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皓 ,褚 晉 ,徐 晗 ,閆 晗 ,繆建錕 ,白元俊 ,董 海*
(1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 植物保護研究所,沈陽 110161;2 遼寧省水稻研究所,沈陽 110101)
稻瘟病是由子囊菌類真菌Maenanorthe oryzae 侵染引起的[1],可侵染水稻的多個部位,造成葉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據統計,每年稻瘟病造成的損失約占水稻總產量的30%,遇流行年份產量損失更可達50%,甚至絕產[2]。2010~2020 年東北稻區因稻瘟病年均產量損失達9.31 萬t,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3]。稻瘟病屬單年多循環侵染性病害,主要依靠孢子附著于寄主表皮上進行侵染及傳播,在適合的環境中,已被侵染的病斑會形成分生孢子梗,從而再次在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并重新啟動新的侵染循環[4]。因此,稻瘟病的發生,菌源是先決條件,流行則受氣候、品種、栽培方式、田間管理等因素影響。適宜的氣候條件是稻瘟病發生的直接因素,溫濕度、光照是影響稻瘟病發生的主要因素[5]。
遼寧省東港市位于遼東半島最南端,南鄰黃海,東依鴨綠江畔,是遼寧省水稻主產區。該地區無霜期170 d,有效積溫3 300 ℃左右,年降水量800~1200 mm,雨量多,濕度大,屬北溫帶濕潤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6]。同時受黃海影響,還具有海洋性氣候特點,為稻瘟病的流行提供了有利條件。為了明確稻瘟病的流行規律,對稻瘟病菌孢子田間消長動態進行了監測,并對病情指數與孢子數量、氣象因素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明確了稻瘟病在田間的流行規律,以期為遼寧省稻瘟病的科學精準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供試水稻品種:蒙古稻,稻瘟病高感品種,由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郭曉麗研究員提供。
供試儀器設備:孢子捕捉儀,型號為Burkard-HIRST;一體化小型氣象站,型號為JD-QC12。
病圃設置于遼寧省東港市示范繁殖農場,圃內連續15 a 未使用殺菌劑,且所處地常年多云寡照,雨水多,濕度大,適合稻瘟病的發生。
1.3.1 孢子數量監測 2016~2021 年,每年6~10月開展孢子監測,監測時連續7 d 不間斷的收集空氣中的稻瘟病菌孢子。孢子捕捉儀進氣口距地面1.5 m,捕捉帶每7 d 旋轉一圈,將捕捉帶上的塑料薄膜取回,并進行室內鏡檢,計數整張捕捉帶上孢子數量。
1.3.2 氣象數據采集 每1 h 采集1 次空氣溫度、相對濕度、降水量及風速等氣象數據,采集時間同1.3.1。將采集到的數據以日為單位,進行平均處理,得到日均氣溫和日均相對濕度。將24 h降雨量進行累計得到日降雨量。統計時,對7 d 內各項數據數值進行平均分析。
1.3.3 病情調查方法 田間小區面積667 m2,病害調查采用定點五點取樣法,每點定株調查20 株水稻,每隔7 d 調查一次,記錄發病級別,并計算病情指數。病情分級及病指計算方法參考褚晉的方法[7]。
使用SPSS 24.0 軟件分析病情指數和孢子、氣象因素的相關性。
2016~2021 年的監測數據顯示,遼寧東港地區稻瘟病菌屬于單峰型曲線。6 年間,田間孢子的首次出現日期為6 月28 日至7 月5 日,7 月5 日至7 月26 日間孢子數量不斷增加,8 月2 日至8月9 日達到峰值,隨后孢子數量逐漸減少,至9 月20 日左右降到較低水平(圖1)。

圖1 不同年份稻瘟菌孢子動態變化
通過對歷年孢子數量與氣象因子的相關性分析可以發現(表1),稻瘟病菌孢子數量與溫度呈正相關,其中,2018 年和2020 年為極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757 和0.715;2016 年、2019 年和2021年為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702、0.701 和0.611;2017 年為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069。稻瘟病菌孢子數量與相對濕度呈正相關,2019 年為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640。病原菌孢子數量與降雨量總體呈正相關關系,其中2017 年和2018年為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610 和0.656。孢子數量與風速呈負相關,2016 年及2018 年為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627 和-0.683。

表1 稻瘟病菌孢子數量與氣象因子的相關性分析
由圖2 可見,2016~2021 年東港地區稻瘟病始發于6 月28 日至7 月5 日,病情隨時間推移而逐漸加重,7 月26 日至8 月2 日病情指數達到最高,最高病情指數分別為22.37、3.52、7.15、13.55、25.36 和34.6。

圖2 不同年份水稻稻瘟病流行曲線
稻瘟病菌孢子數量與葉瘟病情指數呈正相關趨勢,2020 年為極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938;2017~2019 年為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874、0.843 和0.916,2016 年與2021 年呈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791 和0.759。(表2)

表2 孢子數量與病情指數的相關性
稻瘟病病情指數與溫度呈正相關趨勢,其中2019~2021 年為極顯著正相關,2016、2018 為顯著正相關。病情指數與相對濕度、降水為正相關,與風速呈負相關。(表3)

表3 病情指數與氣象因子的相關性
田間孢子的監測對水稻稻瘟病流行的預測預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8],連續6 a 對遼寧省稻瘟病重發區東港市稻瘟病菌孢子進行了田間監測。結果顯示,東港市每年6 月下旬至7 月上旬可首次捕捉到孢子,至8 月上旬孢子數量達到最高峰。在病情調查過程中發現,田間孢子數量與稻瘟病的發生呈正相關,田間孢子量決定了病原菌初侵染源的數量,從而影響了發病的嚴重程度。因此,把握防治時期,于每年6 月下旬至7 月初以及7月下旬至8 月初分別控制田間孢子數量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關鍵。
氣象因素在病害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環境氣象數據的監測具有重要意義[9]。溫度、濕度、降水和風速等氣象指標是病害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10]。王道澤[8]對浙江省稻瘟病田間流行的研究中發現,稻瘟病的流行與7 月上旬及8 月上旬溫度呈正相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但在他的研究中,葉瘟與8 月中旬溫度呈負相關,這是由于浙江省8 月氣溫較高,不利于孢子的生長,而東港氣候溫潤,常年平均溫度低于30 ℃,有利于稻瘟病菌孢子的生長,從而導致病害的流行。在病害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風速同樣起到比較重要的作用,風速可影響空氣中孢子的傳播速度,并降低環境中孢子密度,本文稻瘟病菌孢子數量與風速呈負相關,得到了與宋成艷[11]一致的結論。
通過6 a 的田間調查數據,對稻瘟病病指與孢子數量和氣象因子進行了相關性分析,明確了遼寧省東港市稻瘟病菌孢子的消長動態,探明了稻瘟病的田間發病規律,為遼寧省稻瘟病的科學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