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呈哲
去太空“摘星星”
“如果能夠再次上太空,我會對女兒說:‘媽媽要去太空給你摘星星回來,等著媽媽!這是她的愿望,我不能食言。”
這是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王亞平在去中國空間站之前發的一條朋友圈動態。
2013年6月20日,王亞平與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默契配合,在天宮一號里給地面上的學生“隔空”上了一堂生動的物理課——展示水膜和水球、失重環境下的陀螺運動、“雜技”等,為無數夢想著去摘星攬月的孩子展示了奇妙的“魔法”,一些孩子更是因此在心底埋下了航天的種子。
2021年10月16日,時隔八年,41歲的王亞平再度出征,帶著女兒送的禮物——小兔子玩偶,來到中國空間站,為女兒“摘星星”。太空再次迎來中國女性航天員,王亞平也成為首位進駐中國空間站和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
我想飛往蒼穹宇宙
“我小的時候,就夢想自己有一天也能變成一只小鳥,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懷著對天空的向往,17歲的王亞平參加了招飛考試,并于1997年考入空軍長春飛行學院(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在那里成長為一名能夠駕駛四種機型的飛行員。
2003年,望著神舟五號燦爛的尾焰,她突然萌生了當航天員的想法。“我們有了自己的男航天員,什么時候會有女航天員呢?”這是她航天夢的開始。 2010年5月,在不懈的努力下,王亞平終于加入航天員的隊伍,正式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成為能在星辰中穿梭的探險家。
從飛行員到航天員,從天空到太空,身份轉變的背后是對身體素質和專業能力一次又一次嚴峻的考驗。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每項訓練都十分具有挑戰性,每次長達四到六小時的水下訓練,都在考驗著人體體能的極限。由于航天服重達120多千克,因此在平常訓練時,王亞平的身上需要配上相應重量的鉛塊,在高強度負重的情況下,在水下精準地做完各項訓練動作。每次水下訓練完成后,她的體重都會減輕,甚至手會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
正常情況下,普通人最多只能承受自身4個G的重量。而在航天員的離心機訓練中,為了模擬降落環境,常常會有超過八倍自重的力量壓在航天員身上,他們的面部常會扭曲到變形,呼吸會變得十分困難,眼淚也會控制不住地往外冒。每個接受離心機訓練的航天員,手邊都會有一個紅色的按鈕,如果感覺身體不舒服,可以按下暫停鍵。但在航天員大隊成立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沒有一個航天員按下過它。王亞平說:“在我心中,這個按鈕是不存在的。我想,這就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太空不會因女性的到來而改變環境或降低門檻,所以王亞平的日常訓練常常比男航天員更加辛苦和努力。
航天員的信念
飛上太空是王亞平最大的夢想,十幾年來,她一直在刻苦訓練中用心體會著為祖國事業和個人夢想奮斗的幸福感。面對未知的旅程、陌生的環境和遙遠的目的地,很多人問王亞平:“你是否有過害怕和恐懼呢?”她或許也會感到害怕,因為航天員這個英雄的職業,是經過鮮血與汗水澆鑄的。在選擇走上這條通向太空的道路以后,死亡的威脅與圓夢的幸福同在。只是對王亞平而言,“在發射的那一刻,我的腦海里只有六個字——責任,使命,圓夢。”
王亞平說:“男航天員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從神舟十號到神舟十三號,兩次全球矚目的升空,她真的做到了!這也是她十八載航天夢、十一年不懈訓練的最好回報。夢想像星辰,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并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走下去,有朝一日一定能觸碰到的。
從腳下的大地出發,雄壯熱烈的尾焰為航天員開道,火箭將中華兒女的航天夢想載入廣袤的太空。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中華兒女踏上太空的征程,只手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