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代易家尚秉和在其著作《周易尚氏學》中對“節”卦作出了“符節”“符信”的創新性闡釋。尚氏取象、用象方法巧妙、獨特,邏輯性強。本文分析尚氏的論述,旁及相關章節對“節”義的解說和取象途徑。在考察的基礎上,思考尚氏新說的缺陷,并提出問題供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 《周易尚氏學》;節卦;符節;符信
【中圖分類號】H1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2-0058-03
基金項目:蘇州大學大學生課外學術科研基金項目(KY20210141A)。
一、問題的提出
尚秉和治《易》不茍同于先儒,創見頗豐。其著作《周易尚氏學》在卦義闡釋方面實現了許多突破與革新,而“節”卦尤其具有典型性。關于節卦的舊說基本上圍繞著“節制”“節度”等命題展開:王弼指出“剛得中而為制主,節之義也”,其“節制”有內外二義,即“修身”和“施人”。[1]239-242孔穎達則結合《雜卦》進一步闡發王弼觀點:“節,止之義,制事有節,其道乃亨,故曰‘節,亨’。” [1]239在卦象上,唐代侯果申隄防之義,后來的程頤、朱熹、來知德都從湖澤容量有限的角度,來剖析全卦主旨。①來知德基本繼承了朱熹的觀點,又突出“用財修己”之義。[2]574
尚秉和指出:“節,信也。古剖竹為符,合以取信?!盵3]264尚氏將“節”釋為“符節”“符信”,以“信”義為全卦宗旨。前代易家也曾注意到“符節”這一要素,但并沒有用它來統領全卦之義。②尚氏在其《說例》中就提到“節為符節,合以取信”,并否定了撙節、制節的舊說。[3]2尚氏對節卦經傳的注釋體現了象數易學的傳統。本文以《周易尚氏學》一書為中心,考察尚氏進行闡解的途徑,分析其新說的不足之處。
二、尚氏取象、用象方法
(一)坎信、震竹與符節相合
正如尚秉和本人所言,“卦名皆由卦象而生”[3]102,“節”之所以為符牌,主要來源乃是坎信、震竹二象。單卦坎為信/孚之象,除尚氏外,虞翻、惠棟亦多用之[4][5]。單卦坎為信/孚,不見于《說卦》,其主要來源應是坎卦卦辭“有孚”和《彖》辭“行險而不失其信”。注家蓋多以此為據,申明(重)坎卦“誠信”之卦德,(重)坎象征信義,已然成為公論。
節卦取義的更關鍵之處,乃是震竹之象。尚氏于此采用正、覆象并用的方法,得出符節之象,其論說可謂精妙、新奇。“二至五正反震,兩竹相合,則信成矣?!盵3]264如此,則卦象既具符節之材質,又蘊含兩竹相合的動態過程。依筆者之見,如果不用坎信,單以震竹之理言之,論證力量也絲毫不減。
在震竹象的應用上,一方面,“竹”本身就與“節”字關系密切,尚氏注意到了這一點,于書中引用《說文》:“節,竹約也。” ③——“節”本義即為竹節。另一方面,節卦中有正、覆二震,震為竹,使得竹與節卦又多了一層聯系。震竹象本于《說卦》:“震……為蒼茛竹,為萑葦”④,對于其中之理,尚氏認為“皆取其中虛”[3]247。尚氏以竹為關鍵,從文字、取象兩個維度訓詁“節”義。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王夫之《內傳》注節卦時,也提到竹象。王夫之沒有用互卦,而是直接訓“節”為“竹節”,點明“有度以限之而不逾”的內涵:一方面“卦畫一陰間以一陽,二陰間以二陽”,蘊含陰陽節制之理;另一方面,這種精神與竹節的規律性契合,是“竹之德”。王夫之還認為,“下二陽”乃“近根之促節”。[6]380船山所取“竹節”之義,或許是通過觀察節卦整體形象得來。二人論證之異趣,體現出研易思路的不同:尚氏只論象數,描摹符牌形象;船山則兼顧象數、義理,既取竹節象,又吸收前代節制之說,同時雜以陰陽之理。
(二)坎破、兌毀和符節窳惡
尚秉和指出,卦辭和上六爻辭之“苦”為苦窳之義,由坎破兌毀二象得來。坎為破,書中旅卦上九應用了此象,以解“鳥焚其巢”。[3]254坎破一象《說卦》本無,但并非空穴來風,可由坎為陷、為盜、為耳痛、為蒺藜(見《說卦》《序卦》)等引申而來,可靠性較強。此外,虞翻也曾運用坎破象,闡釋夬卦九四爻辭:“大壯震為行??矠槠?,為曳。故‘其行趑趄’也?!盵4]398
兌為毀折之理則顯而易見。首先,“兌為毀折”明見于《序卦》,并有《象傳》“澤滅木”之語相印證。其次,尚氏于書中頻繁以此取象,論述精當:大壯卦九四、革卦九三、中孚《象傳》等處的注解都直接使用了兌為毀折之象,較為貼切。此外,其他易家在注經中也重視兌卦毀折之象。如清惠棟作《周易述》,便在離、大壯、損、夬、困、井等諸多章節里應用此象。[5]
