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桂玲
(作者單位:吉林省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局雙遼分局)
經濟發展一直都是世界追求的主流,在這一切都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人們開始認識到了金融對經濟發展的關鍵性作用。其中最早對其展開理論性的正式研究的是耶魯大學教授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他早在1969年就出版了《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書中詳細論述了金融發展的過程并且預測了發展規律。在此之后,人們對金融結構的理論研究就越發的重視。
金融結構的條理性以及適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金融發展的方向。由于不同國家的政體、地理位置、國際地位、技術發展、綜合實力等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國家對于金融結構的設置也有所不同,這也直接導致了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有所不同。文章將深入分析我國金融結構設置,對其優缺點進行綜合整理,并給出一定的理論建議。
金融結構是指構成金融總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對規模、相互關系與配合的狀態。對于金融結構的研究,包括研究金融結構與金融工具的相互關系及量的比例,從間接金融與直接金融的角度研究融資方式結構,從銀行主導與市場主導的角度研究融資主體結構,從金融功能演進的角度研究金融結構等等。本文主要從流動性出發,從融資方式的角度,關注金融結構問題,重點放在直接融資結構問題的分析與調節措施上。
我國金融市場結構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金融市場結構存在非均衡性。我國金融市場中的金融衍生品市場與原生市場相比發展嚴重滯后,在原生市場體系中,資金市場的發展較快,而外匯、黃金等市場卻發展緩慢。而在金融衍生品市場中,金融期貨業務發展速度滯后于實物商品期貨業務的發展速度。其次,在市場行為的結構上存在嚴重的不配合性。作為金融市場三個部分部分,保險市場、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在三者在相互之間的配合與溝通上,難以保持平穩有序運行,并且三部分市場的收益率差異過大,導致發展不平衡,這種嚴重的不平衡狀態給金融市場結構帶來較大的潛在風險。最后,我國金融市場結構層次較為單一。我國金融市場長期以來都以原生市場為主,而衍生品市場卻是剛剛興起,且發展緩慢。另一方面,但就原生市場來說,其內部結構也存在嚴重的發展不均衡問題,結構較為單一。
我國的金融危機,是一個全球性的系統風險相對本地化的風險。我國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是更大的金融風險,它的破壞性較大,并可以很容易地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發生。對我國經濟的威脅起到一個確定性作用。在一般情況下,金融系統相對穩定,在此平衡形勢下基礎上構建的。貨幣供應和需求的平衡,平衡資金貸款,資本市場,平衡國際收支。貨幣的供應和需求的平衡體現在穩定的貨幣,平衡的基金信用,其貸款反映了較穩定的合作關系,匯率和資本市場,金融資產價格的穩定,平衡國際收支的平衡,國際資本流動的穩定性。
貨幣金融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危機,是因為貨幣的貶值,導致外匯儲備短缺,金融資本轉移到國外,固定匯率制度因此被破壞,產生了通貨膨脹。銀行和金融體系所引發的金融危機,銀行業本身的損失,超過12%的銀行系統的壞賬,讓一些銀行倒閉破產的邊緣,使其導致到銀行體系相對穩定性。資本市場存在金融危機導致資本市場的崩潰。
我國目前所建設是以銀行金融發展為中心,各個金融機構的發展為輔助的金融結構。其中為了制約銀行對金融發展的掌控能力,我國又設置了包括我國人民銀行、我國證監會、我國銀監會、我國保監會等一系列的金融管理機構來對其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在加強銀行金融發展監督管理工作的同時,我國也在推動私營的金融機構去發展,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金融機構起步晚,風險大,所以人民對其關注度較低,導致長期不得發展。而銀行作為國家直接掌控的金融機構,其金融發展狀況對于國家高層管理人員來講是透明的,深受人民信任,所以有了銀行的助力,私營的金融機構也稍微有點起色,但并不明顯。又因為有上層領導人員的加持,可以實時進行金融行業的全局性掌控,所以我國金融行業的最大優勢就是發展狀態一直很穩定。
