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瀚,張 怡
(鄭州大學 旅游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2020 年,新冠肺炎(COVID-19)席卷全球,全球經濟和社會生活遭受了嚴峻的挑戰。為了阻止疫情擴散,多數經濟體采取嚴格限制人員流動和交通運輸的方式來控制新冠疫情傳播,旅游業也因旅行限制遭受重創。世界旅游組織(UNWTO)報告顯示,新冠疫情是自1950 年有記錄以來國際旅游業遭受的一次最嚴重的危機事件,2020 年國際游客人數下降了74%,疫情沖擊了世界所有區域的旅游業[1]。
21 世紀以來,全球經歷了數次大型災難事件,如2001 年9·11 恐怖襲擊、2003 年SRAS、2004 年亞洲海嘯、2008 年美國金融風暴、2011 年日本福島核泄露事故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曾作為沖擊旅游業的典型案例而成為旅游研究的熱點問題[2]。Jiahui、Chaowu、Morrison將這些典型危機事件分為自然災害、安全危機、經濟金融危機、健康安全危機、環境安全危機、事故災害和輿論危機等幾類,并進行了分類統計,發現以往的旅游危機研究文獻中安全危機、自然災害和經濟金融危機事件研究占比最大[3]。Chen等發現旅游危機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旅游危機類型、危機影響、危機評估、危機應對等方面,成果較為豐富,而與疫情等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旅游研究成果較少,研究的范圍和深度存在著局限性[3]。
新冠疫情不同于以往的旅游危機事件,從時間尺度上和空間尺度上給旅游業帶來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面對沖擊,新的研究理論框架與新的產業應對思路逐漸形成,涌現出了大量的原創性優秀研究成果,這些研究對于旅游業在疫情后的恢復、規避,以及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相似危機,盡可能降低負面影響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 核心數據庫,對旅游研究中與新冠疫情相關的文獻進行了計量和內容分析,探討了新冠疫情沖擊下旅游相關研究的研究主題、前沿熱點和發展趨勢,希望能為未來的旅游研究和旅游業的恢復發展提供借鑒。
本文以新冠疫情對旅游業沖擊和影響的高水平研究文獻作為分析樣本。首先,選定的文獻來源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包含的數據庫有SCI -Expanded、SSCI、A&HCI、CPCI - S、ESCI。其次,在數據庫檢索中考慮到使用的關鍵詞“COVID - 19”和“tourism”都是疫情沖擊下的熱點研究領域,研究成果豐富,所以將“COVID-19”和“tourism”這兩個關鍵詞設置為“and”關系,而不是“or”關系,旨在發現這兩個研究領域的交集,文獻類型選擇為“article”和“review”,時間跨度為2020—2021 年。檢索結果截止到2021 年6 月16 日,共檢索到753 篇文章。第三,為了保證檢索結果的準確性,對檢索到的753 篇文章進行了進一步的研讀篩選。研讀篩選剔除的原則是:一是與旅游完全不相關的文章;二是非研究性文章;三是研究雖然涉及旅游,但是主題內容并非旅游的文章。按此原則篩選剔除后,最終得到383 篇有效文章作為分析對象。
新冠疫情沖擊下旅游相關研究文獻總計383篇,其中:2020 年204 篇、2021 年179 篇。首先,本文使用Web of Scinence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功能分析了新冠疫情沖擊下旅游相關研究文獻的學科分布、發文地區分布與重要載文期刊,有針對性地了解國外新冠疫情沖擊下旅游相關研究的學科力量及布局。其次,使用CiteSpace.5.7R5 軟件繪制關鍵詞知識圖譜,了解熱點關鍵詞分布與熱點研究內容。最后,運用內容分析法深入探析總結新冠疫情沖擊下旅游相關研究的研究視角、研究理論、研究方法。
按照Web of Science 的學科分類,這383 篇文獻共涉及52個研究學科領域,旅游交叉學科特征顯著。從數量上看,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Tourism(酒店、休閑、運動、旅游)旅游學科文獻共計278 篇,所占比例為72.58%,其他27.42%為非旅游學科。排名靠前的還涉及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商務學、地理學、綠色可持續科技學、環境科學、教育研究、商業金融、社會科學跨學科、區域城市規劃等多門學科(圖1)。跨領域、跨學科的合作能夠產生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新冠肺炎(COVID - 19)導致旅游業供需格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需要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綜合不同的視角來找尋新的解決思路,以推動旅游研究向前發展。

