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群群
近年來,面對VR、AR等科技的發展,傳統舞臺藝術正在積極擁抱科技,并進行大膽探索和創新,隨著戲劇與科技的融合,形成了不同的承載戲劇演出的戲劇空間。并且,作為藝術門類的一個分支,戲劇藝術的發展趨勢已成為整個藝術發展大趨勢的一個縮影。戲劇藝術風格的個性化、受眾的大眾化、題材的民族化、表現形式的智能化,會是未來戲劇與戲劇空間發展的趨勢。
20世紀90年代開始,很多劇院演出就開始使用多媒體技術,以擴大舞臺創造性的空間,增強視覺觀賞性。近年來,伴隨著VR、AR等科技的進步,無論是戲劇、電視電影,還是游戲電競都進行了不同的嘗試。比如,濟南Flash Back閃回游戲劇場推出的戲劇《成豐街25號》,圍繞濟南民族資本家苗世遠創辦的成豐面粉廠展開。劇場利用1000平方米場地搭建了80年前濟南成豐街的原貌,有警局、洋行、民居、飯店、車站等十幾個場景。各種道具、聲音和燈光的烘托也一應俱全,現場可以感受到晝夜交替、食物香味、蟬鳴鳥叫等,為體驗者呈現出一個充滿煙火氣息、車水馬龍的成豐街。玩家需要換上劇中人物的衣服并被隨機分為三個不同陣營的角色,在觀賞演員表演的同時,還得根據線索提示競選成豐面粉廠廠長,以此推動整體劇情的發展……精美古怪的道具、行為詭譎的演員、懸而未決的謎底……發生在劇中的故事讓觀眾產生身處其外而又置身其中的雙重沉浸體驗。
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即使是有著每場520元到890元不等的高昂票價,仍然一票難求。據官方數據統計,該劇重復刷劇觀眾超過六成,鐵桿粉絲最高刷劇紀錄近170次。《不眠之夜》的基本腳本,是對經典作品《麥克白》的重新解構,同時又融入了希區柯克式的懸疑風格。六年來,上海麥金儂酒店只憑借《不眠之夜》一部劇,就支撐劇場火爆至今。一到開演時間,便有一群打扮入時的潮流男女在劇場門口排起長龍,等候入場。劇場不僅有門票收入及商業贊助,還有主題酒店、餐飲、酒吧等營業收入,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贏利模式。
在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演出的《今夕共西溪》巧妙借用西溪濕地自然實景,以西溪洪園“錢塘望族”洪氏家族的文化故事為背景,講述了洪皓夫婦二人在家國情懷下相戀的浪漫故事。通過行為藝術、音樂、歌曲、舞蹈、吟誦、戲劇等藝術融合表演形式,佐以藝術燈光、全息音響系統、噴泉、霧森、全息投影、仿真技術、多媒體控制等高科技呈現形式,將西溪的美、人文的雅、科技的炫完美融合,營造“既唯美震撼、又感人至深”的演出氛圍。呈現一場具有創新意義的江南美學浸潤大戲。
這種“沉浸式”游走劇場,和傳統戲劇中的“一桌兩椅”表演形式一脈相承。雖然戲劇增加了現代科技手段,但在審美品格上與中國傳統戲劇的原則是一致的。如何思考科技與戲劇的關系、人與戲劇的關系,如何實現經典與當下、傳統與現代、個體表達與審美期待的有效聯系,是值得業內人士思考的新問題。
很多人覺得戲劇藝術屬于小眾藝術,缺乏娛樂性。事實上,近年來,通過戲劇藝術、文化旅游、科技娛樂等深度融合,戲劇劇場的發展已經把藝術和大眾娛樂緊密結合在一起。于此,科技的貢獻巨大。比如,現代劇場的電腦燈和以前劇院的燈光照明設備不同,導演們可以利用先進的燈光技術設備根據不同的戲劇情境創造出不同的燈光效果,豐富舞臺作品的戲劇表現力,為觀眾提供視覺享受。先進的音響設備在戲劇演出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音樂氛圍的營造,觀眾將會沉浸在戲劇場景以及角色人物的真情實感中。沉浸式戲劇的目的是創造一個實用的、可感知的環境來包圍觀眾,讓觀眾沉醉在被創造的世界中,并相信他們是戲劇的一部分。此外,沉浸式戲劇注重每個觀眾的個人體驗。觀眾在探索故事的方式上有很大的自主權。有時,觀眾甚至可以影響和改變故事的敘事模式。
