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

摘? 要:在當前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課程思政建設是與思政課程協同發力、同向同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以經濟學專業核心課程產業經濟學為例,結合華中農業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實踐,以知識傳播、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為導向,對經濟學類專業課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的目標、基本思路、組織方式與教學方法、內容設計、案例介紹和反思等環節進行了探討,并對示范課程建設的實施情況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形式以中國產業經濟突飛猛進的實踐激勵學生,將“我知、我信、我行”有機統一,實現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育人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教學改革;產業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03-0000-00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in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ordinating and working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aking the core course of economics major "Industrial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monstration course i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takes the "trinity" of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shaping" as the guide to discuss the objectives, basic ideas, organizational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 content design, case introduc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specialized courses in economic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summari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In the course teaching proces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by the practic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economy in various forms, and "I know, I believe, I can" is organically unified, so as to achiev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 imperceptibly.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uild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teaching reform; Industrial Economics
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其中人才培養是核心,歷來受到高度的重視。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此,教育部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強調:“著力推動高校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做好整體設計,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科學合理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十八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以及教育部相關文件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明確了方向。各專業課程在遵循自身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貫徹課程思政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基本理念,以達成課程教學和思政育人兩大目標,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
基于此,本文以本科經濟學專業核心課程產業經濟學為對象,結合該課程的思政建設與實踐,圍繞教育教學改革,分別從該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研究思路、組織方式和教學方法、研究內容等方面進行探討,并對建設的經驗與不足進行歸納和總結。
一、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目標
產業經濟學課程是以產業為研究對象,分析產業經濟問題的應用經濟學二級學科,所涉及的是企業及其所處產業的理論和經驗研究,是經濟學類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之一,在培養學生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學習、基本能力的養成和訓練,以及運用基本理論解釋現實產業經濟問題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程思政設計,將思政教育元素合理融入課程教學之中,使其在課程教學中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課程教學和思政育人兩大目標。其中,思政目標主要包括:寓道于教,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和產業發展理念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寓德于教,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企業行為、社會責任等內容融入專業教學;寓政于教,將國家產業經濟政策的原則和目標融入專業教學。
二、建設與實踐基本思路
在當前產業經濟學研究領域中,無論是理論基礎還是實際經驗,西方國家都占據著絕對的話語權。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國產業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產業發展的故事,如何向學生介紹中國產業發展的輝煌成果,如何引導學生鑒別西方產業經濟理論和方法,并研討其在中國的適用性,這些都是產業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中力圖解決的問題。
(一)采用多種形式將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課程內容
以多種形式將思政教育元素與課程內容相融合,真正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為此,根據產業經濟學課程的學科特點和采用教材的實際編寫框架和內容,從宏觀層面上明確可以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向學生傳遞正能量,杜絕在課堂上講授敏感話題傳播消極思想,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行為規范教育,強調中國在產業經濟領域中取得的巨大進步,強化中國產業發展對產業經濟學課程學科的理論貢獻和實踐探索等;根據課程教學的內容安排,確定可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課程教學內容,確保在每個章節、每節課都能夠以多種形式向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如導論中講授身邊的產業經濟現象部分,引入2016年林毅夫與張維迎有關產業政策有效性的論戰。指出基于中國產業經濟發展所形成的中國經濟理論,在以西方經濟理論為主的經濟學體系中也應該有一席之地,強調理論分析要結合實際,要靈活運用現有理論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激發學生的國家自豪感和責任感;再比如在研發創新部分,加入中國研發投入占比等指標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的比較,從中強調基礎研究在一個國家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以本校張啟發院士獲得2018年度中國未來科學大獎,以及華中農業大學歷年獲批國家基金的數據,激發學生對母校的自豪和熱愛,進一步堅定學生學好本專業的決心。