圖1 新冠疫情與旅游研究學科分類排名前10 的學科Figure 1 Top disciplines in COVID-19 and tourism research
從國家與地區的發文量來看(圖2),可將發文量前十名的國家分為3 組:第一組為中國(56 篇)和美國(53 篇),平均發文量54.5 篇,遠超其他國家;第二組包括英國(42 篇)、澳大利亞(41 篇)、西班牙(37 篇)、意大利(35 篇),平均發文量為38.75 篇,為發達國家;第三組為印度(24 篇)、土耳其(24 篇)、南非(17 篇)、新西蘭(15 篇),平均發文量為20 篇,除新西蘭外都是發展中國家。對比來看,發達國家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此外,發文量排名靠前的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西班牙、意大利等這些國家常年位于T20 國家(每年旅游總收入排名前20 位的國家和地區)之列,旅游產業較發達,相關研究成果也更加豐富,旅游研究與產業實踐相輔相成。

圖2 新冠疫情與旅游研究發文量排名前10 名國家與地區Figure 2 Top 10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COVID-19 and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篩選出的383 篇文獻共分布于103 種期刊,載文10 篇及以上的期刊共發文181 篇,占總發文量的47.26%。在文獻的來源期刊中,旅游領域期刊所占比重較大(表1),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以52 篇載文量位居榜首,其發文量顯著高于其他期刊;Tourism Geograph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分別以29 篇、20 篇和14 篇的發文量緊隨其后。這些旅游領域的專業期刊,是凝聚疫情沖擊下旅游相關研究學術共同體的重要平臺。

表1 新冠疫情與旅游研究文獻載文數量(≥10)的期刊Table 1 Journal of COVID-19 and tourism research papers(≥10)
將CiteSpace運行節點類型更改為“Keyword”執行(圖3),該共現網絡共有97 個節點和381 條相關鏈路,網絡密度為0.0818,說明新冠疫情沖擊下旅游相關研究內容的關聯性較強。新冠疫情與旅游研究文獻中頻次≥10 的高頻關鍵詞有22 個(表2),根據關鍵詞的頻詞和中心度,并通過對文獻進一步的研讀,可將相關文獻的研究內容歸納為5 個研究視角。

圖3 新冠疫情與旅游研究的關鍵詞共現圖譜Figure 3 Co- occurrence map of COVID-19 and tourism research

表2 新冠疫情與旅游研究頻詞≥10 的關鍵詞Table 2 Key words(≥10%)of COVID-19 and tourism research frequency words

(續表2)
通過經濟學模型分析和預測情景建模,評估新冠疫情對旅游經濟的沖擊力以及預測旅游業復蘇情景。高頻關鍵詞有:impact、pandemic、model、demand、SARS等。
疫情爆發期,諸多學者從經濟增長、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就新冠疫情對旅游經濟的沖擊力進行了定量評估。Mare、Soriano、Malgorzata等使用矢量自動回歸模型(PSVAR),依據1995—2019 年185 個國家的數據進行了系統動態建模,預估了新冠疫情背景下旅游人數每減少10 萬的單位沖擊給旅游收入、就業和投資帶來的損失[5]。Yusuke、Karkour、Ichisugi等針對日本疫情影響下旅游業可能的恢復時間,進行了4 種情景模擬(SR0,與2018—2019 年的增長率相同;SR1,直到12 月才恢復;SR2,10 月開始恢復;SR3,7 月或9 月恢復),以旅游消費作為基礎數據,以此來評估新冠疫情對經濟、環境和就業的影響[6]。
隨著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的推廣,旅游業隨之進入震蕩式復蘇,但未來發展依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對于旅游經濟學家來說,基于實證的恢復預測對旅游業的復蘇至關重要。例如,Polyzos、Samitas、Spyridou構建了一個名為“長期短期記憶(LSTM)”的深度學習人工神經網絡,并通過回溯測試進行了交叉驗證,表明中國到美國和澳大利亞入境游客人數可能需要6—12 個月的時間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7]。Rastegar、Higgins、Ruhanen 針 對20 個 國 家/地區的入境旅游需求的進行了情景框架預測:在樂觀的情境下,入境旅游需求顯示出“V”形反彈;基準情景下,呈深“V/U”形;悲觀情景下,顯示出“L”形的恢復[8]。由于構建的模型和數據來源不同,恢復預測的結果也不同,未來的預測要依據實時數據的變化進一步推進。
