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柯欣

沈陽市國防及中省直企業工會(以下簡稱“產業工會”)是隸屬于沈陽市總工會的駐會產業工會。近三年來,產業工會聚焦履行主責主業,突出維護服務職能,探索創新思路方法,緊緊圍繞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總體目標,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以組織開展產業系統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創新方法培訓為著力點,在推動職工技能素質提升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嘗試。

2020年1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指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多年來,產業工會系統深耕典型選樹工作,厚植勞模精神文化,形成了超過110000名的龐大勞模群體。產業工會自22001122年首批探索創建的王欣、方文墨、王剛、孫飛、王陽5個產業級勞模創新工作室開始,到現在規模已經擴大到80多個,其中有5544個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被市級以上總工會命名。全國首次命名的“大國工匠”中,方文墨、李志強、王剛3人均產生在產業工會系統。
2019年以來,面對新的形勢任務,產業工會依托強大的勞模資源優勢,積極協調師資、場地、資金、企業黨政等各方面因素,連續兩年舉辦了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領銜人創新方法培訓班,有效提升了創新能力和技能素質;組建的“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聯盟”打破了行業、企業壁壘,實行了攻關難題揭標“簽約”制,讓各企業勞模創新工作室參與全行業技術攻關;組織開展了“聚智創新、賦能發展”勞模創新服務活動,制定勞模創新服務團章程,健全了服務團組織構架,規范了服務基層的方式、內容。產業工會的系列舉措,為勞動模范發揮作用搭建了平臺、提供了舞臺,為勞模傳承技能、傳承精神創造了條件,為產業工人提升能力素質探尋出了新路徑。
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求突破,是以創新方法培訓為著力點的勞模創新服務活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
開展創新方法培訓班,源于工作調研中創新工作室領銜人的情況反映。22001199年半年工作總結過程中,產業工會下基層開展工作情況調研,在了解勞模創新工作室作用發揮、難題攻關等情況時,眾多領銜人提出:“我們工作局限于本單位的一廠一車間,思路、眼界都受限,搞技術創新、課題攻關完全靠傳承、憑經驗,難度特別大,要是能有一個開闊思路、拓展思維的培訓那就再好不過了。”受此啟發,產業工會決定在創新方法培訓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一)調研論證
產業工會通過電話、郵件、網站搜索、熟人幫忙聯系等多種手段,對有關創新方法方面的信息進行了咨詢、查找,同時向產業工會主管領導就嘗試開展創新方法培訓作了專門匯報并得到認可,在2020年度工作部署會議上,把“打造職工素質提升平臺,依托產業工會培訓基地組織開展多工種職工技能培訓,專題開設‘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技術技能創新能力’提升課程,全面提高項目攻關團隊的研發創新能力”列為產業系統重點工作。
為使培訓內容符合實際需求,22002200年4月初專門組織召開了由8家企業的1100個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參加的座談會,就培訓內容預設了“平時解決技術難題依靠什么”“是否參加過創新方法培訓及參加途徑”“在解決難題的過程中,最令您犯難的事情是什么”等5個話題供大家交流,使培訓內容在設置上更具有了針對性。55月份,產業工會向全系統勞模創新工作室征集到“創新課題”40多個,為培訓過程中“以案說法”形式奠定了基礎。
(二)實施培訓
2019年初,產業工會依托黎明技師學院籌建成立了產業系統職工培訓基地,每年依需適度投入配套資金,聘請高技能專業人才授課,采取定點集中培訓、訂單預約授課、線上切磋交流、名師帶高徒等形式,開展職工技術技能素質培訓。
2020年7月22日,第一期創新方法培訓班在產業職工培訓基地正式開班,來自全系統50多個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的7700多名領銜人及課題項目負責人參加了培訓。三天集中培訓,理論學習階段重點掌握了解經典TRIZ理論核心構成、基本思路方法,創新實踐階段結合征集到的課題進行“以案說法”“解剖麻雀”、熟悉實踐應用技巧,大賽輔導階段對省和全國創新方法大賽的課題篩選、發明專利申請的一般操作等開展講座。
參訓學員說:“上一課就解決了一個困擾多年的技術難題,而且還學會了好多創新方法,這個培訓太好了!”在培訓班上,諸如聯想型創新方法、類比型創新方法、形態分析法、逆向思考法等等,學員們聽得津津有味,而根據這些創新方法,發動機葉片噴涂問題、發動機導管熱交換問題、工裝長軸加工問題等多個困擾勞模工匠們的技術難題在這里都找到了解決方案。
2020年8月10日,《工人日報》以《沈陽市國防及中省直企業工會舉辦創新方法培訓班,通過“以案說法”讓勞模工匠們茅塞頓開——“要是早聽這個課,搞創新就不會那么難了”》為題進行了報道。《沈工通報》編者按也指出,這是積極回應勞模、工匠渴望開闊創新思路的新需求,在打造更加適合勞模、工匠等高技能人才的培訓模式方面作出的有益探索和嘗試。
