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君 高 川
(1.天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天津 301617;2.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試院,天津 300387)
當前人類面臨的健康問題和現代醫學發展創新面臨的諸多挑戰,引發了全社會對中醫藥在當前地位和作用的再度審視。中醫藥是我國的國粹和傳統文化瑰寶,是建立在悠久歷史積累和豐富臨床實踐基礎之上具有整體論屬性的治療策略。其在應對嚴重健康挑戰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的治療中取得顯著成效就是最好的例證。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進一步發展中醫藥”的重要指示[1]。因此,中醫藥在新時代必將持續展現強大生命力。
中醫藥大學是中醫藥文化所依托的高等教育平臺,肩負著培養中醫藥人才、提升中醫藥科研水平、傳承中醫藥文化、傳播中醫藥理念的歷史責任,是新時代發展中醫藥事業的中堅力量。目前,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為代表的一批中醫藥大學正在新建或籌建過程中。
大學圖書館是高校的文獻情報機構,對于高校的教學、科研起著關鍵的支撐作用。大學圖書館的工作與發展水平直接決定和影響著高校的辦學能力與學術水平。為此,辦好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對于提升中醫藥大學的辦學質量至關重要。1986年,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建設的相關研究就開始出現,至今已經涌現出大量的科研成果。為全面梳理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的研究情況與熱點前沿,筆者借助CiteSpace.5.8.R3軟件,對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國內學術期刊相關文獻的知識結構進行可視化圖譜分析,揭示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研究的發展脈絡與研究走向,進而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文獻數據來自于CNKI數據庫,以主題='圖書館'AND主題='中醫藥'為檢索方式進行精確匹配檢索,時間范圍設定為全部出版年,期刊來源類別選擇“全部期刊”,搜索結果顯示共有1179篇期刊論文。去除無作者、無年份、重復、相關度不高、會議通知、筆談、專訪等無效文獻,最終獲得相關文獻678篇。
采用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對上述678篇期刊文獻進行年發文量統計,同時對作者、發文機構、關鍵詞、主題突現詞等進行可視化分析,形成科學知識圖譜,并據此分析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和未來研究趨勢。
對某一研究領域每一年度在CNKI期刊發文數量進行定量統計,可以揭示研究者在不同年份對該領域的關注度、深入度和總體研究情況。以時間、發文量分別為橫、縱坐標,用Excel2019作圖,對678篇文獻進行年發文量統計并進行了趨勢擬合分析(見圖1)。通過圖1中實際發文量數據可以看出,無法通過線性、指數、對數、乘冪、多項式等算法進行擬合,只能采用兩周期移動平均法進行趨勢預測。可以看出,2022—2026年的預測發文量基本會在靠近40篇/年處窄幅震蕩。然而,由于移動平均法是以前面若干周期平均值為底層數據的趨勢預測法,其預測值與過去情境高度相關,對于當前或未來可能產生的趨勢變化反應遲鈍,無法很好地預計未來波動,故在運用此方法進行趨勢分析時,需要結合其他定量或定性分析,才能更準確把握未來趨勢。
由圖1可知,研究者對于中醫藥高校圖書館建設的探索工作起步很早,在1986年就有正規學術論文發表,隨后進入了指數增長的態勢,2009年出現了第一個研究高峰。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對于高等教育、大學建設和圖書館建設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2009年正是《綱要》的完善和征求意見階段,因此可以分析2009年出現研究高峰與《綱要》的發布有直接關系。2010年,研究熱度驟降,隨后又逐漸線性攀升,在2013—2015年又突然呈現第二個爆發態勢,并且這兩年的成果數量大大超過了2009年。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2]。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并由國務院印發[3-4]。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建設相關研究的爆發時間段與黨和國家對高校“雙一流”建設政策的頂層設計周期高度重合,兩者是正相關的。此后,相關研究再次進入下行通道。可見,國家教育重大形勢變化與重大政策出臺是刺激本領域研究的直接原因。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和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筆者預測本領域的年發文量不會出現如圖1的預測數據走勢,而是會呈現持續增長態勢,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將不斷拓展。

圖1 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主題發文量年度分布
筆者對1986—2021年CNKI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相關的研究文獻進行了統計梳理,涉及期刊共計185種。表1對刊發量排名前20的期刊進行匯總,發文總量為371篇,占全部分析文獻的54.72%。由表1可知,在發文前20的期刊中大多數為圖書情報領域的期刊,其中《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發文量最大,為70篇,占全部發文量10.32%;《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發文量為46篇,占比為6.78%,排在第2位。此外,排名第3位到第14位的期刊的總發文量都達到兩位數的范疇,表明也是本研究領域的重點學術交流平臺,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表1還可以發現,發文量前20的期刊中只有《圖書館學研究》和《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為核心期刊,其余18種期刊均為普通期刊,說明本領域研究的深度與水平亟待強化提升。

