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陳山 本報記者 劉揚

美國“卡爾?文森”號航母在印度洋-太平洋鈾區(qū)都署了六個半月后.綬于在2月14日返回位于加州圣迭戈的母港。對于這艘超級航母在印太地區(qū)尤其是在南海附近的行動,美國海軍著重進行了回顧和總結。
美國《防務新聞》15日稱,“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自從去年8月2日開始海上部署后,原計劃派往中東的美國第五艦隊,徂隨后它改變航向,在長達半年的海上部署期內一直停留在印太地區(qū)的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管轄區(qū)域,美國海軍領導層將這次部署稱為“美國西海岸艦隊的運營開始轉變”。
報道稱,“卡爾?文森”號是美國海軍首艘同時配備FK,,,隱形戰(zhàn)斗機和艦載“魚鷹”運輸機的超級航母。從去年''月底離開母港算起,它在長達262天內航行了超過8萬海里,并參加了一系列大規(guī)模演習,包括美國“大規(guī)模演習-2021”、美日印澳“馬拉巴爾”聯合演習等,并與來自英國、澳大利亞、德國、印度、新西蘭和日本等盟友的海上艦艇一起航行。
“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指揮官馬丁少將表示,在這次部署&該航母搭載了70多架先進飛機,包KRRRR隱形戰(zhàn)斗機、“咆哮著”電子攻擊機、魚鷹”運輸機和“先進鷹眼”預警機,它們的組合被美國海軍稱為“未來航母的空中聯隊”。
“卡爾?文森”號的這次印太部署包括測試美國航母在該地區(qū)的作戰(zhàn)模式。馬丁強調,這次部署展示了航母打擊群部署方式的轉變,未來美國航母搭載的FK35規(guī)模應該“變得更大”。?航母人員透露,在部署初期該航母就面臨著“高甲板密度”問題,即在飛行甲板和機庫.中裝載數量更多的戰(zhàn)機。該航母額外攜帶了兩架“咆哮者”'電子攻擊機和一架“高級鷹眼”預警機。馬丁表示,“事實證明,咆哮者在與F?,,,配合使用時特別有用。F?,,,是一架配備先進傳感器的全新飛機。,所以我們喜歡將它們與'咆哮者配對以相互補充,當你在亞太海域飛行時,收集情報操作變得很重要”。
《防務新聞》稱,此前從美國本土出發(fā)的航母通常只是在前往中東的途中,駛過第七艦隊轄區(qū)時進行一兩次演習,而“卡爾?文森”號這次部署完全集中在印太地區(qū),顯示了這里已經是美國海軍的“首要任務地區(qū)”。美國第三艦隊司令史蒂夫「科勒中將表示,“這是我們航母在南海、菲律賓海和第七艦隊責任區(qū)中的首次部署,是大國競爭的象征。”
馬丁也對“卡爾?文森”號航母在南海的遭遇印象深刻。他表示,“一旦你接近南海,就可以期待中國軍艦出來迎接'和'護送'。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試圖做出無法預測的行動的原因,以擺脫這種'護送'。”他補充說,“卡爾?文森”號通常以25節(jié)或更快的速度通過南海,“以保持不可預測性”。“在南海,你必須快?速行動。”
不過,馬丁也承認,這種情況會對航母打擊群的人員造成影響。“所有的水手和年輕軍官都學會了如何在中國海軍日夜持續(xù)存在的情況下進行操作,這意味著要時刻保持警惕,整晚都充滿活力。”
美國 《星條旗報》16日稱,雖然“卡爾?文森”號這次部署總體取得成功,但也有不足之處。這次部署的最后階段,不算在南海的墜毀事故,從去年11月22日至12月31日期間,.該航母發(fā)生了另外四起A級事故,涉及兩架“超級大黃蜂”戰(zhàn)斗機、一架“魚鷹”運輸機和一架,“海鷹”直升機。
美國海軍學會網站15日則披露了“豐爾?文森”號搭載的戰(zhàn)斗機墜海事故的更多細節(jié)。報道稱,美軍官員透露,事故發(fā)生時,“卡爾?文森”號還有其他飛機急需降落,艦上人員緊急行動起來,“在30-40分鐘內,我們更換了4根攔阻索,清除了飛行甲板著陸區(qū)的所有異物碎片”,讓航母迅速做好再次回收艦載機的準備。報道稱,幸運的是,事發(fā)時另一艘航母“林肯”號就在附近,原先準備在“卡爾?文森”號上降落的艦載機緊急改為在“林肯”號上降落并進行加油,在艦上人員清理完;“卡爾?文森”的飛行甲板后,這些艦載機當天晚上返回“卡爾?文森”號航母」 ▲
環(huán)球時報2022-02-17