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堅持教育先行,激勵干部履職盡責擔當作為;堅持傳導壓力,從嚴從實加強干部監督管理;堅持容錯糾錯,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堅持選樹典型,引導干部比學趕超;堅持關心干部,發揮綜合激勵效應;堅持總結經驗,形成激勵干部干事創業制度環境,旗幟鮮明地支持激勵干部擔當作為,激發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的生機活力。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一些地方和單位在激勵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方面,還存在不敢激勵和不愿激勵的錯誤傾向。
一是怕出差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大背景下,在強化嚴格約束監督的同時,一些地方和單位對干部的正向激勵機制和措施沒有及時跟上。約束管理既有嚴格的硬約束,又有適宜的軟約束。嚴格的硬約束一般是黨紀國法、政績考核和責任追究,重在制度機制安排;適宜的軟約束通常是道德自律、價值導向和作風建設,是內在的、無形的,重在理想信念。一些地方和單位約束方面的制度比較有力量,做得比較多,而激勵方面相對不足。通俗地講,后門關得比較緊,前門沒有充分打開。當前,一些地方和單位激勵機制不夠健全,各自為政多、整體謀劃少,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各地各單位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探索。而探索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其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很難不出現失誤和差錯。因此,一些地方和單位領導之所以不敢大膽激勵干事創業的干部,是因為思想上出了問題,瞻前顧后、首鼠兩端,害怕搞錯了,害怕在執行過程中出了紕漏和差錯。
“先鋒列車”還在繼續向前開,先鋒車站的每一名成員都在努力地推動這輛列車前進,車上將有更多的故事,這將成為孩子們這一年美好的回憶。
二是怕不平衡。對干部進行正向激勵,從本質上講就是獎優罰劣、鼓勵先進,對敢干能干、成績突出的干部進行政治激勵、精神鼓勵、物質獎勵。而受到正向激勵的干部畢竟是少數,甚至是極少數,正向激勵不可能涵蓋到大多數干部。一些地方和單位領導不敢激勵干部,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怕不平衡,怕一碗水端不平。他們怕因此打破原來的平衡格局,產生新的不平衡引起地方和單位的不穩定。因為對少數業績突出的干部進行了激勵和表彰,而多數干部并沒有受到激勵和表彰,可能引起一些人的不滿和嫉妒、牢騷和非議。因此,這些地方和單位的領導就立足于一碗水端平,總當“老好人”,不敢對擔當作為的干部進行激勵。
三是怕擔責任。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大背景下,對干部的問責措施很多,也較為完善,而正向激勵機制不夠健全,且激勵政策比較零散,系統性不夠,正向激勵有關規定過于籠統,定性多、定量少。因此,進行具體的激勵就需要地方和單位領導創新作為,需要他們勇于擔責。但是,部分干部缺乏創新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們錯誤地認為少干事才能少犯錯誤,不辦事不會犯錯誤,不犯錯誤不下臺,于是在工作中庸庸碌碌、敷衍了事,渾渾噩噩、不思進取,工作思路老套,工作方法陳舊,表現為“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樣子”。領導干部不愿擔責、不敢擔責,就不會結合本地方本單位的實際謀劃和制定現實針對性強的激勵措施。
朝游北海暮蒼梧,袖里青蛇膽氣粗。子虛先生又豈是凡人。他看破紅塵,一心向道,道成世界,周流不息,不息不停之中,凡人認命,得道者造命罷了。棋在棋盤上,棋也在天地星宇里。他與烏有先生已經悟出了今夜天地之間的“媼婦譜”,遂明白東方宇軒諸人布置萬花因隧道的關鍵,他們這兩個牛頭馬面老家伙,庶幾可不辱使命矣。
二是平均主義的慣性思維。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慣性思維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習慣于平均主義。一些地方和單位不愿激勵擔當作為的好干部,說到底還有一個平均主義的慣性思維在作祟,在執行政策上干好與干壞對比失衡。許多干部反映,一些地方和單位在執行激勵政策上實行的是無差別政策,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大家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經濟收入差別不大。有的考核獎勵搞大鍋飯,多干少干差別不明顯,評優評先搞輪流坐莊。當理應實施正向激勵時,這些地方和單位的領導畏手畏腳、瞻前顧后,搞一視同仁的平均主義。