但是從長期的發展可以看出,穩定是一種優點也是一種缺點。雖然它可以保證國民經濟不受金融市場的影響,就業率以及薪水方面不會有過大的波動。但是銀行過于嚴苛的制度,再加上私營金融機構的發展并沒有特別突出的突破點,使得整個金融行業再國內所占市場比過小,沒有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部隊。這樣的操作有一些浪費資源,應該及時優化金融結構,重視其設置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重新定義金融企業的作用,鼓勵整個行業發展。
在我國當前,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的不對稱現象是非常突出的。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極大地改變了我國現實的經濟結構。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結構卻嚴重滯后于經濟結構,占GDP67.7%和工業附加值74%的民營經濟,只取得信貸資產的30%,國有經濟仍然占用了70%的信貸資產。隨著我國以中小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金融需求產生于非國有經濟成份,但金融供給卻基本上由國有經濟壟斷,導致金融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嚴重不對稱,也直接反映了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對稱。
我國現階段金融組織體系由國有商業銀行、證券、股票和區域城鄉合作金融等四個層次組成。其中,銀行金融機構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失衡現象非常突出,當前國有商業銀行地位仍然十分顯著,其他商業銀行、證券業、保險業等發展不足。國有金融的市場過度進入,民營金融被擠出的特征明顯,與經濟市場化、多元化的發展反差突出。
據統計分析,近年來四大國有銀行的收入結構中,利息收入的比重極高,而這一比重在發達國家銀行一般都較低,因為在全球融資渠道的改變中銀行的籌資成本在增加而市場競爭在激化,出現了存貸利差越來越小的趨勢,在現有業務結構下國有金融的利潤增長顯然空間很小。
就近幾年的數據統計,目前我國企業在銀行進行融資時,手續繁雜,申請難度高,利率也在不斷地升高,這無法達到解決企業燃眉之急的效用。而除了銀行之外,真正可以做到及時融資的金融企業又少之又少,所以相對于國外的企業來講,我國的大多數企業內部的可流動資金非常的少。這也讓企業的發展有所受限。盡管如此,我國金融行業為了減少能夠引起金融危機的影響因素,遲遲不愿改變現有的金融結構。長此以往,形成惡循環,導致經濟發展速度平緩,甚至近幾年由于疫情和戰爭原因,經濟發展的漲勢有所下降。此時金融結構功能靈活性低的劣勢就充分的顯示了出來,商人經商越來越困難,這也反向導致了銀行的金融發展不景氣的現象,需要及時優化。
而且在疫情爆發期間,銀行的利率甚至出現過大幅下跌,短時間內就被企業全部貸走。可見企業對于資金的需求還是非常大的,只不過是因為結構以及制度原因導致企業借貸會虧本,所以企業更愿意去股市和證券市場進行融資。即使此類金融形式風險更高,但是對于商人來講,它的靈活性和及時性相較于銀行這一正式的金融機構更為實用,所以去查看文獻或是大數據統計時就可以清楚的觀察到企業資金正以緩慢的腳步跨越銀行,走向企業與企業之間。這一現象的發生急需金融監管部門及時解決。
金融發展之所以能夠對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是因為它與企業直接掛鉤,而加強企業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唯一路徑。故而金融結構的設置對于企業發展就相當重要了。最優金融結構的設置可以給予企業一定的流動資金,幫助其日常發展或是關鍵時刻的救濟。而股市、證券等金融形式可以為企業在企業業務之外獲取額外的零散資金的用來增加流動資金,或是達到簡易融資的目的,且這一金融形式還可以為普通的公民帶來額外的收入,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因此在優化金融結構時,特別要重視除了銀行之外的金融形式的發展,不能一味的只是壓制其膨脹走向,而是要將其視為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正常的工作中,政府可以安排銀行與這一類的企業進行強制合作,安排專業的金融學、管理學人員進入私企進行聯結和監督工作。以銀行為主要樹干,股市、房地產、信托、證券等金融形式為枝葉進行擴散生長,加強我國的金融發展,讓整個金融行業的資金全部都流轉起來,配合所有企業大力發展經濟,增強金融行業的活力,完成最優金融結構的設置并將其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進行金融結構優化的同時,政府不能只注重結構的變化,更要重視的是在這種優化之后的樹枝型結構之下如何提高金融行業的發展速度。筆者認為要想提高金融發展的關鍵要點,還是要從其發展政策下手。國家要支持銀行對金融政策的合理性開放或是有把握的對金融政策展開大規模開放,實現金融行業全面發展,而不是以某幾個強勢的金融企業發展為主,這樣很容易造成資金壟斷,加大金融風險。
