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馬思遙


1953年~1957年,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期間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在“一五”期間,我國興建了156項重點工程,這些工程項目,有“共和國工業長子”的美譽,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重工”)就是當時的“大兒子”。中信重工前身是洛陽礦山機械廠,是在焦裕祿曾參與建設與生產的,我國世界級著名物理學家錢偉長曾任公司的技術顧問。
1958年4月,中信重工試制成功了中國第一臺2.5米雙筒卷揚機,由此踏上了企業工業現代化征途。經過六十多年來的發展,中信重工已從單一的礦山機械產品,擴展到煤炭、建材、冶金、有色、電力、化工、洗選、環保、軍工等行業,產品遍及國內各地,遠銷歐、美、亞、非等國際市場。眾多科研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被譽為“中國工業的脊梁,重大裝備的搖籃”。

全球最大盤式過濾機
2022年,8月2日,中信重工自主研制的、目前全球最大的GPYJ900-12W盤式過濾機,在公司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基地成功試車。該盤式過濾機共有12個濾盤,濾盤直徑達8米,有效過濾面積900平方米,相較傳統礦用盤式過濾機產品,具有濾盤直徑大、過濾面積大、自動化程度高、濾布使用壽命長、設備基本免維護的突出優勢,在國內外礦山的精礦過濾和尾礦脫水領域市場前景廣闊。
中信重工礦研院固液分離裝備所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開拓創新,不斷改進原設備的缺陷和不足,借助三維設計和CAE(工程設計中的計算機輔助工程)有限元分析,確保了設計參數的準確可靠。
中信重工固液分離裝備所為保證該盤式過濾機試車成功,從設計之初到濾機制造、運輸、裝備等環節實現了高效的協同聯做,專門成立了負責加工該設備的技術服務小組,保證24小時隨時到場加工設備零件,保證濾機的制造精度和工藝質量。此外,作為全球最大的盤式濾機,裝配過程同樣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裝備人員連續奮戰20余天最終才完成了安裝,并且能夠保證濾機成功運轉。
它的成功試車,標志著中信重工尾礦干堆過濾機在礦山應用領域取得新突破,也為固液分離產品在礦山領域的推廣提供了良好示范,引領帶動固液分離行業創新發展。
我國雖然國土面積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但是可利用的土地化資源以及土地利用率并不高,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這種矛盾愈發突出,因此,土體縱向開發和利用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重要渠道。
然而,目前地下空間的開發以人工掘進或半機械半人工操作為主,不僅效率低、難度大,還存在較高安全隱患,對地下土地的開發利用率也相對較低。在此方面,國外掌握了較為先進的技術和機械,不過不管是技術使用費用、機械進口成本還是關鍵的研發“卡脖子”現象都對我國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造成了阻礙。
8月25日,中信重工采用了世界首創的包絡成型掘進技術,設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直徑14米的豎井掘進機,在河南駐馬店完成了首次施工。
據了解,這次施工的項目用井為油庫,直徑14.5米,深度23米,雖然整個井體不深,但是地質結構復雜,土體條件苛刻,下層土地含有復合型砂卵石底層,而且砂卵石含量極高,顆粒大,接近了豎井掘進機的排渣極限,施工難度極高。
中信重工掘進裝備研究所副所長胡國輝介紹說:“我們所研制的這臺14米的豎井掘進機,具備掘進、洗井出渣,井壁下放、泥水分離等功能于一體的設備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等優良特性,極其適合城市項目作業,能夠在有限豎井作業空間下,最大程度節省施工周期,最大掘進速度能達到3米/天,相比較于傳統掘進方式,施工效率提升了60%~80%,同時,成本降低了約15%~30%。不僅如此,我們還實現了,打井不下井,最大限度確保了施工的安全,可廣泛應用于深井智能車庫、地鐵豎井、深邃豎井、地下物流豎井等施工作業中。目前,中信重工已擁有研發覫6.5米級、覫14米級、覫23米級包絡成型豎井掘進機成套裝備,成井直徑覆蓋6~24米的技術和制造能力。”
2021年10月,在中信重工建廠65周年發展大會上,中信重工礦山廠重數車間內,三臺T3.20懸臂式掘進機正式批量交付。
T3.20懸臂式掘進機通過5G和“互聯網+”平臺,實現了遠程控制和故障診斷功能,整體機身長17米,集截割、鏟運出渣、行走于一體,可適用于鐵路、公路、地鐵等工程隧道掘進,以及各類礦山開采及巷道掘進,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市政排水涵洞開挖等多種工況領域施工。
該產品所使用的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中信重工將其批量化生產,對推進我國硬巖掘進技術,有重要意義。
一年后的10月,同樣使用了懸臂式設計的重載液壓機械臂在中信重工自動化公司試車下線。該設備是目前國內抓取重量最大、懸臂行程最長的重載液壓機械臂,不僅成為國內之最,更是沖破了諸多“卡脖子”技術壁障,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實現了自主創新的新突破。
據了解,該重載液壓機械臂主要應用于礦山領域磨機襯板的更換,最大抓取能力達到了2.5噸,并采用了全液壓驅動,負載敏感變量,具有可控制比例、運行效率高等技術特點。除此之外,整機還加入了工程手柄+輔助影像的操作系統,保證抓取更加精準、高效,其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可大幅度減少人工勞動量。
中信重工技術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張宏星表示,目前,中信重工連續多年的研發投入已經突破了6%,建廠六十多年以來,中信重工一直不忘初心、實業報國,擔當制造強國使命,堅持驅動發展戰略,將創新擺在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地位。中信重工通過搭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持續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深化科技創新改革,積極承擔和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重大科學裝置和高端裝備的研發與制造,努力為國家解決更多的“卡脖子”技術,持續打造自身的“硬科技”實力,積極發揮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力軍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