沉浸式投影為戲劇舞臺打造出一個更貼合于劇情、更加夢幻的舞臺效果,加深場景與劇情的關聯,使得表演更加真實。此外,沉浸式戲劇也很注重觀眾與場景之間的互動,在沉浸式演出過程中,觀眾可以通過完成一些小任務,對劇情進行推動,對舞臺氛圍進行更換。這一特性大大增加了演出的趣味性,也使觀眾獲取了更好的觀感體驗。沉浸式的表現手法為舞臺藝術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生動有趣的互動效果,點燃了全場的氛圍,調動了全場觀眾的情緒,使他們獲取更好的觀賞體驗。
科技的另一個優勢是更加方便快捷。在過去,如果觀眾想看一場演出,就必須在劇院的售票處買票,而且要排很長時間的隊?,F在,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電腦或智能手機查詢表演信息、表演團隊和特定演員,在線購票。
一些觀眾心目中的中國傳統戲劇是陳舊的,跟不上時代潮流的。主要表現于許多新編的現代戲沒有寫出新的時代精神,自然受到觀眾的批評。戲劇需要符合觀眾的審美,與時俱進?,F在已不是一個被動接受信息的時代,每一位觀眾都想為自己“發聲”,充分自由評價和展現自己的喜好。有時,戲劇不應該是一個靜態的、傳統的展覽,應該是一個美輪美奐滿足觀眾進場自拍的場景。我們應該重視它的思想性、開放性和啟發性。與傳統戲劇舞臺表現不同,沉浸式戲劇旨在打造一個與真實場景差別不大的環境,讓場景與劇情相聯系,不會讓觀眾覺得舞臺僅是個表演場所,舞臺劇演員們在這個似夢如幻、虛實結合的場景中,表現得更加切實,觀眾的觀感效果更好,不自覺地就認為自己成為了戲劇的一部分。
沉浸式戲劇注重現場體驗,會讓每一個觀眾都能夠有一份特別的個人體驗,整個戲劇作品的進度和體驗方式都由觀眾自己來決定,并非每個人觀看的體驗、內容進度是一樣的。沉浸式戲劇為觀眾提供的多重感官體驗讓人們除了能去看、去聽,還可以去觸碰、去品嘗、去感受。劇目里的場景都是為了能讓觀眾全心投入環境而特別設計的。食物和飲品常被當作體驗的一部分,劇目中偶爾也有環節讓觀眾和場景元素有肢體上的互動。沉浸式作品里的音樂則主要是為了渲染劇目的底色、烘托故事氣氛。說到沉浸式體驗,不得不說的就是互動效果,沉浸式戲劇更注重觀眾與場景的交互體驗,觀眾可以通過完成一些小任務,敲擊、拔劍之類的小動作,來推動劇情的發展。或者是制造特定的氛圍與觀眾互動,增加觀眾觀感的趣味。比如在城市漫游式的戲劇表演中,演員帶領觀眾在城市間漫步,不論是扮演游客還是居民,觀眾都找到了一種表演者、參與者結合的新的身份,以個體為單位、以社群為組織展開表演和重建,從而激活人際之間,人與空間和時間之間的連接關系。此外,沉浸式戲劇在心理治療、加強社區聯系等方面的作用也正隨著無數作品的誕生浮出水面。作為當下飽受關注的戲劇類型,沉浸式戲劇在未來會開拓自己更寬廣的道路和無限的可能性。
總之,“沉浸”代表了一種創作和參與的姿態,而不是固定范式。傳統劇院升級為符合時代需求的劇場已是必然趨勢,智能化與數字化的虛擬沉浸劇場是當代劇場升級的趨勢之一。人工智能技術重新定義了傳統劇場的“打開方式”,實現了劇場的無限可能性。相信,緊隨時代與科技的發展,未來劇場的美學及社會能量還有很多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技的發展不僅在改變人們對現實的認知,也在改變人們對劇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