因此,從觀象用象的角度看,尚氏對于節卦“符信”之義的論述可以說是理據充分,且富有新意。尚氏在中孚卦一章也運用了兩竹相合之象⑤,筆者認為,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兩卦的聯系。節卦上爻變,中四爻仍兩竹相合,而坎象毀,符節由苦窳變堅固,如此,便是象征“中心誠信”的中孚卦。由尚氏所取之象,引申出卦象的變化,為我們理解從節到中孚的演進過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另外,尚秉和于節卦用象,有未盡之處。首先是艮卦的取象,尚氏在未濟卦一章提到:“艮為節,節,止也?!盵3]284又《雜卦》:“節,止也。”尚注:“合而不離,故曰止?!盵3]336可見,艮止之象符合尚秉和認定的節卦大義。節卦上互艮,尚氏在解釋卦義時,卻沒有取艮象。此外,《說卦》指出艮卦“其于木也為堅多節”,也言及“節”字,與符節的竹木質地相關?!墩f卦》身體部位一段還記載“坎為耳”“兌為口”,口、耳與言論相關,君子言行誠信,可以聯系到信約,亦可作為論據。
三、尚氏新說的缺陷
(一)歷史角度的考察
尚秉和賦予“節”以符節之義,由符節的形象引申出“信”的內涵。程頤認為“有象而后有器,卦復用器而為義也”[7]224。根據鄭雅坤的研究,我國古代最晚在西周時期,已出現了玉、銅、竹的符節,但大約到春秋戰國時,才形成最初的符節制度。符節的初期形制似乎是圭狀物,“合節”的辦法是后來才出現的。[8]《周易》卦爻辭以及六十四卦的名稱確定之時,是否有左右合節的制度,我們不得而知。
(二)八卦方位的運用
尚氏指出“坎居西方,兌又居西,合為一處,故曰節”[3]264,將先、后天八卦方位疊加,以釋符節相合之義。關于尚氏易學對先、后天八卦方位理論的探索與應用,已有學者進行了詳盡的考察[9],在此不做贅述,筆者僅就運用八卦方位的可行性提出一點疑問。
用八卦方位圖來解釋卦名,盡管可以得到看似恰當的結論,卻難免附會之嫌。古人作六十四卦,在擬定卦名、卦爻辭之時,確實會受到方位觀念的影響,體現在經文中,就是東、西、東北、西南等方位詞的使用。但《周易》古經背后的方位意識,應當是具體的地理方向,有學者認為,是以洛邑為中心而確定的[10]。不管怎么說,先、后天八卦方位理論都是在《易傳》基礎上生發出來的,是易家對原始易學的引申。
宋代象數易學之圖本于《易》,后學者卻“謂《易》反由圖而作”⑥。同樣地,如果用后世的八卦方位圖去闡釋最初的卦名卦義,可能也是本末倒置,未必符合《易經》的本來面貌。
(三)取象的選擇性、隨意性
尚秉和在注解頤卦《象傳》時,同樣用到艮象、震象,也涉及了正、覆象并用理論,但卻賦予“慎言語,節飲食”之“節”以節欲、節制的內涵。⑦按尚氏說法,頤卦《象》辭中,慎、節二字皆來源于艮卦,艮有止義??晒澵陨匣ヴ挢?,相關的三、四、五爻爻辭均有“節”字,況且《象》辭更是有“制數度”之語,由此看來卦義與艮象所關甚大,何不用艮止之義?然而尚氏只在六四爻辭下有“艮止為安”[3]266語,這或多或少體現出尚氏用象的選擇性。
另外,頤卦正、覆象并用,是否太過迂曲?既然震有言語、飲食象,那么或許可以從整個卦象出發,直觀地由“艮止震”得出“慎言語、節飲食”之辭。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隅之見,能否成立尚待商榷。
除頤卦外,關于蹇卦九五爻辭和鼎卦上九《象》辭之“節”,尚氏也從“象”的角度進行了探討。對蹇九五“中節”,尚氏指出“言五在陰中,陰陽相遇,如符節之合?!盵3]187書中符牌之象總共在三卦中使用:節、中孚和蹇。節和中孚取象之理相同,在中四爻,而蹇卦之節卻單以陰陽相遇釋之,似乎過于隨意。若單純陰陽相遇即可取符節象,《易》中陰陽交際之爻處處皆有,豈不盡為符節?而于鼎卦上九《象》辭“剛柔節”則偏不用符節象[3]231,如此取象似有泛濫之弊,其中體現出的隨意性也使得該書受到評論者的指摘。如楊伯峻就認為“(《周易尚氏學》)把卦象擴充運用至于無所節制,未必合于《周易》原意”。[11]22
四、反思:文本闡釋問題
關于“節”字,另有未濟上九《象》辭:“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虞翻、尚秉和均釋“節”為“止”,且都以“艮”作為“節”字的卦象來源——虞翻用卦變,尚氏取半象。虞翻“節”的含義仍然屬于行為、德性層面的節制、節止,他還提及紂王沉湎酒色的例子。[4]539-540相較舊說,尚氏的“節止”則蘊含新意:在尚氏看來,此處“不知節”并非對行為不當的負面評價,相反,它還具有正面的意義——“不知節”乃是“過而不止”[3]284的表現。既濟“終而止,則其道窮”,未濟“終而不止,則其道不窮”[3]281,由此構成既未濟的循環運動過程。
然而,筆者看來,尚氏于未濟卦此處的注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先入為主的問題。尚氏訓“濟”為“止”,其對“不知節”的闡發,都建立在對未濟“窮則變,變則通”卦德的認定之上,而并沒有充分考慮到《易傳》的語境。《乾·文言》有“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的說法,未濟初六《象傳》 “不知極”也并非吉辭。從預先建立的理論出發,為了創設未濟上爻的有利形象,便賦予“失是”和“不知節”積極的內涵,如此闡釋,是否偏離了爻辭和《象》辭本義?
