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鄭茂典

張佳寶中國工程院院士
“黑土地的分布面積并不大,但它比別處的地更‘厲害’。”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佳寶說,在黑土地上耕種,單季作物畝施肥量僅為其他地區土壤的70%左右,即使一年只種一季,也能生產全國四分之一的糧食。正因如此,“每到國家糧食供應最關鍵的時候,東北總能調出糧”。
“黑土糧倉”不只包括黑土?!拔覀兂Uf的‘黑土地區’土壤中,還包含了黑鈣土、暗棕壤、棕壤、白漿土、草甸土等多種類型土壤?!睆埣褜氄f。另外,張佳寶認為,保護黑土地,除了需要保護土壤本身外,還要保護好整個黑土地區域的生態系統。
“東北黑土地區生態系統是我國北方最好的生態屏障。這里東北部有濕潤森林及濕地生態區,中部有半濕潤森林草原生態區,西部是半干旱草原生態區。林、草、濕地是黑土地的重要生態屏障,也是黑土地有別于我國其他土壤的獨特優勢?!睆埣褜氄f。
“黑土糧倉”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黑土地存在的問題正是此次會戰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白匀灰蛩睾腿祟惢顒邮菍е潞谕恋赝嘶尿寗右蛩??!睆埣褜毐硎荆陂L期高強度種植以及外源化肥養分非均衡輸入條件下,黑土地正在“變瘦”,土壤有機質顯著下降。在水蝕、風蝕和凍融侵蝕作用下,黑土由初墾時的60~80厘米降至目前的40厘米以下,60%以上的旱田發生水土流失,黑土層“變薄”,甚至出現“破皮黃”。機械化頻繁作業導致土壤壓實“變硬”,通透性變差,水肥保持能力減弱,作物難以破土出苗,導致農業減產。在退化的同時,土壤的健康水平、水資源的持續利用以及自然生態格局的協同調控功能也都隨之下降。
在張佳寶看來,會戰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摸底”。“事實上,黑土地到底退化到什么程度,我們并不清楚,一時間還拿不出清單,需要建立完善的‘多源遙感—移動監測—原位檢測’的耕地質量天空地立體化監測技術體系,建立黑土地不同尺度耕地質量監測與評價大數據平臺。”張佳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