表1 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主題發文量Top20的期刊
梳理統計發文作者信息數據對于識別該研究領域的高產作者和厘清各作者合作的拓撲結構網絡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同時,采用g-index算法、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裁剪策略,利用CiteSpace軟件繪制了本領域的高產作者合作網絡圖譜(見圖2)。圖中作者名字和節點大小與其發文量成正比,節點之間的聯系表示作者之間的合作情況,且線段粗細與其合作緊密程度成正比。
從圖2可以看出,高產作者群體中主要存在“一大四小”共5個合作矩陣,并且每個合作矩陣內作者之間的合作均非常緊密,但是合作矩陣之間卻相對獨立,缺乏關聯。進一步對作者的所屬機構進行匯總,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可知,無論是第一矩陣這種大型合作矩陣,還是其余4個矩陣,其內部作者都是來自同一研究機構,并且即使第四矩陣和第五矩陣作者均來自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但是由于關注點不同也導致其缺乏合作。這說明,我國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的研究者之間跨機構、跨學科的廣泛合作態勢還未形成,這對于研究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為此,廣大研究者只有強化合作聯動,才能確保研究的行穩致遠。

圖2 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主題高產作者合作網絡圖譜

表2 發文作者及其所屬機構矩陣

續表
采用與作者合作網絡圖譜分析相同的參數設置,進一步制作合作機構共現圖譜(如圖3所示)。某一研究機構的發文總量是該機構在相關研究領域內科研水平和話語權的直觀量化指標。圖3中機構名稱的字號和節點大小與該機構在本領域的發文總量成正比。

圖3 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領域發文機構合作網絡圖譜
由圖3可見,目前我國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主題發文量較大、影響范圍較廣的機構有兩個梯隊共6所機構,其中第一梯隊包括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和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第二梯隊包括天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長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湖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發文量較大的6所機構中,中醫藥類普通高校的圖書館占據5席,說明中醫藥類普通高校圖書館依然是本領域研究的核心與中堅力量。此外,本領域各研究機構都是獨立進行研究與實踐工作,彼此之間不存在任何跨機構、跨地區的合作關系,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
關鍵詞是對特定文章研究核心的高度凝練與概述,進行文章關鍵詞分析是對文章主題進行探索的主要手段,也是揭示文章研究角度和方向的重要工具,同時對關鍵詞進行特定的統計量化分析也能直接反映出研究的重點[6]。
通過CiteSpace軟件對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并經排除檢索詞與合并同類關鍵詞后,獲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研究領域高頻詞的共現圖譜與相關數據統計表(見圖4)。可見,“信息服務”出現的頻次最高,達88次;“中醫古籍”“讀者服務”“學科服務”的頻次也很高,均超過40次,這4個關鍵詞構成了圖譜最為重要的節點。由插入表中的中心性數據可知,“信息服務”的中心性數值最高,達到0.29,表明了此關鍵詞在本領域是十分重要的,代表了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研究領域的核心關注點,同時“中醫古籍”“讀者服務”“學科服務”的中心性數據也都≥0.1,說明這些關鍵詞也是研究領域的關鍵節點,這與頻度分析的結果完全一致。

圖4 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主題關鍵詞共現圖譜(插入表為高頻關鍵詞統計)
利用聚類分析可以將某一領域中具有較高相似度特征的研究劃為一類,得到差異性較大的不同類別,從而幫助研究者快速鑒別、梳理該領域的發展動態。利用CiteSpace軟件工具的Keyword節點選項生成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運用LLR聚類統計算法,最終獲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關鍵詞聚類分析知識圖譜(見圖5)。圖譜中Q值為0.7673>0.3,S值為0.9268>0.5,均達到優質聚類指標要求,表明此聚類操作取得了良好的結果[7]。從圖5中可以看到,目前本領域的研究主題主要分為12類,分別為#0信息服務、#1信息素養、#2學科服務、#3古籍、#4閱讀推廣、#5文獻檢索、#7資源建設、#8之我見、#10參考咨詢、#11利用率、#12高等學校、#17實踐。同時,由圖5中不同聚類間的連線可以看出,各研究領域關聯程度相對緊密,不存在孤立的研究領域。

圖5 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領域關鍵詞聚類圖譜
通過導出各聚類標簽下包含的標識詞和二次文獻閱讀梳理,得到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聚類標簽及主題關鍵詞,如表3所示。其中,服務能力提升研究對應#0、#2、#5、#4等聚類,反映了研究者對于提升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服務水平的探索狀況,主要包括教育平臺、電子資源、多學科服務融合、文獻資源提供與檢索服務、文化傳承、閱讀推廣策略等;核心功能強化研究對應#1、#3、#7、#11等聚類,反映了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的核心組織力與核心競爭力,主要包括館藏建設、中醫藥文獻檢索課、中醫古籍、文獻學研究、古籍利用、機構知識庫、中外專業文獻保障等;自身發展策略研究對應#8、#10、#12、#17等聚類,反映了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發展的內部推力、外部引力和周邊助力,主要包括圖書分類法、圖書超期、免費服務、參考咨詢、合作模式、數據挖掘、資源共享、特色資源建設等。

