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詞
網絡流行語,指說完“晚安”之后,生理上并沒有進入睡眠狀態,只是在社會意義上“睡著了”。此時本人已經開啟勿擾模式,切斷社交通道,“浸入”個人的互聯網獨處時光。有網友調侃道:“在社會性睡眠狀態下,不管在哪個網絡平臺上看到我,都不要跟我打招呼,就當我在夢游,更不要問‘你不是睡了嗎,怎么還在線?!?/p>
點評:“社會性睡眠”與其說是逃避現實世界的一種狀態,更不如說是自我解壓和療愈的一種方式。一天中我們花費了太多時間應對學習、工作和社交,夜深人靜時才會特別渴望自我獨處的娛樂時光,這反映了大多數人抗拒“被支配”的心理。
網絡流行語,是指白天過得不好或者過得不滿足,便想在夜晚找到補償。報復性熬夜,是在報復時間被剝奪的現狀,以證明自己仍是自由的,仍有能力安排和掌控自己的時間;是在報復白天不如意的生活,希望在黑夜里能摸索到讓自己滿意的存在方式。報復性熬夜更像是一種反抗,犧牲自己的健康,反抗外在環境施加給自己的不自在,實際上卻是對生活的一種無奈。
點評:“報復性熬夜”可以說是“社會性睡眠”的增強版,盡管熬夜提供了舒緩情緒的可能,但其負面效果不容輕視,健康的體魄才是自主把握人生的重要前提。面對外在壓力,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更為健康的宣泄方式。
網絡新詞,指在社交中,經常性地對他人進行言語上的打擊、諷刺,以此來滿足個人內心的需求。這種社交方式最終的結果往往是讓所有人討厭,導致自己沒有朋友。經典語錄包括“你不行”“我這人說話比較直”“我就開個玩笑”等類似的話語。這些話語往往在無形中打擊了他人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自尊心。因此,這是一種被大眾所討厭的社交方式。
點評:懂得給予關心和愛,才是良好社交的正確方式,有時候不經意間的一句“補刀”的話,都可能是扔給對方的“飛鏢”;而當受到無端的言語傷害時,一定要及時表示不滿,適時從中抽離,人生苦短,要遠離負能量,保持好心情。
熱言論
(節選)今年歲末突然回想這么多年在這個城市生活打拼,貌似只是像平常那樣看病、查房,過“日子”,但點點滴滴的細節,也好像構成了一種值得一過的生活。
回首自己年輕時代,我也一直掙扎在不安與焦慮中。我大學畢業,那時候學歷更重要,為了有更好的發展,放棄了分配的上海戶口名額,轉而去讀碩士。我碩士畢業,突然戶口變得重要了,為了能在上海生活得更好,可以養家養孩子,又放棄了讀博士的機會,再次去找當時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我此后的導師翁心華教授,希望分配進入感染科。當時感染科不怎么“吃香”,整個學科進入發展低谷,很多人辭職去外企工作了,使我有機會爭取到華山醫院這樣上海一流醫院每年為數不多的臨床崗位。一個外地青年,落地陌生的城市,生存是第一位的,曾經的理想反而暫時被忘記。那時候,幾乎每一步都面臨選擇,從沒有兩全其美,也不知道什么選擇是對的。(張文宏,2021年12月21日)
點評:生活的特點就是變遷與跳躍,充滿突如其來的命運變換。這種變化與不確定性,有人喜歡,有人懼怕。每當我們走過一個年代回頭看,會發現走過的路都是把不確定變成確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