新冠疫情的沖擊給旅游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涉及所有的旅游產業,例如酒店業、航空業、郵輪業、體育旅游業、MICE、旅行社等,高頻關鍵詞涉及industry、hospitality、experience 等。面對疫情的沖擊,不同旅游產業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在所有產業研究中,酒店業的研究文獻最多,共計54 篇,相關研究的內容涉及行業復蘇、市場需求、收入損失、安全與健康、酒店員工就業和新冠疫情的社會成本等[9];航空業的研究文獻8 篇,研究內容涉及疫情對航空業的影響、航空業的政策支持、航空旅客需求變化、未來發展出路等。Agrawa在一項針對印度航空業的研究中指出,疲軟的旅游業、縮減的收入、旅行限制和恐懼心理預計會將乘客需求從60%縮減到30%,危及印度航空公司運營的商業可行性[10];針對郵輪業的研究文獻4 篇,側重于防疫應急響應機制的完善,如:Liu、Chang 針對“鉆石公主號”檢疫期間確診病例的不斷增加情況,研究分析了郵輪更容易突發疫情的原因,提出了短期應對措施和長效機制建設等郵輪疫情防控解決方案[11];體育旅游、MICE、旅行社等業態的研究文獻較少,由于疫情,歐洲、北美和其他國家的主要體育賽事都被暫停,MICE市場的需求也急劇減少[12],旅行社更是舉步維艱,相關研究多集中于產業自救行為研究。總體來說,學者的研究存在著不平衡性,多集中于酒店業態,未來的研究應多關注旅游產業其他業態。
新冠疫情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損失,新冠疫情對于游客及旅游從業者心理的影響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視角,該部分的高頻關鍵詞有behavior、perceived risk、performance等。
有關游客的風險感知與旅游行為研究:眾多學者進行了實地調查,發現新冠疫情引發了大范圍的“旅行恐懼”[13],游客會在危機期間減少或者避免旅游行為。其中,健康風險和心理風險感知是導致游客恐懼、旅行焦慮的主要原因,也是疫情下旅游者心理與行為研究的重要切入點[14]。游客的風險感知主要受疫情嚴峻程度(感染和死亡人數)、持續時間、媒體報道、政府措施和公眾感知等因素的影響[15]。其中,危機溝通在降低風險感知、減緩旅行焦慮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Haiming、Aroean、Chen 發現,在新冠疫情期間,有效的共情溝通可以使游客與目的地建立情感依戀關系,在區域疫情消除時,這種溝通會增加游客的訪問意愿[16]。因此,旅游企業應充分利用媒體溝通平臺來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以降低游客的風險感知,增強其疫情后旅游意愿。此外,社會人口統計學變量(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收入、健康狀況和兒童人數等)也會對影響游客的疫后旅游意愿。意大利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年輕人旅游市場更具有彈性,當他們感到風險較低時,會恢復旅行行為;年齡較大的和健康狀況較差的被調查者的復蘇彈性較小,疫后外出度假的意愿較弱[17]。
有關旅游從業者心理壓力調節的研究:新冠疫情期間,旅游從業者承擔了比以往更多的心理壓力。新冠疫情感染恐慌是一個壓力源,失業是旅游從業者面臨的一個更主要的壓力源[18]。旅游從業者的負面情緒與壓力的緩解對于旅游組織在新冠疫情危機時期的運營至關重要[19],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重點內容。一方面,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可成為員工克服疫情恐懼的重要支撐。員工對企業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行為(如捐贈口罩、防護服,為醫務人員提供住宿等)認同感越強,公司和員工之間就越信任,這種信任讓員工感受到組織的支持,使組織和員工在疫情災難面前成為命運共同體,從而更加具有勇氣和信心面對疫情恐懼[20];另一方面,心理資本也為旅游從業者壓力與負面情緒的緩解提供了可能性。心理資本是個體重要的資源基礎,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自我效能,以及以希望、韌性和樂觀為特征的積極心理狀態[21]。酒店業主和經理的心理資本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心理恢復力和對生活的總體滿意度,從而進一步增強組織的恢復力和克服逆境的能力[22]。
在旅游危機管理中,每個階段的重點任務不同,危機前側重于危機預防和應急管理系統的完善,危機期間側重于應對危機的動員和行動,危機后期側重于對旅游業的恢復和反思總結。無論在任何階段,政府、旅游供應部門、游客本身、媒體等利益相關者的參與至關重要,高頻關鍵詞涉及crisis、management、risk、resilience、innovation、social media 等。從時間階段看,新冠疫情期間的旅游危機應對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表3):

