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杰(甘肅:寧縣南義鄉張堡小學)
科學育人觀提升了教師對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質量追求與效益訴求,教師開始著力探究小學生學習方法的科學培養對策,力求通過培養小學生的學習方法與探究習慣實現數學教學的創新轉型。教師是教書育人、塑造人才的承載者,也是小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者,更是小學生成為認知主人的引導者。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能夠使教師漸漸在數學課堂上“隱退”,推動小學生慢慢成為數學課堂上的真正主人,讓其逐漸實現自我管理、自主學習。
數學學習能力是小學生進行數學認知、信息積累、能力訓練以及素質發展的“制勝法寶”,因而也是教師助力小學生高效認知、自主成長的著力點。
第一,小學生會預習、會自學。預習是小學生擁有良好學習方法的第一要素,小學生一旦擁有了預習習慣,就會在課下對探究任務有所了解、有所收獲,加之在課堂學習中的再次探究,使得他們必然能夠透徹把握教學內容,深度理解知識內涵。而且,良好的預習習慣能夠推動小學生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第二,小學生會聽課、會學習。聽課能力是小學生必備的學習能力,因而會聽課也就成為小學生擁有良好學習方法的第二要素,能確保小學生聚精會神、心無雜念地跟隨著教師一起互動、一起探究。因此,聽課過程是小學生學習方法養成的重要區間,能夠有效培養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交流能力與處理問題能力。
第三,小學生會思考、會整合。思考習慣與思維能力是小學生擁有良好學習方法的第三要素,是提升小學生認知能力、處理問題能力以及數學素養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讓小學生成為優秀人才的黃金素養。因此,教師要注意培養小學生的思考習慣與思維能力,幫助小學生成為愛動腦、善思考、樂深究、肯表現的復合型人才。
最后,小學生會實踐、會處理。實踐能力是指小學生立足數學知識能夠運用理論解決一些習題或生活問題,實現學以致用的良好手段,因而實踐能力與處理問題能力均是小學生的高位能力。因此,教師要善于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小學生體驗到更多的成功快樂與進步喜悅,以此實現認知興趣的持續強化。
首先,數學學習能力培養能夠幫助小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獨立思維的方法和處理問題的方法,能夠幫助小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認知習慣,推動小學生真正成為數學認知的主人。因此,數學學習能力培養是推動小學生能力訓練與習慣養成的有效助力,能夠有效促進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其次,數學學習能力培養能夠為教師考量、設計、實施與完善數學教學提供清晰的教學目標與育人任務,切實將科學育人觀應用于數學課堂教學中,為小學生的科學發展輸送高價值的人文滋養。因此,數學學習能力培養是教師助力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施力點,更是教師展示教學智慧、塑造人才的有力媒介。
最后,數學學習能力培養是新課程改革對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施要求,也是推動小學生真正成為數學課堂主人的不二選擇,更是在數學課堂上實現素質教育的有力保障。因此,數學學習能力培養是教師完成教書育人使命以及培養優秀人才的有效途徑,能切實推動數學課堂教學走向提質增效、創優爭先、科學轉型。
數學課堂既是展示教師教學智慧、教學能力與教學藝術的才藝舞臺,也是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科學習得基地,更是師生交流、合作探究的生命樂園。
游戲教學法是游戲活動與知識學習的有效融合,以游戲活動的趣味性與娛樂性弱化知識學習的枯燥性與抽象性,激發小學生的認知興趣、參與意識與思維活動。因此,游戲教學法是教師引領小學生進入數學認知活動的最佳人文誘導方式,能夠有效提升數學課堂的吸引力與誘導性。游戲活動是小學生的至愛,游戲教學法自然也是小學生進行數學認知最喜愛的認知方式。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小學生強化“乘法運算基本功”,教師可以開展游戲教學活動。首先設計大量“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卡片,并將小學生分成若干組,讓各個學習小組同時開展“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大比拼”活動。如果小學生對兩個計算題全部計算正確,則可以開展下一輪的計算挑戰,直至出現計算錯誤,喪失挑戰資格。在小學生進行計算挑戰的同時,其他組內成員扮演“評委”角色,并一起計算隨機抽取的卡片,還要判斷挑戰者的計算是否正確。這樣,無論是挑戰者還是其他小學生,都能夠一起進行“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活動,在快快樂樂的挑戰游戲中一邊計算、一邊游戲,在相互監督、互幫互助中共同體驗游戲的快樂以及互助學習的快樂,有效強化小學生的認知興趣。
電化教學法就是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小學生直觀展示數學知識,有效弱化數學知識的抽象性、邏輯性與推理性,順應小學生直觀思維與形象思維的主體認知喜好,引導小學生慢慢適應數學思維要求。因此,教師利用電化教學可有效弱化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與認知難度,慢慢培養小學生對數學認知的個人興趣與探究動機,將小學生引入數學認知的良性發展軌道。
