]
《張常氏,你的保姆》,初聽到這個名字,讀者自然而然會想到艾青的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這兩部作品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在人稱的使用上,“你”和“我”的對立。伊沙的這首詩,題目中用“你”,聽起來更像是兩個人的對話,一個人在告訴另一個人,“張常氏,是你的保姆”。仔細品味就會發現,“我”是一種陳述性的表達,而“你”,則是一種陣痛性的提醒。在作者看來,現今社會面臨的問題,共情帶來的感化力量已經明顯不足,需要他人的刺激和點醒。處于安逸生活的人們只有感覺刺到痛處才會去關注和反思問題所在,《張常氏,你的保姆》以期喚起人們心中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如果說《大堰河,我的保姆》為的是刺激大家的淚點,那么《張常氏,你的保姆》刺激的就是大家的痛點。張常氏,是我的保姆,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保姆。她代表著撫育我們長大的中國傳統語言乃至中國傳統文化?!巴庹Z學院”與“地道的秦腔”這一對立因素,就將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對立了起來,外語學院所教授的是外語,而地道的秦腔則代表了我們的傳統語言文化?!八械脑~語都是一個多重意義的整體?!盵9]“樸實”與“狡黠”之間的對立,這兩個有著相反意味的詞共同來形容被老保姆張常氏帶大的滿口秦腔的美國孩子,一方面是在概括中國農民的性格或者說是中國人的性格,是中華傳統文化內部的對立。伊沙在致敬的不只是老保姆,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但是他在情感表達上并不是一味地吹捧,而是通過“樸實”與“狡黠”達到一種對立平衡,由此,就是這樣的祖國人民和中華文化在作者心中是“可愛極了”;另一方面也可理解為外部的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對立,更進一步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詩歌的張力就來自這種對立與平衡。伊沙以他對祖國的熱愛為根基,用更理性的目光去審視當今的中國,覺察到祖國在語言、文化方面受壓制卻又生命力頑強的現象,于是用詩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遍布于生活的各個角落。
“把在邏輯上不相干的甚至是對立的詞語聯結在一起,使之相互作用、相互碰撞,在結構安排上也是如此。詩意正是在這種相互碰撞、不協調中產生的。”[10]在詩歌中不斷出現的種種對立、矛盾、悖論,它們之間相互擠壓構成了詩歌中全部的張力,使得文本成為了一個繁雜又統一的有機體。

五、結語
伊沙從日常生活中去擷取詩歌的素材與切入角度,使平庸的現實生活體驗保持生命的在場感?!稄埑J希愕谋D贰吠ㄆ际强谡Z化的語言,加之敘述性的結構形式,向讀者娓娓道來自己的生活經驗。親近的語詞、熟悉的場景,書寫出現實人生的平淡與波瀾,把生活現場以最樸素的表達方式呈現于讀者眼前,達成一種幾近零距離的生活觀照。但是他的詩歌內涵又不止于此,而是深入生活、人性的內里,竭力呈現其中習焉不察的東西。“他的詩帶給我們輕松,也帶給我們思索和頓悟,戲謔調侃的背后,深藏的是對人類、對社會、對文化的關注。”[11]
參考文獻:
[1]吳思敬.圣化寫作與俗化寫作[A]. 陳超編.最新先鋒詩論選[C].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伊沙.被迫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200.
[3][4][5][7][8][9][10]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64, 83,83,97,82,86,82-83.
[6]唐欣.詩歌也是挑戰——伊沙詩歌簡論[J]. 蘭州大學學報,2005(6):18.
[11]劉小微.論伊沙詩歌語言的創生性意義和策略[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3(5):99.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