表3 新冠疫情沖擊下的旅游危機管理措施Table 3 Tourism crisis management measures under the impact of COVID-19
在疫情發生之前,應對措施和行為主要包括制定應急計劃、定期安全衛生檢查和提高游客的健康風險意識等[3]。但在當下一個危機與災難日益頻發的世界中,普通的危機預防與管理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幫助企業與旅游目的地減少脆弱性,增強組織恢復力(韌性),從根本上應對旅游危機事件被更多的學者提上了日程。其中,Reddy、Boyd、Nica 針對前人危機研究的成果,結合新冠疫情的實際沖擊情況提出了一個沖擊恢復框架[23]。在這個框架中,旅游目的地被視為社會生態、社會技術和社會政治復合的復雜系統,其發展和管理受自身易受危機影響的脆弱性和自適應能力兩個因素相互作用。該框架為旅游目的地如何在“沖擊”中運作調整,并實現自身的恢復與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疫情發生期間,有關旅游政府部門和企業如何應對疫情危機方面的研究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內容。總體來說,政府的具體應對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府部門通過定期消毒、人員測溫、衛生篩查等措施加強旅游行業衛生控制[24];第二,政府及時發布和實施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對有特殊困難而不能按時納稅的旅游企業適當減免或推遲納稅[25];第三,結合數字信息技術,制作疫情風險地圖,幫助游客了解風險信息;第四,利用媒體與公眾進行溝通,增強政府對疫情恐懼的控制,緩解公眾的焦慮心理,提高游客與旅游從業者應對的信心[26]。旅游供應部門的動員和行動包括:第一,恰當應對客戶取消預訂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客戶損失,保留客戶關系;第二,實施員工健康監測、疾病預防和控制培訓等措施,減少疫情風險,降低顧客的心理擔憂。第三,主動開辟創新型服務,滿足消費者的需求[27]。
疫情進入常態化階段,管理戰略須轉向旅游市場的恢復。有關旅游市場恢復的文獻主要涉及以下重點內容:第一,旅游市場恢復的空間結構。由于疫情風險的不確定性,大部分學者認為相比復雜的國際旅游市場,國內旅游和區域旅游在短期內將是一種有效的選擇。例如,馬來西亞政府已經出臺了促進國內旅游的激勵措施,對國內旅游業減免高達1000RM的個人所得稅[28]。第二,恢復游客對旅游市場的信心。游客對疫情風險的擔憂影響了其對旅游市場復蘇的信心,世界各地所有的旅游目的地都將面臨建立市場安全機制的挑戰[29]。Pimentel 建議建立“安全保障”旅游憑證卡,作為前往目的地旅游的旅游憑證[30]。U¨gur等建議完善旅游出行保險[31],減少旅游者的后顧之憂。第三,旅游市場復蘇營銷。旅游市場營銷涉及的內容包含旅游目的地形象營銷、發放消費券、減免門票等促進消費,利用新技術提供創新型旅游產品等[32]。
新冠疫情危機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暴露了過度消費型發展模式的陷阱,打破了旅游業“永續增長”的神話。這次危機雖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負增長,但是也催生了新業態的發展和新的研究關注點(近地性、可持續性、數字化、新教育、新業態),在一定程度上為旅游業的重構提供了機會。高頻關鍵詞 包 括 sustainability、sustainable tourism、technology、health等。
第一,對于旅游業而言,疫情前期旅游交通的阻斷,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旅游市場的空間結構,重新關注近地市場的空間需求。“近地性”和“社區化旅游”被公認為未來旅游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旅游業利益相關者應將旅游業作為公共性服務產品,優先考慮目的地社區的權利和需求,構建以社區為中心的旅游服務框架。Dominic 指出,在一個沒有游客的時代,旅游業需要重新適應當地社區的需求,這是將是旅游業生存戰略的一部分[33]。第二,新冠疫情促使人們擺脫以往無視人、空間和自然環境的剝削發展模式,轉向了更加可持續的發展模式[34]。新冠疫情期間,隔離居家的行為使得許多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也由此引發了公眾對于“生態悲傷”的共鳴,反思旅游給東道地國家帶來的環境污染。此外,新冠疫情下政府干預的有效性也沖擊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下的旅游市場,引發了學者的批判與反思。