(三)拓展延伸
創新方法培訓受到了工作室領銜人的歡迎,絕大多數參與者從中受益匪淺。產業工會在與TRIZ團隊和領銜人代表進行培訓工作總結座談時共同感到,一方面在本產業內航天、航空、郵電、電力、中車等各個行業領域都有技術創新、難題攻關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通過創新工作室之間協作就能夠解決平常遇到的許多技術難題。這就需要把創新方法培訓這個工作“著力點”進行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努力做到創新服務面的全覆蓋和創新服務組織體系的全縱深。
2021年初,產業工會啟動了全系統“聚智創新、賦能發展”勞模創新服務活動,制發了活動方案,成立了產業工會、基層工會、工作室領銜人組成的領導機構,明確了主要職責分工,規范了技術交流、成果共享、名師帶徒、技術幫扶等多種活動形式。
“勞模創新服務團”深入到航天新光、機車車輛、遼沈工業、航天三菱等88家企業,現場解決技術難題10多項,提出改進工藝、優化流程方面的建議20多條。同時組織50多個市級以上創新工作室成立了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聯盟,制定了《聯盟項目發榜揭標實施辦法》,定期組織專家對征集的技術攻關課題進行調研問詢、分析篩選、論證甄別、優化凝練,通過聯盟發布揭標項目,最后由發榜方、揭標方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共同組成項目攻關小組。為激勵聯盟成員積極揭榜攻關,產業工會每年推薦評選十佳優秀項目,并優先推薦參加遼寧省創新方法大賽、中國創新方法大賽、遼寧省或沈陽市科技成果的申報。
2021年7月中旬,第二期創新方法培訓班如期舉辦,由產業系統68名工作室領銜人或項目負責人和其他駐會產業33名代表共71人參加。期間,聯盟把從1133家企業工作室征集到的,質量和難度要求較往年都大幅度提升的30個技術課題張榜公布,經聯盟成員幾番研究討論后,在產業工會組織舉行的攻關難題揭標儀式上,航天三菱公司倪軍勞模創新工作室、機車車輛公司楊洋勞模創新工作室等提出的14個技術難題,被中航工業沈飛王剛勞模創新工作室、中國航發黎明李志強勞模創新工作室等聯盟成員“揭榜”,他們互相主動聯絡、積極作為,多次研討解決方案,航天新光、興華電器等公司的一些長期沒有解決的技術難題,在揭標后很快都有了較詳細具體的解決方案。
產業工會的創新服務面從一點開始逐步擴大,由最初回應工作室領銜人需求開展創新方法培訓,到建立工作室聯盟破解“瓶頸”式技術難題,再到勞模創新服務活動面對產業系統內所有企事業單位,完全打破了行業、企業壁壘,使創新服務達到產業系統全覆蓋。
主抓創新服務工作的組織體系自上而下伸展,由原先產業工會“獨家承包”,到基層工會、勞模工匠、工作室、企業黨政等的介入,逐步形成了產業工會主導,基層工會參與,勞模工匠、工作室及領銜人積極作為,企事業單位黨政和職工大力配合的格局,使創新服務組織體系形成了全鏈條、全縱深、共同抓的局面。
近三年來,產業工會以推動職工技術技能素質提升為目標,沈陽國防工會創新方法推廣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解題”為目的,最終能夠解決沈陽國防軍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掐脖子項目”,讓勞模創新工作室在“航空報國、航空強國”中發揮更大作用。它使得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的運作更加規范,創新創效成績更加突出,品牌影響力更加進一步彰顯。同時,這一活動形式真正成為了發揮勞模和工匠人才作用,傳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新平臺”,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攻關站”,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孵化器”,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練兵場”。
產業工會在創新服務實踐中深刻體會到,作為一級群眾性組織,工作中務必要做到一個“真”字。
服務職工群眾必須用真心、動真情,真心實意為職工謀利益,撲下身子深入基層,問需職工、問計職工。只有和職工群眾零距離接觸,實打實交心,才能號準職工群眾的“脈搏”,排解職工群眾的“憂難”。創新服務活動有效解決了困擾企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受到基層工會、企業黨政和職工群眾的歡迎。
服務職工群眾必須使真勁、求真效,始終把職工群眾視為“閱卷人”,把職工群眾答不答應、滿不滿意、高不高興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最高標準,作為校準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的“晴雨表”,作為評定工作實績的“測量儀”。創新服務活動沒有轟轟烈烈的大場面、大聲勢,不搞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花架子”,只有在培訓課堂、車間廠房、工作室中實打實的攻關鏖戰。
服務職工群眾必須著眼長遠、完善機制,積極調動多方力量,整合各方面資源,創新豐富多種載體手段,建立健全竭誠服務職工群眾、盡心盡力辦實事的長效機制,推動工作落實的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創新服務活動從體制機制上為工匠勞模發揮優勢特長搭建了平臺,充分展示了他們在創新創造中的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