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馬思遙


CAO DENG YUN
聚脲技術被稱為21世紀以來最具有前途的高技術、新材料之一,它是由異氰酸酯組份與氨基化合物組份反應生成的一種彈性體物質,具有防腐性能好,防水、耐磨、抗摔等特性,被譽為“二十世紀末涂料”“涂料界最偉大的發現”,常被用于軍事、大型基礎設置建設,如高鐵、地鐵、隧道、水利工程等。
聚脲技術是國外公司最早發明并投入使用,后來網上出現了大量的“雞蛋涂上聚脲材料就錘不碎”“一次性紙杯涂上聚脲材料子彈都打不穿”等測試視頻,引起了國內的新材料公司的關注。國內科研人員紛紛投身聚脲技術的開發和研制當中,希望能夠產出聚脲的“中國技術”。
2016年,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駐區企業新疆科能新材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終于擁有了自己的聚脲技術,并廣泛應用于水利工程領域,獲得了良好的質量效果,該技術幫助公司創造了大量的經濟效益,改進了水庫、大壩等水利工程中的材料耐老化問題,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
曹登云是新疆科能新材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副總監,就是她帶領研發團隊歷時一年最終完成了聚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現如今,已經參與工作11年的曹登云,一步一個腳印深耕在新材料領域,為自己所熱愛的科研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展現著巾幗風姿。
2011年,曹登云來到了新疆科能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最開始工作是負責材料的測試,但是測試別人開發的材料技術,始終不能滿足曹登云的科研熱情,在測試過程中,她發現材料出現問題的時候,總是在想辦法替技術人員解決。在一次次的測試中,細心地曹登云熟悉了公司的全部產品和項目,每種材料適用于什么樣的應用場景,施用時的注意事項、材料的耐受極限等她都稔熟于心。
2015年,曹登云已經從一個測試研究員一步一步努力向上,成為了研發副總監,她帶領自己的科研團隊開始著手研發單組分(脂肪族)聚脲防護涂料。
當時聚脲涂料技術仍掌握在外國人手里,國內此前對聚脲材料的研究幾近空白,然而項目開發找不得任何借口,在短短的一年的研發期中,曹登云只能用遠超正常研發、測試的強度來彌補“無跡可尋”“時間緊迫”的研發困難。
幾乎有一整個月,曹登云沒有出過實驗室,完全分不清白天還是黑夜,一直都處于高強度的研究、計算和實驗的過程中。
“業務是分布在全國的,但是祖國幅員遼闊,我們生活的新疆和內陸的客戶其實是有‘時差’的,可能他們正常上班的時間,其實在我們這天剛蒙蒙亮,我們那個時候經常差不多早上6點多開始對接客戶,然后和施工現場溝通問題,匆匆忙忙吃口東西,然后就去施工現場考察,滿腦子都是研究,等這一天的工作忙完了,已經凌晨了,用不了幾個小時就要開始第二天的這一套流程了。”提起那些年的研發生活,曹登云雖然言語里滿是“辛苦”,但是眼睛里卻閃爍著炙熱的光芒。如果給讓她再選一次的話,恐怕還是會依舊如此。
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2016年初,經過一年的時間,曹登云及其團隊成功研發出單組分(脂肪族)聚脲防護涂料,該材料完全彌補了雙組分(脂肪族)聚脲防護涂料的缺陷。在力學防護方面,能夠達到15MPa以上,遠超當時國內較為普遍使用的聚氨酯材料。曹登云所研發的單組分(脂肪族)聚脲防護涂料從根本上解決了材料耐老化的問題,大大減少了大壩等水利工程中出現的混凝土面板修復成本,延長了使用年限,降低了成本和材料損耗,同時也為各項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提供了可靠的材料保障。
“我們做的是水利工程,我們研發的新材料是關系到民生的,萬一材料不合格,就不只是一方大壩的損毀,而是成千上萬的老百姓受到殃及,所以不管是作為技術負責人還是我們所有的研發團隊都特別謹慎,要對每一塊材料負責。由于新疆地區的晝夜溫差很大,這個給我們材料研發和工地施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與挑戰,是挑戰也是要求,因此我們團隊包括施工團隊對工作的態度十分嚴謹甚至是嚴苛,我覺得這是一個科研工作者應有的擔當?!辈艿窃普f。
近年來,曹登云的技術團隊不斷擴大,科研人員不斷擴容,研發成果也日漸豐富,攻克了眾多科學難題。她作為項目負責人、技術骨干她帶領團隊完成了環保型聚氨酯建筑密封膠、GMT高性能改性聚合物修復砂漿等科研技術,先后被國家、自治區評為知識產權工作先進個人、“創新達人”等榮譽稱號。
“近日我認真學習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直要有發現和創新的能力,還有堅持不懈的動力才能研發出更多新技術,取得更多新突破。未來,我將帶領團隊繼續努力,為水利工程事業的發展作出我們的貢獻。”曹登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