(二)促進教師專業能力與“思政”能力不斷融匯與提升
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主講教師也要根據國內外產業經濟理論和實踐發展,主動學習提高,使講授者本身的專業能力與“思政”能力能夠不斷地融匯與提升。為保證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同時能夠更好地促進課程教學內容的完善和提高,講授者本身必須不斷地進行學習,除在平時關注本學科的前沿發展外,還要注重時政和國家政策,尤其是產業政策的動態變化,認真學習與領悟思政教育的主要內容,注重對案例等思政元素素材的收集和整理,梳理出課程教學中可以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在此基礎上,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新審視,分析課程每個部分中可合理自然地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對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修訂,以案例、分組討論、課程論文等多種形式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相關教學內容中。
(三)課程專業知識和思政素質并重
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強化課程思政建設,并不是要弱化和降低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學習要求,而是要做到課程講授和思政建設相互促進,學生實現專業知識和思想素質同步提升。為此,在對課程講授內容爛熟于心的前提下,要對00后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要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學生,通過和學生交流溝通,通曉學生的訴求和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獲取知識、思政素材的渠道,充分發揮授課老師的主動性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探索和形成學生更好獲得專業知識和思政素質提高的評價依據。
三、組織方式與教學方法
為保證課程思政建設的順利實施,創新組織方式和教學方法,首先制訂詳細的課程思政建設教改方案,并根據新的教改方案,重新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強化思政元素在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其中,教改方案分為四個部分,即理念目標、主要內容、組織方式、教學方法。在重新修訂的教學大綱課程目標中,加入思政教學的目標,強化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實現課程教學和思政育人兩大目標。在課程目標對學習成果的支撐關系部分,通過加入思政教育元素,進一步充實教學內容,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而在教學內容中,在每一章都根據教學實際,合理自然地加入思政教學的案例、討論和分析材料等內容,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教學目標。
在教學組織方式上,無論是教學內容的講授,還是分組討論、課程論文寫作等環節,都要強化思政教育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如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強調向學生傳遞正能量,構建“核心價值觀和世界觀+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前沿進展+實踐應用”的“五層次”課程教學體系。分組討論環節中,有意識地運用對立統一、系統性等分析方法,對現實產業經濟現象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認識和評價。在課程論文完成環節中,指導學生就當前中國某一產業,運用經典的SCP分析框架進行分析,激發學生探索現實產業經濟問題,對現實問題有直觀的認識,理論聯系實際理解中國產業發展,乃至整體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方法上,結合教學內容,采取諸如探索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融合思政教育元素。通過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責任感,讓學生意識到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現實是對西方“主流經濟理論”的有益補充,甚至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是全新的替代。同時,也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當前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在產業經濟領域所實行的有計劃的市場經濟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四、課程思政內容設計
產業經濟學課程設置采用經典的產業組織哈佛學派的結構-行為-績效范式(SCP)展開,但同時又融合了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價格理論的分析方法,對產業結構、企業行為和市場績效進行闡述和解釋。課程一共講授9章,其中第一部分包括導論和微觀經濟學若干知識的簡單回顧,從學科演進、基礎知識等角度引導學生對產業組織理論有一個宏觀的了解;第二部分是產業結構(S),包括第3章市場結構;第三部分是市場行為(C),內容涵蓋章節主要有:第4章基本的寡頭模型、第5章合謀、第7章縱向關系、第8章產品差異化和第9章研究與開發等共5個章節,主要講授市場中企業的行為;最后一部分是市場績效(P),對產業組織的績效進行測度和評價。
在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政于教的基本理念前提下,課程組秉承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基本原則,為實現課程教學和思政建設之間的無縫對接,在課程教學的各章節,采取案例、辯論、分組討論等多種形式,加入思政教學的內容(具體內容見表1)。
除在課堂上進行案例分析、辯論、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外,課程還給學生設定了課程論文,以4~5人為一組完成,要求學生根據SCP分析框架,對中國某一行業組織進行分析。小組成員通過分工協作,在查閱大量文獻和資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課程論文,不僅強化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進一步掌握,而且學生在文獻學習和課程論文的完成環節能夠體會到改革開放后,中國產業和經濟的巨大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五、典型案例
在第三章市場結構的學習過程中,在對四種基本市場結構類型的主要特征進行講授的基礎上,以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市場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的現象為例,對新古典經濟理論中有關“市場經濟能夠實現資源和要素配置帕累托最優”的論斷進行討論和分析。案例設計的主題為:壟斷一定會降低市場績效嗎?
(一)案例描述及解讀
2017年山東省郯城縣市場大蔥價格強勢上漲,由元旦前2元/kg攀升到8元/kg,“向前蔥”再次卷土重來。近幾年來,還有“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火箭蛋”等一系列農產品價格的暴漲暴跌。農產品深陷暴漲暴跌的怪圈原因何在?是否真的“無可救藥”?
1. 表象分析
西方市場經濟理論認為,影響產品市場價格的主要因素是供需關系。基于上述理論,大蔥價格大漲,表面看來是由于2014年大蔥價格暴跌導致種植戶損失慘重,嚴重影響農戶種植大蔥的積極性,2015年很多菜農大幅縮小種植面積,供求關系失衡,大蔥價格水漲船高;另外受氣候影響,大蔥儲運和運輸成本都比較高,也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大蔥售價。但真的如此嗎?為什么在工業品市場這種現象較為少見?