一是將嚴管與厚愛對立起來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嚴管與厚愛結合、激勵與約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干部是黨的寶貴財富,既需要嚴管,也離不開厚愛。既要嚴格約束干部,又要正向激勵干部,二者缺一不可,關鍵是如何使二者實現內在互補、協調統一。嚴管與厚愛統一于全面從嚴治黨之中,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推動干部擔當作為。但是一些地方和單位領導人為地把嚴管與厚愛對立起來。有的只強調正向激勵而放松嚴格約束,把關愛異化成溺愛,把寬容放松成縱容,結果出現亂作為甚至腐敗問題;有的只注重嚴格約束而忽視正向激勵,甚至是越往基層約束措施越層層加碼、步步加壓,結果出現懶政怠政等不愿作為不敢作為的現象。
五是怕遭誣告。黨的十八大以來,管黨治黨取得重大成效,黨風政風民風逐漸好轉。但是在個別地方和單位卻告狀成風,甚至誣告陷害之風也有所抬頭。這也反映到對干部的激勵上。這些地方和單位的領導之所以不敢理直氣壯地激勵敢于擔當的干部,其原因之一就是怕因此遭到誣告陷害。本來是按照有關規定并嚴格執行相關程序后,對干事創業的干部進行正常的正向激勵,卻遭到別有用心的人的匿名誣告,或誣告激勵行為違規違法于法無據,或誣告激勵行為是搞小圈子是優親厚友,或誣告激勵行為是利益輸送,或捕風捉影地胡告一氣。這極大地打擊了實施激勵措施的領導的積極性,如果組織不能及時為他們澄清正名,則會對他們個人甚至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
鼓勵支持干部勇挑重擔、擔當作為、開拓進取,必須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切實為敢于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干部撐腰鼓勁,激發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和熱情。
四是怕被追責。一些地方和單位的領導在謀劃和制定激勵措施時怕擔責任,說到底,就是擔心“一激勵成千古恨”,動輒得咎,就是怕被問責追責。當前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嚴格管理干部、嚴格問責追責的高壓態勢已經形成。在此背景下,少數干部滋生了“多做多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思想,在工作中瞻前顧后、畏手畏腳,害怕動輒得咎,顧慮重重,擔心失誤犯錯后被問責追責。為了避免失誤他們得過且過,創新意識大大減弱,創新動力嚴重不足,“一慢二看三通過”的心態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激勵措施的貫徹落實。
四是懶政怠政思想作怪。一些地方和單位的干部不敢干、不愿干、不會干的問題比較突出,懶政怠政現象比較普遍,改革嚴重滯后。這是不愿激勵干部擔當作為造成的直接后果。這些地方和單位為什么不愿激勵干部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懶政怠政思想作怪。在什么情況下應該采取激勵措施,如何激勵干部,激勵的尺度應該怎樣把握?從中央到地方沒有統一的規范性標準,只能依靠各地各單位“自我裁量”。在一些地方和單位的領導看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與其冒風險可能被問責,不如原地不動,“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不謀劃本地本單位的正向激勵措施,精神不振、消極怠工,這本身就是不擔當不作為的表現,就是懶政怠政。他們在如何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的問題上為官不為、懶政怠政,尸位素餐、碌碌無為,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和尚撞鐘、得過且過,推諉扯皮、辦事拖拉、效能低下。
時域自適應濾波抗干擾能夠較好地抑制平穩的窄帶干擾信號,但是如果干擾信號是時變的,由于存在收斂時間問題,其性能就會大大降低。由于頻域濾波抗干擾具有收斂時間短、設計簡單直接等優點,因此,我們引入了將頻域與時域相結合的抗干擾技術[6]。