表3 關鍵詞聚類圖譜主題及信息詳情
關鍵詞時間線聚類分析是分析同一條時間線上成果分布及演進的重要工具。利用時間線圖譜分析同一聚類中成果的走勢情況,同時結合不同聚類之間關鍵節點之間的相互聯系,對于系統了解本研究領域的發展歷程和未來走勢具有重要意義。在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領域關鍵詞聚類圖譜基礎上,通過選擇Timeline View選項生成時間線分布圖譜,如圖6所示。
由圖6可以看出,#0、#1、#4聚類在1999年、1989年、2009年首次形成就形成了成果爆發的態勢,并且研究持續高強度輸出至今;#2聚類在1988年形成,但是直到1998年才形成研究熱點,熱度也持續至今;#3聚類自1986年就已經出現,其研究熱點形成于1997年,并且持續受到關注,但是2020年以后相關研究突然停滯;#7聚類與#3聚類情況類似,其出現于2002年,爆發于2004年,也在2020年以后出現研究停滯現象。#5、#8聚類雖然存在時間較長,但一直不是研究的熱點,并且相關成果已經多年沒有出現。#10、#11、#12聚類因存在時間短,且相關研究長時間停滯,已經成為不受關注的研究方向。圖中顯示不同聚類之間存在著聯系線條,說明聚類之間關聯度高,這與圖5的分析結果一致。

圖6 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主題關鍵詞時間線分布圖譜
利用CiteSpace軟件中的突現詞探測算法,可以實現對某段特定時間區間內眾多關鍵詞的頻次變化率的精確計算,并將變化率強度較高的關鍵詞突現出來。利用CiteSpace此項功能可以表征突現詞具體演變規律,進而為研判此領域的前沿趨勢提供依據[8]。筆者通過CiteSpace軟件對獲得的有關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建設的相關文獻關鍵詞進行突現探測,最終獲得關鍵詞突現詳情表,如圖7所示。根據關鍵詞突現的時間演變過程,可以將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的研究過程按照年份劃分為4個階段:

圖7 關鍵詞突現詳情表
第一階段(1988—2000年),突現詞為“中醫院校”和“文獻管理”,二者強度基本一致,說明此階段中醫院校已經開始對建設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校圖書館給予了重視,并且主要的關注點在于“文獻管理”方面。
第二階段(2001—2006年),突現詞為“網絡建設”“信息服務”“網絡環境”,說明在此階段網絡化、信息化的圖書館建設策略與路徑研究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第三階段(2007—2017年),突現詞為“參考咨詢”“素質教育”“人才培養”“服務模式”“學科服務”“目錄學”“中醫古籍”“科技查新”“學科特色”等,說明在此階段研究者已經將圖書館的自身“內功修煉”作為研究和工作的重點。同時,“中醫古籍”的突現強度達到2.69,在本階段各突現詞中最強,說明中醫古籍文獻的研究是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學科和專業特色的重要體現。
第四階段(2018—至今),突現詞為“資源建設”“雙一流”“服務創新”“文化傳承”。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我國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發展建設也以特色資源建設為抓手,以創新服務模式為依托,不斷為“雙一流”建設和優秀歷史文化傳承提供支撐,開拓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事業發展新格局。
1986年以來,我國在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建設領域的研究體量總體保持增加態勢,并且隨政策走向而不斷波動,但并未呈現出顯學趨勢,研究成果的質量也亟待提高。核心作者群只出現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湖北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這4個機構中,核心研究機構也主要以這幾所機構的圖書館為主,同時研究群體之間橫向交流不足,研究機構之間縱深合作匱乏,很大程度制約了研究質量和水平的提升。從研究熱點來看,信息數據、資源建設、閱讀推廣、古籍整理等一直是長期的研究關注點,并且相關研究也在持續進行。新時代,“雙一流”建設、文化傳承、服務創新等方面的研究已經成為了研究前沿,建議從技術層面和非技術層面兩個維度進行強化。針對技術層面,可以圍繞智慧圖書館建設著力研究新興技術在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中的應用場景和應用策略;非技術層面可以重點關注知識產權保護、文獻資源保護制度建設等。
總之,我國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建設相關研究必須立足新時代、構建新格局、實現新突破,服務于高質量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著眼于“2035年基本建成教育強國”的教育事業總體全局目標,以黨和國家戰略部署和現實需求為導向,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培養有責任、敢擔當、有志向、能奉獻的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助力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