2. 原因分析
自由競爭市場能夠充分實現價格機制,但每個企業都是價格的接受者,企業規模都較小,無法實現規模經濟效應。相對而言,工業企業由于面對壟斷性更強的市場結構,其規模經濟效應顯著,行業中大、中、小企業保持合適的比例結構。此外,由于農產品市場相對市場規模較小,給予游資和熱錢投機的機會。由于農產品市場較低的進入壁壘,游資可以快速進入(退出)該產業,通過囤積等手段拉高產品價格。一旦價格上漲到一定的高度,投機商便向市場投放囤積產品,獲取高額利潤后快速地退出市場,這一進一出的過程中,導致市場價格混亂,種植者、消費者、市場都是這一“打了就跑”游擊戰的犧牲者。由于企業的原子型特點,政府對市場進行監管時,往往無法確認監管對象。市場結構壟斷性較強的工業品市場,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行業中的大企業由于長期經營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市場,加之政府可以實行合理的監管,其價格就容易保持相對的穩定。
3. 案例解讀
首先,市場不是萬能的,適當的政府監管,政府對宏觀經濟的適度干預是必須的。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理論聯系實際,要有“質疑權威”的精神;其次,西方所推崇的市場經濟并非能夠解決所有問題,政府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適度實時規劃和干預,能夠很好地彌補和修正市場經濟的內在問題和缺陷。當前中國實行有計劃的市場經濟政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而且已經被理論和實踐證明是高效的,因此要有充分的文化和制度自信,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4. 思政意義
西方理論認為,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能夠實現帕累托最優,達成資源和要素的最優配置,因此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能夠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該理論強調市場經濟是萬能的,政府對經濟和產業的干預是無效的。但事實上,現實的經濟和產業現象中卻不乏出現市場失靈的現象。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市場出現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等現象,趨于自由競爭市場結構的農產品市場中頻繁出現的價格暴漲暴跌,引導學生認識西方理論對現實解釋的缺陷,強調適當的政府干預、一定程度的市場壟斷的必要性。樹立學生對西方理論理性看待的學習態度,防止出現“拿來主義”,要將西方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將理論學習和實踐結合。
(二)教學方法設計
以分組討論為主,給出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市場價格暴漲暴跌的案例,對案例進行分析:如何看待“向前蔥”“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等中國農產品市場價格劇烈變化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在工業產品市場這種現象較為少見?當前政府應該如何進行有效地規避?在學生進行10分鐘左右的討論后,選派代表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其后,老師對學生的交流和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并給出相對完整的答案。
(三)案例反思
目前經濟學的教學中,基本采用“主流”的西方經濟學教材,新古典學派在整個經濟學體系中占據著絕對的核心地位。但事實上,即便是世界上市場經濟最發達、將新古典經濟理論視若寶典的美國經濟學界,也對其中的部分理論,甚至包括其核心假設(如理性人假設)提出了質疑,而對該理論在現實運用中所產生問題的詬病和批判則從來沒有停止過。但令人遺憾的是,限于中國經濟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后,還沒有權威的國內經濟理論教材來彌補這一缺陷,而不能根據中國的實際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在講授中,通過具體案例解析,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西方經濟理論并非萬能,現實很多經濟現象,西方經濟理論是無能為力的。一方面強調學習要理論聯系實際,另一方面也激發大家努力學習,發展反映中國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的經濟學理論,用完整的學科體系向世界講述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故事。
(四)育人效果與反饋
通過這一案例分析,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不盲從權威理論,學習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
本案例教學效果較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學生分析之前,老師提前設計與之相關的幾個核心問題,如你如何看待“向前蔥”“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等中國農產品市場價格劇烈變化的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在工業產品市場這種現象較為少見?當前政府應該如何進行有效地規避?通過具體問題,使學生討論和思維相對聚焦,而不至于使討論太過空泛。
六、結束語
首先,專業核心課程的課程思政教育是課程教學的有益補充,合理的思政教育不僅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更可以激發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熱情,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事實上,無論是從學習專業知識的方法論還是具體內容等層面看,合適的思政元素不僅可以從哲學層面給予學生宏觀指導,而且優秀的思政案例還能拓展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政材料和課程內容有機、無縫的結合,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
其次,課程思政教育切忌生搬硬套,為了思政而思政。在案例選擇、材料組織、論文寫作等環節中,要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合理地選擇思政材料,并且以適當的方式向學生傳遞思政內容,真正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為了思政而生搬硬套的說教,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不僅起不到思政的效果,反而會降低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熱情,拉低學生對授課老師的崇敬感和對課堂的神圣感。
再次,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形式要多樣化,通過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實現其目的。如前所述,00后的大學生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方式,傳統的說教式教育方式應用于思政教育,效果有限,有時還會適得其反,引起他們的反感和抵觸。因此,根據新時代學生的成長環境特點和思維方式,探索多樣性的思政教育方式,就顯得尤其重要。
最后,專業課程進行思政教育建設和實踐不僅有必要,而且必須堅持和強化,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課程思政教育和課程內容之間在時間、側重點等方面的比例關系。課程思政是課程講授的必要補充,合理的課程思政不僅能夠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解決“為誰育人”的根本問題,更能夠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但也必須注意,課程思政不是思政課程,在課堂上教師對專業知識的講授,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不能放松,否則會因為思政教育而淡化專業知識的講授和學習,偏離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吳漢洪.產業組織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3]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50-58.
[4]靳衛萍.經濟學原理課程思政的初步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20(Z1):54-59.
[5]王振雷.論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三維進路[J].思想理論教育,2019(10):72-75.
[6]柯翌娜.課程思政下保險學課程改革探索[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9,41(S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