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遠 馮宏杰 閆銘
摘 要: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已不再適應旅游管理專業研究生的培養要求,旅游業的迅猛發展需要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高層次研究人才。PBL教學法在國內多個學科領域已取得顯著的應用成效,但在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應用上仍缺乏經驗。文章以旅游效應及其評價理論課程為例,梳理PBL教學法在旅游管理專業研究生教學中的實施過程,并討論應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PBL教學法;旅游管理;旅游效應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03-0115-04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instilling teaching model has not been suitable for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quires high-level research talents with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Problem-Based Learning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many subjects in China, but it is still lack of teaching experie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ourism specialty.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course of Tourism Effect and Its Evaluation Theory as an example to sort out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tourism graduate teaching, and discuss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Key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urism management; tourism effect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是建構主義范式影響下興起的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式。該教學法是1969年美國精神病學家Barrows教授創立,之后應用到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以及工程學等其他學科。它強調要從現實出發,圍繞某個主題提出多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為學生設計出一個情境并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幫助學生對課程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等形成比較深刻的理解[1]。上世紀80年代末,原西安醫科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首次將PBL教學法引入我國,國內教育工作者陸續將這種教學法應用于不同學科、不同學習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較之于本科階段而言更適合采用PBL教學法,這是由培養方向、知識結構、課程體系、思維方式以及研究能力等差異所決定的。就旅游管理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而言,該層次人才的教學還必須強調與實踐接軌,因此學習者需要對實際案例進行多角度分析,強化實際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過程,這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真正將情境教學法應用于教學實踐,不太適應現代化旅游人才的培養要求。盡管有很多教師在課堂中加入了學生個人或分組課堂展示的環節,但教師課堂講授、學生被動接受依舊占據大部分課堂時間。從這個角度而言,PBL教學法的引進或許能夠對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起到積極的作用,但也需要認識到,該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同樣會受到諸多的阻礙。鑒于此,本文以旅游效應及其評價理論課程為例,基于實踐教學體驗分析PBL方法在旅游管理專業研究生教學的應用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及如何有效實施。
一、PBL教學法在旅游管理專業研究生教學應用中的阻礙因素
PBL教學法在教學實踐應用過程中遇到的阻礙,不僅受制于教育者方面的因素,也同樣受到被教育者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及由PBL教學法實施給教師本人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部分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研究生的課堂教學還停留在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并未被充分激發出來,缺乏提出質疑、探索方法、批判接受和角度創新等必要的思維學習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完全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認知過程依賴教師的單向灌輸,學習的自主性和參與性較小,導致教學效果和學習質量受到影響。PBL教學法提倡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充當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角色,根據不同學生的優勢和短板,在研究實際的基礎上設計出有思考價值的案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問題背后隱藏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嚴格監控和反思學習過程,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2]。但是受到傳統授課觀念影響的教師往往對PBL教學法沒有足夠的理解,同時難以適應這種模式的多變性。另外,PLB教學法看似是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收集資料,分析和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但這種教學法對教師而言同樣是一種挑戰,它要求教師具有更多的知識儲備以及更高的掌控課堂的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布置給學生的問題需要精心設計,還需要與學生一同收集資料,構思問題牽涉的各種答案,以應對學生的提問和質疑。