具體可以減少融資以及貸款的條件,增強銀行自身的防風險能力,加大資金違約管理條件,完善銀行的流動性管理辦法,明確違約情形及報告路徑、黑名單制度、應急等級等具體指標,嚴格監控違約人的資金狀況,在違約之后,根據法律的支持,合理且迅速的收回一定資產,不能予以期限、防止財產轉移導致銀行虧損。這也是為了保證銀行的資金流水不受影響。銀行之前的做法是如果企業破產銀行就會收回其名下可以用來抵押的財產,但是并不會做出迅速的處理,這也是對乙方的一種尊重。但是隨著一些違約事件的不斷發生,銀行不能再如此放縱此類事件,應該在違約之后迅速做出應急對策,將現有財產歸入流動資金,收入的死物抵押品盡快交由房地產或是股市將其作為商品進行轉售,轉變為有效資金再歸入流水。這樣依靠其他金融形式的幫助從而實現金融風險的暫時轉移是非常可靠的一種風險轉移方式。這一做法不僅可以增加除銀行以外的其他金融企業的流動資金,還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決銀行資金虧損的問題,是值得借鑒的一種方式。
我國目前對于金融行業的發展可以用“小心翼翼”來形容。這從上文已經提及到的我國人民銀行、我國證監會、我國銀監會、我國保監會的不同職責就可以看出來。它們之間雖然構成權力制約,但是又負責指導監管著金融行業的不同方向,可見金融行業的發展其實并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容易掌控。金融是一門學問,依靠的是領導人的金融頭腦、預知風險的頭腦以及解決風險的能力。所以為了能夠更有效地幫助金融行業優化金融結構,并且為了防止在優化過程中出現經濟風險。掌管金融的專業性機構和最高領導機構目前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制定嚴苛的金融制裁制度。
因為筆者在前文雖然提及到了放開除銀行以外的金融形式去發展,但是筆者認為,還是不能放松對這些金融企業的監督管理。一定要及時的防范此類企業在優化過程中突飛猛進的進行壟斷式發展,這樣的發展看似推動了經濟迅猛發展,但是垢藏著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很容易導致金融危機,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所以在減緩銀行融資等條例條規的同時,監管部門就要及時的邀請多位金融專家進行風險研討,并制定一定的解決辦法,將解決辦法的措施強制的納入與金融行業管理監督有關的法律法規中去,對金融行業的發展進行管控。千萬不能只是發布相關聲明或是下發管理文件,一定要從最具法律效力的憲法入手,編寫法律條例,防止其調整失控。因為金融行業的風險一旦出現,就是人為不可控的,而且其數據造假現象頻發,如果沒有這樣的法律法規的約束,再放開政策鼓勵發展,其風險就會大幅上升。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絕對的把控政策,很難保證優化金融結構這一事件所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所以求穩也確實是有必要的。
所謂“創業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比如目前的房地產行業,炒的火熱,房價暴漲,寸土寸金,但是實際上除了眾多一線城市之外,很多城市的空房越來越多,出現了溢滿狀態,但是房價卻依然只增不減。不僅如此,要知道這樣的情形還是政府堅持調盤之后的,由此也可以清晰的看出人們對于消費水平還是有一定認知的。很多人炒房沒人接盤,虧到傾家蕩產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是也不得不承認這種金融形式在盛行時期還是掙足了錢的。所以從風險理論來講,優化金融結構之后的金融行業所面對的風險肯定更大。為了防止危機突發,理論上國家千萬不能任由此類金融企業放肆發展,一定要插手整改,按情況進行打壓或是推動其發展。與此同時政府也要加強對金融事業的信息宣傳,幫助民眾認識金融行業的潛在危險,鼓勵眾多企業和人民理性投資。
金融結構優化后,其開放性對于任何經濟發展都具有推動作用。其中從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資金充足起來了,交通運輸速率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商品的流動性也增強了,運輸就業率就能提高,整個經濟就好起來了。金融走進了千家萬戶,造福了普通公民,不再只是企業的福音,而是整個經濟鏈的福音。金融經濟開放,雖然加大了風險,但是也給交通運輸經濟帶來了創新的可能,成本的提升讓更多的人愿意去承擔風險,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成本的提升讓商品的受眾面更廣了,促使各地交通運輸的范圍更廣,帶動了經濟的有效發展。
相較于原先嚴苛的金融管理制度,制定法律法規對于金融行業的管控力度肯定是更強了,但是監管力度就小了,全部的監管壓力就給到了專業的監督部門,這樣就是一家獨大,沒有之前那樣層層審核的管理強度大。但是為了能夠促進該行業的發展,行業監管部門還是要下定決心拋棄舊的做法,為當前的監管形式做出努力。在缺失監督助手的情況下盡快做出應對策略,加快監督進程,防止企業先下手為強,出現風險。
結語:筆者以閱讀過的近幾年的相關文獻為基礎理論,對金融結構優化提出了針對性的理論建議。雖然我國金融結構優化任務不可能在近期就做出徹底整改。但是經過多方面經濟成果的對比研究發現,我國現有的金融結構還是需要再改進。相關機構可以在日積月累中逐漸進行優化,臥薪嘗膽,最終建立我國特有的最優金融結構,推動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