總體來說,新冠疫情是旅游業的轉折點,是反思現在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重新確定更理想發展方向的機會[35]。第三,新冠疫情加快了旅游業的數字化進程。為了控制疫情而實施社交距離限制政策對旅游業和接待業造成了巨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機器人技術和人機交互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它們在幫助醫院、機場、交通系統、景區、酒店、餐飲和社區抵抗新冠疫情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Zhanjing、Chen、Lew 發現,服務機器人在旅游業中的應用,降低了游客的風險感知,增強了人們的旅游意愿[36]。因此,研究人員應該抓住這次新冠疫情帶來的科技變革機會,發掘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的潛力,進而推動旅游市場盡快復蘇。第四,新冠疫情推動了旅游教育的轉型發展。新冠疫情爆發后,旅游部門就業機會縮減,這可能會使得旅游相關專業潛在學生人數減少,該問題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Tiwari、Hugues、Chowdhary 提出在學校課程中引入旅游業的健康與安全、危機管理、風險管理、旅游業和酒店業的恢復力等相關課程,這些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深入探索危機,并幫助他們在危機中做出適當的戰略決策,以在動蕩的市場中生存[37]。此外,有關旅游教育工作者進一步建議在課程設計和就業援助方面加強行業合作,在科研項目上加大政府資助力度,使旅游教育在新冠疫情復蘇階段更加有力。除了教育內容發生轉變外,“居家令”和社交距離限制也使得旅游教育方式向線上轉變。如何使用技術來提供更好的在線旅游教育,使學生參與虛擬環境,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是旅游教育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第五,新冠疫情推動了新興旅游業態的發展。新冠疫情期間,焦慮情緒和缺少社會交往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情感壓力,對個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疫情旅游市場恢復應注重精神康復類產品的開發,Siying、Zhao、Gong等建議將“康復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治愈型旅游產品[38]。此外,可以有效控制安全距離和人員接觸的露營地旅游也成為常態化時期蓬勃發展的旅游新業態。旅游學者應該加強對新興業態的關注,指導新興業態發展,促進新興業態成長。
新冠疫情沖擊下旅游相關研究所涉及的理論趨于多樣化,基本上圍繞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經濟學理論,如新自由主義經濟、一般均衡理論、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孤島理論等,主要用于研究新冠疫情對旅游業的經濟影響,以及影響的時間長度和破壞力度等[39]。第二,恢復力理論、目的地形象理論、市場營銷理論、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等,用于研究旅游業在疫情常態化時期的恢復與發展[40]。例如,Viriya、Mathayomchan基于目的地形象理論分析了旅游者發布在Flickr上的照片,以識別目的地具有競爭優勢的形象屬性,便于目的地營銷組織在疫后有針對性地營銷宣傳[41]。第三,計劃行為理論,壓力響應理論、保護動機理論、情緒理論、消費者行為學、前景理論、推拉理論等,用于研究旅游者、居民與從業人員的心理及行為。例如,Lawrence、Rob、Ye Ben- Haobin基于認知—情感系統理論,探討了居民對旅游業復蘇的積極看法[42],Roy、Sharma 基于推拉理論分析了疫情期間人們的旅行動機等[43]。
定性分析內容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對現象或者理論的質性分析;另一類是對文本類數據的分析,文本數據來源有旅游者網絡評論、政府的旅游政策,訪談文本、地理信息照片等,分析的方法有扎根理論、社會網絡分析、聚類分析、LDA主題模型分析等。例如:Chen、Peng、Yin等爬取了幾種代表性的旅游政策和微博用戶的數據,使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分析了用戶對政策的情感偏好,從而挖掘各種政策的社會影響及有效性[44]。

表4 新冠疫情與旅游研究的方法分類及內容舉例Table 4 Methods classification and content examples of COVID-19 and tourism research
