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鄭茂典

沈其榮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要飯養,稻要肥長”,植物是人或動物的糧食,肥料是植物和土壤的糧食。肥料直接或間接供給植物所需養分,改善土壤性狀,提高作物產量和改善產品品質。“莊稼要好,施肥要巧”,這里的“巧”,就是看土、看苗、看天,缺啥補啥、需啥補啥地科學施肥。
在黑土地保護利用過程中,能否通過施肥讓黑土地變得更“肥”?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沈其榮表示,黑土地之所以黑,就是因為土壤中含有足量的腐殖質。秸稈直接還田,大約只有15%至25%的秸稈能夠形成腐殖質,其余的75%至85%被分解成CO2進入大氣了。但是如果在田間地頭用秸稈進行堆肥,加入適當的水分、養分和微生物,再覆上膜,給它一個快速腐熟(腐質化)的條件,這些秸稈的75%至85%可以形成腐殖質,這樣第二年春天再撒入田里,大約有30%也會被分解成CO2進入大氣,綜合算下來,就會有55%左右的秸稈被轉化成腐殖質留到土壤里。
這種快速堆出來的肥料,就是有機肥。有機肥能培肥土壤,對當季作物的增產效果不明顯。
保護黑土地,既要保護好黑土地里土著有益微生物,也要讓外源有益微生物帶著“饅頭”(有機肥)下地,在土壤中生存、繁殖,讓土壤世界充滿益生菌的愛。
“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是兩個概念,可是在現實中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沈其榮說。生物有機肥,是有機肥的“升級版”。在腐熟的堆肥中再接種功能性微生物菌種,這樣它就在培肥土壤的基礎上,具有促生、防病的作用。
“我們要注意,生物有機肥不是隨隨便便在堆肥里加入微生物就可以生產的,因為堆肥pH值超過7.5,就會有氨揮發出來,氨會殺死微生物。必須要把腐熟堆肥的pH值調至7或以下才可以。”沈其榮說,“不僅僅秸稈,所有的農林廢棄物,都可以制成生物有機肥,源于土地再回歸土地。在這一來一回中不但能讓農產品又香又甜,還能清潔人居環境,止住土壤酸化,提高黑土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