由此,再回到有關節卦的部分:節卦“符信”的意義也是一種預設,以此解說各爻,五、六爻之“甘節”、“苦節”或許還說得通,但對于其他爻,尚氏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與卦義相關的解釋。當然,其他一些卦、爻也是如此,這與尚氏重象數分析、輕義理發揮的學說特色有關。⑧如何從文本的客觀實際出發,使卦名、卦爻辭與《象》辭在象數、義理的雙重闡釋體系中實現統一,有待我們繼續探索。
注釋:
①侯果注《象傳》:“澤上有水,以隄防為節?!眳⒁娎畹榔健吨芤准庾胧琛罚腥A書局1994年版,第512頁。程頤注《序卦》:“澤之容有限,澤上置水,滿則不容,為有節之象。”參見程頤:《周易程氏傳》,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64頁。朱熹注卦辭:“節,有限而止也…澤上有水,其容有限,故為節?!眳⒁娭祆洌骸吨熳尤珪返谝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頁。
②來知德注九四爻辭:“蓋節者,中其節之義……在信為符節之節……故不止于修身用財?!眳⒁妬碇拢骸吨芤准ⅰ罚胖莩霭嫔?004年版,第578頁。
③段注:“約,纏束也。竹節如纏束之狀?!眳⒁姸斡癫茫骸墩f文解字注》,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頁。
④孔疏:“為蒼筤竹,竹初生之時色蒼筤,取其春生之美也。為萑葦,萑葦,竹之類也?!眳⒁娍追f達:《周易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31頁。
⑤“中孚初至五象與節同,仍兩竹相合,而在中四爻,故曰中孚?!眳⒁娚斜汀吨芤咨惺蠈W》,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8頁。
⑥《四庫提要· 〈易圖明辨〉十卷》:“初陳摶推闡《易》理,衍為諸圖,其圖本準《易》而生,故以卦爻反覆研求無不符合。傳者務神其說,遂歸其圖于伏羲,謂《易》反由圖而作?!眳⒁姾肌兑讏D明辨》,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66頁。
⑦“艮為君子,震為言、為食。正反震言語相背,有相訟意,慎則訟息。飲食者,人之所欲,震為口,正反艮手相對,有爭意,節則飲食平。慎與節皆艮止象,此易用覆象,最為神妙之語?!眳⒁娚斜汀吨芤咨惺蠈W》,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6頁。
⑧黃黎星先生探討了尚秉和對《左傳》《國語》筮例的闡解,指出“我們今天若要全面深入地闡解《左傳》 《國語》的筮例,則應該注意避免完全脫離義理闡釋的偏頗。”參見黃黎星《以象解筮的探索——論尚秉和先生對〈左傳〉〈國語〉筮例的闡解》,《周易研究》2002年第5期。依筆者拙見,不單是分析筮例,在經傳文字的注解上,也應當兼顧象數和義理。
參考文獻:
[1]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來知德.周易集注[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3]尚秉和.周易尚氏學[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十三經清人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4.
[5]惠棟.周易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6]王夫之.周易內傳//船山易學集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7]程頤.周易程氏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1.
[8]鄭雅坤.談我國古代的符節(牌)制度及其演變[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1).
[9]韓慧英.“法象自然”的先天八卦之學——試論尚秉和對先天之學的考究與補證[J].中國哲學史,2021,(2).
[10]李小成.《易經》中的方位問題考釋[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7,(5).
[11]楊伯峻等.經書淺談[M].北京:中華書局,2004.
作者簡介:
劉明居,男,遼寧彰武人,蘇州大學唐文治書院2019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