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爭爭
摘 要:面對文旅產業出行原子化、體驗場景化、服務數字化、景區全域化等新趨勢,河南文旅產業存在市場主體數量和規模有限、市場主體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建議設立省文旅產業發展基金等三大基金,同時,建立省文旅產業智能大腦加快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文旅產業;高質量;基金;智能大腦
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滿足高品質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體現,是展示區域(城市)形象和居民素質的重要窗口。2020年河南全省旅游總收入4813億元,占GDP8.8%,共接待海內外游客5.5億人次。
一、文旅產業的新變化
1.出行“原子化”。隨著交通運輸方式改變、居民收入提高、消費水平升級,出行形態由原來的以旅行社組團為主向自駕游、自助游、家庭游轉變;出行時間由原來的以節假日長途游為主向周末游、周邊游等錯峰旅游轉變;出行方式由原來的方式以火車和大巴為主向“高鐵+共享汽車等”“飛機+汽車托運等”轉變。
2.體驗“場景化”。觀光游正被定制化、場景化的旅游替代,更富個性化、情感化和社交化,游客更加追求品質、審美、人格的認同等附加值,旅游成為一個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元感知的體驗過程。全息餐桌、全息投影+數字展廳、沉浸式展覽、沉浸式景區和酒店等突破原有體驗局限,帶來全新體驗。
3.服務“數字化”。數字化對文旅產業帶來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供給端開發系列數字化產品和服務,開發“云游”模式、“云端”直播、“云上”營銷,推行“云接觸”一體化智慧解決方案。文旅數字化平臺為政府、企業、大眾提供日益完善的數字服務,“文化和旅游部綜合監測與應急指揮平臺”“杭州城市大腦文旅系統·多游一小時”等先后上線運營。龍門石窟等利用數字技術和8K影院系統讓游客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
4.景區“全域化”。隨著走馬觀花式旅行向休閑度假、深度游轉變,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單一封閉的文旅產業自我循環向多元開放的“旅游+”轉變,企業單打獨享向社會共建共享轉變,部門行為向政府統籌推進轉變,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實現全域宜居宜業宜游成為共識。各級政府持續推進全域內的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服務提升、系統營銷,構建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社會環境和放心旅游消費環境。
5.文旅“融合化”。文化是旅游靈魂,旅游是文化載體,文化為旅游賦予深刻內涵,“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續強化。“旅游+文化”提高旅游產品品位,延長旅游產業鏈,是努力方向。各地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與旅游產業發展、保護生態緊密融合,推動旅游地方化、多樣化、創意化發展,實現文化與自然的有機結合、互促互進。如湖南韶山實景演出《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等帶來了旅游新體驗。
6.推廣“網紅化”。網紅經濟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重要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打卡網紅景點”成為一種潮流。外地游客的認知從官方創造的地標轉變為藝術家、設計師或文化商業品牌帶來的獨特體驗。景區利用抖音、微信等網絡新媒體傳播渠道,精心打造有創意的策劃營銷活動,利用成熟的IP搭建IP運營鏈,制作熱點事件吸引大眾眼球。通過媒體矩陣和社區傳播吸引游客,延長游客滯留時間,從而增加旅游消費。西安大唐不夜城、洛陽老君山都是通過抖音等網絡短視頻紅遍全網全國。
二、河南省文旅產業存在的問題
1.市場主體數量和規模有限。至2020年年底,河南共有A級旅游景區519(全國13332)處,占全國的3.9%,4A級以上旅游景區185(全國4332)處,與文旅資源大省地位嚴重不符;旅行社數量1166家(全國40682),居全國第14位,遠低于廣東(3390)、北京(3194)等地區,也低于安徽(1522)等中部地區;星級酒店344家(全國8423),五星級酒店21家(820),總數居全國第10位。2020中國酒店集團規模TOP50中有7家客房數達10萬,河南僅有中州國際集團入圍僅排名46,客房數6148間、門店32家,遠低于錦江集團873177間、門店8606家。