定量分析研究內容主要分為以下3 個方面:第一,新冠肺炎傳播模式的研究。研究方法一般為情景建模,研究模型主要包括SEIR 模型、流行病學模型、代理模型和人群流動模擬模型等。第二,關注旅游業的經濟損失或恢復時間。研究的數據來源主要以一些公開披露的二手數據為主,研究方法以計量經濟學模型為主,如一般均衡(DSGE)模型、OLS 回歸模型、廣義加性(GAM)模型、長短期記憶(LSTM)神經網絡、季節自回歸綜合移動平均模型、投入產出模型等。例如:Fotiadis、Polyzos、Huan 綜合使用神經網絡和廣義加法模型生成了各種旅游需求預測,他們的研究模型可以預期出未來12 個月的國際游客人數[45]。第三,針對旅游者、旅游從業的社會心理和行為方面的研究。開展調查的方法有問卷調查、訪談法、實驗法等,數據分析方法有因子分析法、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回歸分析等。例如:Stefano、Ferraris、Santoro等采用實驗法對價格和物理距離的需求進行了變量控制,研究了在新冠疫情期間游客酒店預訂行為的變化,發現在疫情期間出于對保持物理距離的需求,相比Airbnb 中的共享公寓和傳統酒店房間,游客更傾向于預訂完整的公寓[46]。
新冠疫情給全球旅游業帶來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二戰”之后70 多年逐漸形成的世界旅游經濟的運行邏輯被打破;另一方面,旅游業在重啟過程中也將發生結構性變革。全球旅游業將進入“二戰”以來最為關鍵的產業重塑期。值此之際,對旅游領域中有關新冠疫情等文獻進行深入分析,對于我國乃至全球旅游的研究與旅游業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于Web of Science 2020—2021 年收錄的383篇旅游研究文獻,從發文量、學科分類、地區分布、載文期刊、關鍵詞、研究內容、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新冠疫情沖擊下旅游相關研究主要呈現以下特征:①國際學者日益關注新冠疫情對于旅游業的影響研究,文獻數量不斷增長,文獻涉及的學科廣泛、學科交叉特征顯著,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旅游產業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旅游研究與產業實踐結合密切。②相關研究的內容豐富,覆蓋面廣,可以歸為以下5 個研究角度:經濟學視角,研究內容涉及疫情沖擊力的評估及旅游業恢復情景預測;旅游產業視角,探索了不同產業業態的重點研究內容;社會心理學視角,研究了新冠疫情對旅游者、旅游從業者的社會心理影響;危機管理視角,相關研究從疫情前、疫情中、和常態化防疫3個階段為旅游業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全球經驗;新變化視角,從近地性、可持續性、數字化、新教育、新業態5 個方面概括了當下旅游產業發展和旅游研究的新趨勢。③研究理論多集中于社會心理學、經濟學方面,研究方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數據來源方面,旅游沖擊和需求預測等研究偏向于利用二手數據構建模型;社會心理學研究,更加偏向實踐調查的原始數據。未來的研究不應拘泥于任何一種特定的研究方法,期待更加綜合、更為扎實的旅游研究方法和數據。
總體上,研究文獻逐漸深入地揭示了新冠疫情沖擊下旅游相關研究的現狀,為未來研究提供了非常翔實的文獻基礎,有助于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國外研究的進展提出新冠疫情沖擊下旅游研究應該重點關注的3 個方面,希望能對未來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①新冠疫情對旅游業的影響方面。可以考慮構建COVID-19 旅游指數,建立疫情影響數據庫,監測COVID-19 對旅游業的影響;同時可以考慮從地理空間或產業視角入手,將新冠疫情對旅游業的沖擊及恢復狀態進行量化刻畫。此外,應增加對網絡關注度、疫情數據、人口遷移數據等大數據樣本的使用,豐富數據來源,提高數據質量及其可用性。②旅游危機管理方面。鑒于不可預測危機事件的頻繁發生,旅游業突發性危機事件研究方面的短板日益凸顯。此次疫情中,恢復力/韌性的研究為旅游危機研究提供了新理論框架與方向。相關學者應該完善國家、社區、企業不同尺度下恢復力測度的方法,從外部政策、利益主體參與協調、網絡化管理等方面探討旅游危機下影響系統恢復力的內外因素,使恢復力理論更好地應用于旅游危機事件的研究之中。③旅游業產業變革方面。此次疫情給全球旅游業帶來的是多方位的重塑,是邊界、鏈條、模式、治理方式和科技融入程度等方面的巨大變革。其中,發展模式中可持續旅游業的實現途經、社會治理中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再思考、科技融入中旅游業智能數字化進程的推進等都是產業變革需要探討的內容。此外,旅游業空間結構的變化應引起重點關注。由于新冠疫情防控對于人員流動的限制,旅游業的近地需求日益凸顯,旅游市場空間結構、城市游憩空間結構、旅游流的空間結構等都將發生改變,未來的研究須把握旅游業空間結構變化的動向,逐步調整產業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