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大召/江蘇省沛縣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沛縣堅持以省第三輪改革試驗區為抓手,實施人才下鄉、能人返鄉、資本興鄉“三鄉工程”,激活各類要素,喚醒沉睡資源,催發內生動力。形成以人才匯聚推動鄉村振興的良好局面,帶動人才、資本、技術向農村流動,有力的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初步探索出一條以“三鄉工程”引領鄉村振興的沛縣路徑。
拓寬產業帶動人才下鄉渠道。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吸引人才下鄉的重要載體,立足特色資源,規劃綠色稻米、優質果品等8個集群產業,建成湖西“稻漁小鎮”、敬安“辣椒小鎮”、河口“牛蒡小鎮”等10個特色農業小鎮,著力塑造“天下豐沛”區域公用品牌,培育“蘇潤辣椒制種”“沛縣大米”“云雪面粉”“沛縣牛蒡”“沛公西瓜”等一批知名品牌,帶動農業產業布局優化、高質發展。成立沛縣新型職業農民協會,開展返鄉論壇會、雙選會、推介會、洽談會等“四會”交流模式,打造“沛縣漢菁人才創業論壇”。三年來,累計吸引2845名產業人才下鄉,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沛縣湖西韓樓田園綜合體
拓寬鄉村治理人才下鄉渠道。建立“一文兩會三保障”能人返鄉創業機制,出臺《沛縣支持返鄉人員創業實施辦法及申報細則》,定期召開人才聯誼會和項目洽談會,對返鄉人才創業就業提供政策、服務、風險防控等保障服務。選派醫生、中小學教師、專業志愿者、“新鄉賢”支持鄉村建設;推行退役軍人進村(社區)“兩委”工作機制,建立退役軍人動態管理、雙向推薦、跟蹤培養、干部發展、工作鍛煉五個管理制度;創新農村“七大員”制度,持續推行機關“改非”干部入駐基層服務農業農村。對為集體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返鄉創業人員,經集體組織成員(代表)大會同意,參與集體收益分紅,部分享有集體成員權利,支持下鄉能人通過選舉擔任村級兩委干部。三年來,累計選派600名科技工作者、1100名“新鄉賢”下沉鄉村,推選70名退役軍人任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有力提高鄉村治理水平。
拓寬科技示范人才下鄉渠道。實施“521”鄉土人才培育計劃,把敬安鎮辣椒制種院士工作站、大沙河現代農業產業園等一批“省字號”平臺,建設成為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有效載體。著力打造“三支隊伍”,即領航村集體經濟增收“領頭雁”隊伍、經營農產品“經紀人”隊伍、創建新農業優質品牌“農創客”隊伍。三年來,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36期,培訓“土專家”“新農人”6000余人。
承包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持續深化。在全省首創為土地流入方頒發《農村土地經營權證》,賦予其抵押擔保功能。全縣承包土地流轉面積70萬畝,流轉率75%。構建縣鎮村三級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成立1家縣級農業綜合服務平臺、18家鎮級農業公司和368家村集體領辦各類農民合作社,累計培育新型經營主體4129家。推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龍頭企業”等聯結模式,創新聯耕聯種聯儲新機制,累計發展家庭農場服務聯盟、農業企業等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85家,充分發揮“雁陣效應”。
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有序推進。2020年8月10日,全省首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塊在沛縣交地發證以來,累計完成入市39宗,面積3211.66畝,成交金額6.81億元,位居全省第一,為項目落地提供堅實保障。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同權同價、同等入市、同享收益”入市新機制,形成“規劃先行、民主決策、市場運作”的操作流程,合理分配三方收益,逐步完善“收支分離、調節統籌、多方受益”的收益分配模式,為村集體增收開辟嶄新路徑。全縣240個行政村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30萬元以上,占比65.8%。
農村宅基地試點改革高點突破。圍繞“五探索、兩完善、兩健全”九項改革任務,健全由《沛縣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試行)》《沛縣閑置宅基地和農房使用權流轉交易辦法(試行)》等12份文件構成的改革試點政策體系,打造出鹿樓鎮千秋集、大屯街道安莊村等18個政策集成村。建立出臺一套規范文件、搭建一個機構、固化一套流程、組建一支監管隊伍、設立一個窗口的“五個一”宅基地和建房審批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使用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線上流轉交易工作“三審五書”監管模式,最大限度減少流轉交易產生的矛盾糾紛。探索宅基地以房養老模式,為獨居老人養老開辟了新路徑。2021年6月29日,蘇北首宗閑置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線上交易以來,累計成交宅基地使用權流轉交易389宗,實現鎮域全覆蓋,交易量全省第一。
構建廣覆蓋的金融支農新機制。探索“經營權+社會誠信”“經營權+農業保險”“經營權+支農項目”等擔保貸款新機制。大力開展信用體系建設,打造“沛縣金融服務·農信融資平臺”,累計采集4000多個信用良好新型經營主體的信息,架起新型經營主體和金融機構之間信息溝通橋梁。全省首創“金融村官”駐村制,從商業銀行選派150名業務骨干駐基層、辦實事、促振興,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百米”。加大創新類險種財政補貼力度,對生豬、黃桃價格指數保險、小龍蝦養殖保險和雞蛋期貨價格指數保險等地方創新類險種縣財政予以保費70%補貼。整合涉農資金1.5億元,對資源開發、產業發展、聯合發展等村集體增收項目予以補助。
構建多種類的涉農貸款新機制。在全市率先成立江蘇農擔縣級分公司,推出“三鄉工程助力貸”產品,全方位支持農業生產經營,目前累計發放助力貸款1.2億元,有效緩解返鄉人才創業融資難題。創新開發了“生豬活體抵押+省農業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擔保+銀行信貸”模式,形成“生物活體資產抵押貸款”政策機制,破解了養殖行業融資難題。
構建更便捷的銀企對接新機制。創新融資經營服務新模式,與農發行對接,設立“潤農金”產品,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貸款,利率執行國家貸款一年期基準利率4.35%。被省銀行業協會評為江蘇省銀行業“創新服務”有影響十件大事之首。三年來,累計吸引工商資本100億元投向農村,建成農業農村產業項目91個,帶動就業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