以采用電化教學法進行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倍的認識”第一課時的教學為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平均分”是核心培養任務。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只能依靠語言描述“平均分”這一關于除法的基礎知識,因而較為抽象,晦澀難懂。然而,電化教學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在“8÷2=?”中,小學生能夠在大屏幕上看到有8個紅富士蘋果,然后出現一個盤子,裝上2個蘋果后滑到一邊,又出現一個盤子,又裝好2個蘋果。最后一共出現了4個盤子,每個盤子里都是2個蘋果。小學生在多媒體設備的幫助下親眼看到了“平均分”的真實含義,能夠借助自己的直觀思維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基本內容。因此,電化教學順應了小學生的直觀思維與形象思維,也一點點地培養其抽象思維能力,因而有助于小學生思維能力與思維素養的科學發展。
支架教學法是指教師將教學內容中的難點知識進行講解,攻克難點以后將普通難度的探究任務完全給予小學生,讓小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承載起大部分認知任務。在應用支架教學法進行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智慧能夠對小學生的認知思維進行有效點撥,為小學生提供精準的探究方向與思維方式,助力小學生的主體認知。因此,支架教學法非常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加速小學生的科學發展。
以應用支架教學法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混合運算”一課為例。教師首先將“混合運算”的計算規則進行講解,主要遵循“先乘除、后加減”的計算方法。如在“6+3×5=?”中,小學生應按照“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法則先計算3×5=15,再計算15+6=21,即6+3×5=21。然后,教師就為小學生提供大量的“混合運算探究題”,并讓其以分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集體計算,相互比較、相互評價。這樣,小學生就會以教師的運算演示為模仿樣板,在預設探究任務的自主解決與主體實踐中加深對“先乘除、后加減”的理解與運用,也有效鍛煉和提升運算能力。因此,支架教學以教師的攻堅克難為前奏,以小學生的自主學習、主體實踐、合作探究為活動內容,能夠提升小學生的認知能力。
翻轉教學法是指小學生在課下進行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對預定探究任務形成初步感知,也為課堂上的合作探究、友好交流形成良好的信息儲備。然后,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再次進行信息交流、思想溝通以及心理交互,將個人的認知結果與他人的認知結果融會貫通,再次形成較為獨立的自主學習結果。因此,翻轉教學法給予小學生非常大的自主空間,有助于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以應用翻轉教學法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分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為例。小學生在課下自主學習中借助教師提供的微課資源明白:無論是分數的加法還是減法,都要先通分,然后再對兩個分子進行加法或減法計算,而分母通分后保持不變。小學生初步領悟運算方法以后,再到課堂交流與合作探究中借助集體智慧與團隊合力再次印證與強化上述運算規則,而且,他們在課堂交流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交流的快樂、合作的快樂與成長的快樂。因此,小學生能夠在翻轉教學中感受到生命的尊嚴、能動與靈動,因而能夠在被信任中積極參與、主動思考、自覺表現與快樂交流,并逐漸養成良好的認知習慣,為深度學習做好準備。
教師調控好小學生的認知興趣、直觀思維、認知能力、認知習慣以后,就可以開展較為獨立自主的分組教學法了。分組教學法是指教師將小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并給予他們一定的探究任務,讓小學生在友好交流、合作探究、互助成長中真正成為數學課堂的認知主人。因此,分組教學法非常有助于展示小學生的生命活力與主體能動性,在主體實踐中切實提升小學生的認知素養。
例如,在應用分組教學法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分數除法》這一課中,小學生獲得了充足的自主空間,因而能夠在學習小組中自由交流對“分數除法”的個人理解,集體探究“除以一個分數等于乘以它的倒數”這一運算法則,并在習題計算、對錯評估、習題改正中互幫互助。另外,教師在分組教學過程中還要開發學習組長的積極作用,將學習組長定位為“小先生”,使其自覺肩負起本學習小組的規律講解、理論探究、習題演算、能力訓練等主體實踐活動,在多個區域內同時代替教師開展知識講解、規律闡述以及排憂解難等活動。這樣,自然能夠展現出更強大的教學推動力,助力教師完成教書育人任務,也提升小學生的主體素養。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將生本理念應用于數學教學之中,立足小學生的主體特點、認知需求以及思維喜好設計與實施數學課堂教學,以實現小學生的主體學習、獨立思考、自主成長為教學目的而設計與選擇教學方法,切實幫助小學生獲得較多的數學學習能力,成為真正的認知主人。因此,教師應立足數學課堂,積極通過游戲教學法、電化教學法、翻轉教學法、支架教學法以及分組教學法以培養小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以及認知習慣,推動小學生成為數學課堂上的行為主體,引爆小學生的生命活力與主體能動性,實現小學生的自主學習、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