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澤民
新年前夕,我跟艾麗卡猶豫再三,最終還是“斗膽”決定應一位漢學家朋友之邀去她家過年。朋友住在離布達佩斯不遠的小鎮上,山清水秀,出門就能爬山,即使在疫情肆虐的這兩年,我們兩家也經常聚,不僅因大人們喜歡一起聊天,更為讓兩家的孩子們湊到一起玩。漫長的隔絕,成年人尚能憑借理智忍受,對孩子們而言則是耽擱,因為體驗友誼和集體的快樂是兒童成長中的重要環節。
去年秋季,匈牙利學校終于恢復了線下教學,但校園很快被“德爾塔+”攻破,只要班上有一位師生或家長感染,全班立即停課,雖然隔離期從14天縮短到10天,但架不住接二連三的停課。即使班里沒有情況,家長們也會早早地等在校門口,不愿讓孩子們過多接觸。因此,孩子們一聽說可以去朋友家過節(甚至過夜),立即興奮地原地蹦高……
我們還在猶豫,因為朋友同時還邀請了鎮上的兩家鄰居。這使我們在兩年中被病毒喚醒的并一再增強的“懷疑本能”迅速開始放大,滋生,泛濫,吞噬,結果我們變得優柔寡斷。
不過,當我們得知另外兩家人也都會帶著孩子來,心理天平朝向“安全”的一端傾斜。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估計他們也會謹慎……基于這種并非百分之百保險的推測和信任,我們決定赴約。但是坐進車內,隱隱的擔心猶在:存在潛伏期,存在無癥狀攜帶者,存在并不那么謹慎的人……這是我們兩年來第一次參加這么多人的室內聚會,不僅要在“安全”與“危險”系數間反復權衡,更要克服強大的心理障礙,就像有潔癖的人,要邁出“共存”的第一步,真的很難!
元旦剛過,匈牙利第五波疫情就開始暴發,人們既害怕奧密克戎,又害怕隔絕——隔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際關系和心理狀態。疫情剛起時,我包攬了家中的“外勤”,買東西,交賬單,接郵遞員送上門的包裹,仗著自己學醫出身,曾在手術室里刷過手,穿過消毒衣,自以為更有能力保護自己。然而病毒防不勝防,盡管十分小心,我還是在去年春天中了招。從那之后,不僅口罩長在了臉上,在街上見人就會下意識地繞開,即使拿到“免疫卡”,也不再參加任何活動。
從去年秋天開始,歐洲人接受了“共存”的觀念。在匈牙利,由于奧密克戎的遲到,生活和工作恢復正常,歌舞升平,車水馬龍,餐館酒吧咖啡館正常營業,新年音樂會照常舉行,即便每天新增感染數千人,也不篩查核酸,除非你去醫院看病……人們由恐慌過渡到認命。如果說還有什么防疫措施,那就是政府不斷向未接種的人群施壓。當然,政府施壓有其理由,在“德爾塔+”引發的第四波疫情期間,重癥住院的病人里,十有八九沒打疫苗。
隨著奧密克戎肆虐,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也不再那么“心大”,不同程度地收緊防疫措施。但無論疫情怎樣反復,歐洲人都接受了“共存”的現實,這是沒有選擇的選擇。我也有意識地開始調整自己:在人少的室外摘下口罩,找回自由的呼吸;將夜間疾走盡量改到白天,有時故意穿過鬧市,迫使自己從心理上“脫敏”,恢復社會人狀態;開始會朋友,當然盡量“一對一”,在室外,要么爬山,要么沿多瑙河散步,見面前會在電話里交流各自家中的狀況,讓彼此放心。疫情是一堂再殘酷不過的科普課,教會人們對自己和別人負責。
歐洲接受“共存”的前提是實現全民接種,這并不容易。上個月,布達佩斯就有一位華人染新冠去世,他是當地華人中少有的拒打疫苗者。人類能否與病毒共存,感染率、死亡率、醫療資源、疫苗和特效藥開發都是要考慮的問題,群體素質與認知更是一個問題。
2021年的最后一夜,我們在混合了隱隱擔憂的歡樂中度過,陪著一群開心的孩子玩到凌晨,既是跨年,也是一次心理跨欄。學著共存,是學著擔責和恢復信任,是對個體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關系的重新認知、校正與適應,是磨煉一種“在安全與風險間走鋼絲”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