2.市場主體競爭力不強。河南文旅產業集中度偏低,市場主體“散、弱、差”,行業內缺乏頭部企業,特別是高素質的管理人才隊伍缺乏,這些綜合因素導致整個行業經濟效益不佳。如2020中國旅游集團20強28家入圍企業,河南僅有建業集團排名第24。全國128家主板上市旅游企業,河南沒有一家,而周邊的陜西和湖北各有2家。2020年全省旅行社旅游業務營業收入125萬元,排名全國20,遠低于排名第一廣東的2062萬元;同期利潤-18萬元,而同期廣東等9個省區市的利潤都為正值。
3.旅游景區發展活力不足。旅游開發產業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國有企業由于體制機制原因缺乏活力,省內某些著名景區占據名山,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豐厚,占據天時地利,但景區發展卻處于半停滯狀態;民營企業受企業家素質局限以及融資貴貸款難等因素影響,資金流緊繃,抗風險能力弱,景區基礎設施嚴重落后;股份制旅游公司由于權屬、利益分配等問題,長期存在權力斗爭而疏于運營管理。
4.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全省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多姿多彩的自然資源,但在全國叫得響的精品景點和旅游熱線極少,知名景區少,長期依靠少林寺、龍門石窟、云臺山等幾個景區打天下,“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現象突出,并且“功夫經濟”和“山水經濟”還遠遠沒有形成,缺乏精品線路。旅游立體交通體系不完善,特別在旅游旺季,熱門線路和熱門景區的交通瓶頸嚴重制約服務質量、接待能力、保障能力和整體效益的提高。除高端民宿外,民宿的接待能力、衛生條件、服務意識和水平有限,整體入住體驗不佳。
5.文化賦能旅游功效不強。全省有博物館359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70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13個,但由于文化內涵挖掘不夠,造成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不足,且表現手法大同小異,文化遺產沒有被充分利用,產品雷同、包裝粗糙、缺乏精心設計和策劃、科技和文化含量不高,品牌概念和形象模糊,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收藏性不強,難以激起旅游者的購買欲望,未能反映河南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內涵。
6.文旅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從空間分布看,全省景區景點主要集中于伏牛山、大別山、太行山、黃河沿線,而河南東部的旅游景觀建設明顯不足。從時間分布看,旅游旺季的游客數量較集中,高峰期游客保有量占全年大部分比例,春秋季游客集中,夏季山水游較火爆,而冬天游客數量極其有限。旅游黃金周的游客數量占部分景區全年游客的50%以上,對景區的接待能力、游客安全、旅游體驗帶來嚴峻考驗,同時,旅游淡季又造成景區接待能力閑置,造成資源嚴重浪費。
三、政策建議
除了常規的以培育龍頭為抓手打造旅游集團、以智慧景區為載體構建全域旅游、以消費體驗為核心優化旅游環境、以黃河文化為引領加快文旅融合、行業人才為根基創新業態模式、全媒宣傳為手段擴大影響能級等措施,省級層面還需做好以下工作。
1.更新文旅理念。樹立“大旅游”概念,推動“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轉變,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厚植全域旅游新優勢,構建“城市有底蘊、小鎮有情趣、鄉村有風味”的全域大旅游格局,打造文旅新河南。把全省作為一個大旅游產品整體謀劃打造,實現“旅游河南”到“河南旅游”。延伸“文旅+”產業鏈條,推動文旅與農業、健康等產業融合發展。精心策劃節慶和大型賽事等系列活動,創新設計“一日游”“研學游”“系列文化游”等精品線路。打造優美環境,讓居民對自己的城市和家園充滿自豪感、優越感和幸福感。
2.建立文旅產業三大基金。引進戰略性投資者、省屬功能類國有企業、大型民營企業等投資主體,建立省文旅產業發展基金,通過穩定、長期、固定的收益保障,支持景區硬件升級、軟件優化提升服務。行業協會等組織可設立省文旅產業獎勵基金,通過第三方評估等方式確定每年的獎勵對象、方式、金額等,支持和鼓勵景區、旅行社、酒店、導游等市場服務主體提供優質服務。由省市縣三級政府建立省文旅產業消費權益保護基金,針對省域內游客的賠償進行先行墊資賠付,根據事實調查清楚后,由相關責任方(人)補足已墊付的賠償資金。
3.建立省文旅產業智能大腦。由省文旅廳、大數據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牽頭,地市政府、業界參與,運用數字孿生、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建立省文旅產業智能大腦。通過產業智能大腦打通客流預測、宣傳推廣、交通運輸、景區景點、應急管理等與文旅相關方的數據壁壘,進一步提升旅游推廣、游客預警、景區服務、應急保障等能力。
(作者單位: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