三是部分干部存在“紅眼病”。在傳統中國社會,嫉妒別人的“紅眼病”盛行。當然,嫉妒是人性的弱點。當前,在是否對擔當作為的干部進行正向激勵的問題上,部分干部存在明顯的“紅眼病”。“紅眼病”通俗地說就是嫉妒病,是心理上的毛病,是陰暗的心理使然。得“紅眼病”者不是追趕而是嫉妒比自己強的人,凡強于自己的人都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都會遭受無端的誣蔑。“紅眼病”者就其內心感受和行為來講,前期表現為由攀比到失望的壓力感,中期表現為由羞愧到屈辱的挫折感,后期則表現為由不服不滿到怨恨憎恨的發泄行為。一旦“紅眼病”進入癲狂期,這些人就會告黑狀、告刁狀、寫匿名信,等等。部分干部的“紅眼病”表現在不認可、不贊同對擔當作為干部進行表彰、進行正向激勵,或質疑他們積極擔當的動機,或不認可他們取得的工作業績,甚至是詆毀他們取得的成績,對他們的工作成效以及領導和群眾的肯定產生敵意和怨恨。
記得有一次,女兒將學校組織勤工儉學采摘棉花發放的26元拾花費交到我的手中,并用稚嫩的聲音說道:“媽媽,這錢我沒舍得花,給家里用吧。”那一刻,我擁抱著女兒淚流滿面。
一是明確容錯糾錯邊界,健全指標體系和判斷標準。首先,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區分開來”作為根本遵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明確錯與非錯的標準,劃定容與不容的界限。其次,要分類制定容錯糾錯機制實施細則。由于“錯”的表現形式眾多,很難在一張清單中將所有容錯免責情形全部列出,各地可以按照政府公共決策、國有企業重大改革決策、事業單位服務決策等類別,分別制定容錯糾錯機制的配套實施細則,在授權體系內進行分級決策、分級評估。再次,要健全指標體系和判斷標準。可以根據關鍵要素對職務行為進行分類,根據職務行為分類確立主要判定指標,根據主要指標分級分類構建容錯糾錯參考標準。
二是細化操作規程,重視實踐中的細節性問題。首先,執行主體要明確化。必須明確容錯糾錯機制由誰來建構、由誰來認定、由誰來實施和監督。其次,操作程序的運行要規范化。容錯糾錯工作要嚴格按照申請、核實、審批、認定、結果反饋的程序實施。再次,認定標準要統一化。加強干部容錯糾錯工作的頂層設計,樹立“一盤棋”思想,上級要為下級擔當,一級為一級負責,對于同一案件在結果認定上,上級要聽取下級意見,適當酌情考慮,避免出現“一案多判”,確保“同案同判”。
三是搞好相關制度銜接,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制度鏈”。首先,健全科學決策機制。要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立為法定必經程序,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要廣泛征求社會公眾意見,認真進行專家論證、技術咨詢和決策評估。其次,嚴格責任追究機制。嚴格執行干部履職盡責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再次,健全試錯糾錯機制。既要允許“試錯”,也要吸取教訓主動“糾錯”,避免類似問題再犯,防止小問題演變成大錯誤。最后,健全激勵機制。既要建立督查問責機制,對改革不作為、慢作為進行問責,又要建立激勵機制,通報表揚改革創新干部,優先提拔重用改革創新干部。
四是加大結果運用力度,提高容錯糾錯機制執行力。沒有執行力的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成為擺設。要規范結果運用方式,加大容錯結果的運用力度,務求實效化。在容錯結果運用上,各地出臺的辦法都突出了正向激勵,強化了容錯免責的“制度威力”。針對容錯的單位,可在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檢查、黨建、履職盡責等考核中免予扣分;針對容錯的黨員干部,可在各類考核、評先評優、表彰獎勵、提拔任用等有關審查中不受影響。容錯的本質是激勵和保護,必須抓住結果運用這個杠桿,聯動打破從“為官不易”到“為官不為”的消極生態鏈。對勇于擔當作為的干部容錯免責,使其在各類考核、評先評優、表彰獎勵、提拔任用等方面不受影響,關鍵是要抓住三個方面。首先是消除仕途受阻的影響。在形成容錯適用結論性意見后,容錯免責評審委員會及相關部門應及時將結論性意見向申請單位和個人反饋,并在一定范圍內公開,以消除其仕途受阻影響。其次是消除考評受限影響。建立完善績效考核評估體系及各種責任制考核辦法,吸納容錯機制的相關內容,排除容錯機制明確規定的負面評價。最后是消除聲名受污受損影響。建立澄清保護機制,對問題線索反映失實或查無實據的信訪問題,要第一時間核實澄清,消除負面影響;同時,切實保障被舉報干部的陳述和自辯權,防止其聲名被污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