(二)國內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習慣
需要承認的是,教育體制和文化環境的差別導致中西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習慣有較大差異。相對于外國學生而言,國內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作能力有所欠缺,主要學習動力來自完成課堂任務、提高考試分數等功利性目標。不少研究生依然沿用本科,甚至高中階段的思維慣式,理所當然地認為課堂應是被動接受老師講授內容,掌握知識后應用到案例分析或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對接受知識這一學習階段缺乏研究性認識和思考,更不喜歡提問題,對教師的權威性堅信不疑[3]。PBL模式要求學生在問題面前,利用已掌握的知識結構,調動創造性的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成為自我導向的學習者,探索新的知識領域以拓寬和補充原有知識框架。PBL教學法似乎是一把雙刃劍。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它能夠訓練和提升學生更多方面的能力。但從消極的角度來看,這種教學方式也常常會引起學生焦慮、畏懼和緊張的情緒,影響學習效果。教師在實施PBL教學法的過程中,常常不得不考慮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擔心問題難度設置過高而給學生增加心理上的負擔,甚至會帶來自卑感,影響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三)未建立完備的教學評價體系
評價教學效果是教學過程至關重要的一項環節,評價結果能有效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學結束后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及時向教學雙方反饋效果,進而為教師之后的教學提供調整方向和改進角度[4]。教學評價是PBL教學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個步驟,可以幫助他們盡快調整教學,達到更好的教學狀態,通過促進學生之間進行觀點交流,形成更為完善的研究性解釋。但在PBL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并沒有形成完善的最終評估體系,教學跟蹤反饋環節薄弱,存在很大的教學縫隙。
二、PBL教學法在旅游管理專業研究生教學應用中的實施
總結PBL教學法的經驗,良好教學效果及教學目標的實現重點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問題的設計
編寫、設計問題是PBL方式的首要步驟,是課堂教學的發起點。富有價值的主題選擇、問題的引導方式決定了最終的學習效果。其中,問題的設計結合知識點的考查目標,并考慮問題的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旅游效應及其評價理論是旅游學基礎理論中相當重要的知識組成,旅游效應體現著旅游流所產生的包括經濟、環境及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雖然有關旅游流的理論已被學生吸收于既有的知識結構中,但還缺少對旅游效應表現形式及其評價問題的思考,同樣還缺少由此而延伸出如何控制旅游消極影響這方面知識的補充。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僅要考慮到學生已有知識結構,還要緊扣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引出旅游效應的基礎理論,確保學生能跟隨問題導向而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
課程要求學生在探索結束后應能理解旅游效應的定義及理論意義,并能從不同角度對旅游效應進行類型劃分;分析旅游經濟效應的影響因素和種種表現,掌握旅游效應評價的方法理論;理解環境和旅游之間的關系,了解旅游環境效應的表現并掌握相關評價理論;理解旅游的社會文化效應的意義,了解旅游目的地社區對旅游發展的態度演變過程,分析旅游與文化活動的關系[5]。針對這些目標,課前向學生提出了六個問題:(1)比較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剛剛起步的旅游業與當前的旅游業,發生了什么變化?都是哪些方面的變化?試著分類。(2)列舉一個典型的旅游地,并說明該地區的居民因旅游發展而得到了哪些經濟上的好處,不同的主體(如居民和政府)如何看待這些好處?(3)一個各方面都很落后的地方想借助發展旅游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最終會達到目標嗎?你認為應如何評價旅游的經濟效應?(4)當旅游發展發生在環境原本惡劣的地方時,會起到改善環境的作用嗎?當旅游發展發生在環境原本優質,生態系統也往往非常脆弱的地方時,會破壞環境嗎?請舉一些實例,并討論相應的國家旅游發展戰略問題。(5)列舉一下具有旅游吸引物功能的文化活動或文化現象,旅游能促進文化的復興和保護嗎?(6)當你再次去一個地方旅游時可以感受到當地居民在態度上的前后變化嗎?這些錯綜復雜的問題均是來自當下旅游實際,按層次分解成了幾個次級問題,希望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引申出更多不同側面的問題并進行意見交換,有利于帶領學生拾級而上,由淺入深思考問題[6]。
(二)學習組織形式的設計
PBL教學模式要求學生不僅要獨立思考,還應積極加入團隊,貢獻個人想法和力量,在小組范圍內進行頭腦風暴,發現小組其他成員的閃光點,及時記錄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好想法,虛心聆聽其他成員以及其他小組的意見,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協作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或需要提高的能力,通過合作可以打破思考局限,解決個人無法解決或沒有足夠精力解決的問題,同時觀點的沖突可以促進學生及時進行自我反思與調整。按照教師的經驗,理想的PBL學習組織總人數控制在8~15人之間效果最佳,人數過多不利于全體學生有效參與到課堂的學習過程中;人數過少會減少思維碰撞的火花,不利于觀點的創新和相互啟發;另外,每組成員控制在2~3人會使課堂更有效率,保證了個人獨立思考時間的同時,也便于任務的合理分工和信息快速共享。
(三)分析和解決問題
各小組確定選題后,討論分析問題,積極交流不同的觀點,教師在各小組之間觀察、旁聽,必要時給予一定的點撥,發揮關鍵時刻的方向控制作用。各小組根據成員心理特性和稟賦類型進行合理的任務分工,保證所有成員都有自主探索答案的機會,可通過圖書館、互聯網、電子數據庫、現場訪談或問卷調查等方式獲取解決問題所需文獻和資料,期間組內、組間保持順暢交流和溝通,教師給出的六大問題沒有絕對的評判標準,并且這些問題只是課堂的初始問題,隨著問題的深入回答,不僅是教師,學生自己也會提出質疑,產生一系列衍生問題需要學生自己探索解決,包括旅游效應不同歷史階段的表現、不同評價理論的優劣勢以及應用范圍等等。整個學習過程由小組成員進行詳細記錄,最后各組將對問題形成的最終理解以書面報告和課堂答辯的形式進行具體學習成果的匯總和呈現。
(四)對PBL教學過程的評價
這一評價過程應是多元的,包括教師的評價、不同組別之間的評價、組員之間的評價、學生自我評價[7]。各主體評價時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伴隨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就已完成的評價,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每一組的探索進展、學生的性格特征、思維活躍度、協作能力等信息,并及時作出反饋,保證課程有效率地朝正確方向推進;當學生提交研究報告和參加課堂答辯之后,教師和其他學生可以通過提問進行最后一輪的補充討論,最后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點撥,加深學生對旅游效應研究中出現問題的印象,對教學目標要求掌握和了解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并對各組、學生個體作出總結性評價,以學生自己探索、查閱、總結出來的知識和理論豐富學生的旅游學理論結構。
三、PBL教學法應用過程中的問題及討論
PBL教學法在旅游專業研究生教學應用中已經顯示出了其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知識延伸程度、團隊配合能力方面的優勢,但新型教學理念的應用也暴露出若干問題。
(一)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時間的難度上升
PBL教學法是一種極其注重學生自我探究過程的方式,要求學生進行充分徹底的思考探索和團隊交流,這就需要教師分配足夠的時間給學生,但控制好時間限度對教師來說則是一項挑戰。另一方面,PBL注重教學過程的連貫性,而研究生課時設置的固定模式必然會導致教學斷層,而中間的銜接工作又要花費一定量的時間,這些問題的解決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師對教學時間把握的準確程度和對課程進展節奏的控制與調整[8]。
(二)教學方法的失衡
由于長期接受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的熏陶,教師和學生雙方對PBL教學方式的思維要求的理解需要經歷一段時期的磨合,一些基礎較差、自律不足的學生更是無所適從,而這一接受過程恰恰需要占據正式的課程時間,難以真正激發學生對解決問題的興趣。所以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片面追求新式教學法的虛假性教學氛圍,導致教學方法的失衡[9],無法滿足PBL教學法對教學主客體能力、思考深度、教學環境的嚴格要求,盡管能營造出學生積極分享的活躍氛圍,但難以體現自主思考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本質。
(三)案例缺乏或案例選取不當
案例的選擇需既符合教學內容又要符合研究生教育的難度要求。在必要的情況下還需編寫案例供學生分析。教師在選取案例時眼光切勿狹隘,案例應富有時代感,抓住當下熱點,這樣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也會有所提升,思維也可發散。若需教師自行編寫案例時,案例也應緊靠社會現實,切勿脫離社會,脫離實際。
(四)溝通效果不理想
PBL教學過程的推進速度很大程度上受團隊內部、團隊之間、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程度,提升觀點互換的頻率,進而提高創新點生成的概率。但在實際應用中,小組內部成員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存在兩類溝通極端:一是漠視其他組員的想法,堅持自己的觀點絕對正確;二是未形成自主導向下的獨立性見解,盲目跟風心理影響嚴重。不同小組之間也容易形成比較絕對的競爭關系,不能求同存異,開放分享小組思路和方法[10]。另外,師生之間受傳統尊師重教倫理思想的影響,學生內心保持師尊生卑的觀念,不易形成民主、開放的交互氛圍,教師也不能及時、全面地獲取學生真實想法,影響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任何一種新方法都有兩面性,PBL教學法在為旅游管理專業研究生教學體系注入新鮮血液的過程中出現的排異反應是可以被事先估計到的,因此盲目地對旅游學科的研究生課程進行千篇一律的PBL方法應用是不符合研究生教學的客觀規律的,對傳統教學方法打上嚴格意義的落后、死板的標簽也是不可行的。PBL教學法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案例的選取恰到好處,學生能在課后充分地準備不敷衍了事,課堂上大家能夠各抒己見不拘小節,教師的總結畫龍點睛,環環相扣才可達到最好的效果。從小規模的試點應用到大規模的學科覆蓋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地進行,同時結合傳統教學方法的使用,可以彌補PBL教學法對理論知識系統性把握不足的缺陷,這樣才能形成具有旅游學科特色的研究生科學培養機制。
參考文獻:
[1]Wood D. F.. Problem based learning[J]. Journal of British Medicine,2003,326(7384):328-330.
[2]于波,王雅潔,李陽,等.PBL教學法在我國醫學教育應用中存在的問題[J].醫學教育探索,2009,7(1):61-63.
[3]趙露,郭彥青.網絡環境下非全日制教育碩士綜合素養培養的PBL模式建構——以免費師范生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0(7):34-40.
[4]陳浩,鄭嬗婷.PBL教學法在本科旅游管理專業教學中的實施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24(12):100-103.
[5]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6]李金碧.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反思與范式重構——基于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的視角[J].教育研究,2017,38(4):49-54+116.
[7]呂艷嬌,姜君.PBL教學方法對美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影響[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36(11):113-116.
[8]黃建洪,張洋陽.研究生人才培養的“教學-科研”一體化模式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6):30-34.
[9]葉曉力.高校研究生課程教學的困境省思與進路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9(7):134-139.
[10]唐益群,趙化,王建秀,等.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學研究,2012,35(1):36-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